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七篇"是《庄子》的精华,最能代表《庄子》的文学成就、思想高度和精神范式,然而这一观点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内七篇"的经典建构,是在魏晋时期《庄子》经典化的基础上,对《庄子》进一步的总结与凝练.唐代以前,"内七篇"并未受到特别重视.宋明以降,学者逐渐认识到"内七篇"的思想价值与文学魅力,而"内七篇"也逐渐奠定了其在《庄子》中的核心地位.元明以来"内七篇"选本的大量出现,更进一步强化了其经典价值.明清以来,学界从思想、文学、美学、辨伪等多方面对其展开研究,进一步巩固了"内七篇"的经典地位.同时,以内篇为标准对外杂篇的辨伪与批判,也从侧面推动了"内七篇"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2.
敦煌遗书中的禅宗卷子,为数相当可观。仅禅宗五祖弘忍的《蕲州弘忍和尚导凡趋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简称《修心要论》)就有八种之多。可见,《修心要论》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过。但,《修心要论》的作者是否是五祖,这,在学界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笔者自知学养不深,又不甘寂寞,拟写了这篇拙文,抒发已见,乞教于达者。《修心要论》流传的时代《修心要论》又称《最上乘论》、《一乘显心论》,关于它是否是五祖的作品,在国内学界,从公元670年到本世纪80年代,主要有三派意见:  相似文献   

3.
禅宗北宗以本源清净之心体作为其心性论的理论基石,以妄尽还源、真心自现作为其修行实践的基本路径,由此决定了其在超越论上的空无所得之特点。既然真心本有、不从外来,心性本净、体与佛同,那么修行的最高境界则是通过不离有无、心无分别、离境离心等方式而体认那既有的明镜之心、清净之性。虽然北宗诸派多以体认清净之性为超越之境,但其在解脱方式的具体选择上却不尽相同,从而彰显出心善解脱与慧善解脱、性净解脱与障尽解脱的殊别。  相似文献   

4.
“通种论”是柏拉图在晚期对话《智者篇》中阐述的,在《巴曼尼德斯篇》第二部分的八组推论中,柏拉图以悬拟的形式提出了“种”(即范畴)的结合问题,做了初步的奠基工作。《智者篇》中的阐述则是那八组推论的完成。通种论标志着柏拉图辩证法演变的完成阶段。通种论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最普遍的“种”既同对立的“种”相通(即联系),又与其他最普遍的“种”相通。它是对概念本性深刻的分析研究,是柏拉图辩证思维的一个杰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有一些研陶学者或撰写专题论文或出版专著,对20世纪的陶学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如钟优民《陶学发展史》专著中的第七章、第八章和《世纪回眸 陶学百年》专题论文;魏正申《二十世纪陶学论著》、《陶渊明及其研究论》和多篇专题论文;吴云《陶学一百年》、《“陶学”百年》、《功夫在陶外与功夫在陶内——20世纪陶学研究论略》等三篇专题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孔子诗论》是我国最早的孔门论《诗》文学思想著述,其与儒家哲思一脉相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诗论》第一简的"提纲"之言,以关键词为逻辑引线的论《诗》言路,以及《关雎》七篇之《诗》评这三条论《诗》脉络,可以看出,在看似松散的孔门《诗》论背后,儒家之"仁"一以贯之。这一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相关空白;另一方面,可以将《诗论》提升至哲学高度,为其语内、语际新诠释开辟不同视野。  相似文献   

7.
菩提心思想作为一种典型的利他主义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理念,其核心是大慈大悲,是通过发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以"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等方式,以及以布施等波罗蜜六度来逐步实践、升华的智悲双运观修法门。其中既包涵着从"道德底线"到"亲缘利他"及"纯粹利他"升华过程,也包涵着自觉觉他和自律他律的辩证统一思想。通过提倡和弘扬菩提心思想不仅有利于建立"道德底线"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而有助于建立理性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8.
许晨  齐文杰 《理论界》2012,(3):128-130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第六篇,庄子在此篇中从多个层面对道进行了讨论,在庄子看来,任何事物都要依存于道而产生,依存于道而变化,最终也要回归于道。把握此篇中庄子的道论思想对于理解《庄子》一书的形上学思想以及成就自我的人生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管子.内言》中的《法法》和《区言》中的《任法》、《明法》三篇,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法家思想,颇为引人注目。许多现代学者认为这三篇在全书中独具特色、自成一组,有人认为是慎到之作,有人称之为“道法派”或“道法家”。实际上这三篇虽然同为法家作品,思想上却有前后之不同。《法法》中势论一段为后人所窜入,原篇杂有较多的儒家思想,早于慎到;《任法》、《明法》受到秦晋法家、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晚于慎到。它们不可能是同一人所作,更不是什么道法家作品。  相似文献   

10.
齐道家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系统,它统摄了田骈、接予为代表的道之一术派,慎到及《管子·法法》诸篇的道、法派,以及《管子·心术》四篇所代表的道之整合派(或称综合派)。这三系道家各以历时态存在形式展示了稷下黄老之学的演进,其总的演进趋势是由道论转向气论、由自然无为转向君术、由道法结合转向道同百家之学的融汇,从而为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1.
从《太一生水》看先秦自然道论的分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店竹简中《太一生水》一文的重要性可以从两层意义看 ,第一 ,它是迄今为止所见先秦文献中最长一篇描述宇宙生成的文字 ,它的内容使先秦宇宙论思想大为深化 ;第二 ,相对于自然道论的玄奥性 ,它是近于“纯粹”的自然知识理论。本文主要从第二层意义分析《太一生水》 ,由此入手 ,对先秦自然道论中玄奥性和知识性理论的分流作了一个初步梳理 ,提示了一种理解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12.
《管子》中的《兵法》通篇谈军事问题,《幼官》《七法》《参患》《制分》《地图》《九变》等皆涉及军事问题,而文字上和《兵法》互有关联或雷同之处。笔者认为《幼官》(后半部分)等六篇,可能是《兵法》篇的错简窜入他篇,或错简之后误加篇名所致。先有《兵法》然后才有据《兵法》等篇摘抄而成的《王兵》篇。  相似文献   

13.
张小平 《西域研究》2003,(2):105-108
本文对《敦煌愿文集》中的《亡考妣文范本等》、《东都发愿文》、《消灭念往生发愿文》、《尸陀林发愿文》、《比丘法坚发愿文》、《愿文》数篇对照《敦煌宝藏》、《英藏敦煌文献》,对其中的录文、校释作点校补。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丰富和发展了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五行学说,使之成为相当系统的理论,并运用于医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历法,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内经》的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该书集中论述五行的地方除《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宝命全形论》等篇外,主要见于《素问》的《天元纪》及以下共七篇《大论》中。这七篇《大论》成文较晚,可能产生于东汉至魏晋之际,系唐人王冰纂入《内经》,距今也有一千四百至一千九百余年之久。现代系统论是近几十年才兴盛起来的一门崭新的跨界学科。把如此古朴的五行学说与系统论联系起来,并要从中找出一致的地方,很可能遭到责难:“这是把古人现代化!”但是事实证明,《内经》的五行学说与现代系统论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说阴阳是古代的一种对立统一学说,那么完全有理由把五行看作是一种原始素朴的普通系统论。  相似文献   

15.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坛经》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无 念为宗的思维观。并从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相互关 系,对现代社会和人生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坛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解脱论是宗教教义的核心。佛教和基督教在解脱论之间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与解脱的范式 (简称“信解范式”) ,即佛教的“人→神→人”范式与基督教的神→人→神”范式 ;二是两种信解范式所不同的理论基础 ,即“佛性论”与“《圣经》解释学”;三是两种信解范式不同的出发点 ,即“性非善非恶论”与“原罪论”;四是对佛、基信解范式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即“中道涅 般木 观”与“过程神学”。佛、基解脱论在这四个方面分别具有比较严格的逻辑关系 ,从而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和客观结果。但…  相似文献   

17.
荀子早年、中年、晚年分别传习《左传》、《公羊传》、《春秋觳梁传》,由此可将荀子思想分为早、中、晚三期思想。今本《荀子》中属于荀子早期思想者有《议兵》、《天论》、《致仕》、《非相》四篇,属于荀子中期思想者有《王制》、《正论》、《礼论》、《性恶》、《正名》、《儒效》、《强国》七篇,属于杂录荀子不同时期言论而成之作品《大略》一篇,其余二十篇是荀子晚年居于兰陵时之作品。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的公德理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在《论公德》篇中,他强调公德私德的独立分殊性,大力倡导输入一种新道德(公德)。在《论私德》篇中,他则突出公德私德的共通性,积极强调私德,并视其为公德养成的重要物质原点。这一理论转向乃是为了实现其公德理想而做出的主动调整。但却由于缺乏必要的现实条件,以及理论内部的自我矛盾性,这两个阶段的理论构想均面临着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以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它所包含的道德本体论、道德主体论、德性伦理政治论、德性宇宙论思想,集中展现了儒家包容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它所高扬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当今人类重建道德心理基础、恢复信赖社群与和谐宇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有关《关雎》七篇的记载,指出:《诗论》之“ ”即孔子,简文主要是孔子之论;孔子与毛《序》论《诗》都强调礼义教化,其论《关雎》《甘棠》《燕燕》之义或相同,或相合,但论《 木》《汉广》《鹊巢》《绿衣》却各不相同,很难从《诗论》简文里找到毛《序》为子夏所作的直接证据;简文对好色、求福、有爱、有恶、溯本的“民性”,看不出有明显的否定倾向,强调的是利用,是“反纳”和“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