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朝觐是穆斯林的五功之一,具有了深层意蕴和文化内涵。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朝觐是每个穆斯林一生中一个典型的"过渡礼仪",是引起穆斯林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变化的一个宗教礼仪活动。理解朝觐文化的深层内涵,我们认为朝觐可以视为穆斯林复命归真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2.
奚可桢 《中国藏学》2020,(1):87-94,F0002,F0003
南京博物院所藏清乾隆内府《六世班禅朝觐大事记》原本黄册,真实地还原了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那段难忘的历史,弥足珍贵。文章将其与《清实录》《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等文献资料相佐证,可知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对这一事件的重视,以及该事件对清朝政治、民族、宗教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去年6月,应世界伊斯兰联盟之邀,我率"中国穆斯林朝觐团"去沙特朝觐.这是我国第23次组团朝觐.我们的团也是中沙建交后组成的第一个中国朝觐团.团里有成员5人.后来,又邀请了三位个人朝觐者加入.除了我们这个团外,去沙特的还有来自新疆、云南、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等地的1500多位个人朝觐者.沙迦受戒6月4日上午,我们乘飞机从北京起飞,约8小时后到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沙迦,在那里受戒.受戒就  相似文献   

4.
去麦加朝观     
去年8月,我有幸参加中国穆斯林朝觐团去麦加朝觐,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6次朝觐。朝觐者共1200人,其中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的有48人。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4个民族,是中国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朝觐团于8月24日、27日,分两批飞往友好邻邦巴基斯坦的卡拉奇。29日下午3点  相似文献   

5.
张亚辉 《中国藏学》2013,(1):92-100
文章详细梳理了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禅巴丹益喜前来承德朝觐过程中有关礼仪安排与实践的史料,论证了乾隆皇帝与六世班禅之间关系随空间变换而调整的方式,并将这种方式与上古史和封建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六世班禅朝觐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关系的基本格局的呈现,并非清代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清廷明确规定西藏政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轮流遣使于腊月进京朝觐皇帝,贺元旦,献丹舒克附贡,行请安、谢恩之礼,定立了前后藏年班制度。清延则在朝觐人数、时间、贡道、沿途支应、贡品、赏赐、筵宴、朝礼等方面都颁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国家管理西藏上层人士的重要行政措施,一直延续到清末。  相似文献   

7.
朝觐是每个回族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履行的一项宗教功课,完成朝觐功课的人被称之为哈吉,哈吉是一个承载意义的象征符号.回族社会中在接哈吉仪式实质上为一个典型的强化仪式,在现实中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朝觐者的心路——兼谈宗教仪式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朝觐者的个人感受及伊斯兰教有关朝觐的教义出发,探讨宗教仪式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回回民族不仅以其勤劳勇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宝库,同时,还以其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彪炳史册。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开始,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回族同胞,与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奋战在每一条抗日战线上,成为保家卫国的先驱之一,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其中,1939年朝觐季节发生在麦加城下的中国回族爱国穆斯林与日伪“华北回民朝觐团”之间的斗争,就是一场爱国与卖国、侵略与反侵略的政治交锋,一场正义与邪恶,真诚与虚伪,事实与谎言、纯洁与龌龊的灵魂搏斗。  相似文献   

10.
正是新世纪曙光初现时。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经曼谷转飞沙特港口城市吉达。机舱中一行穆斯林引人注目,他们是沙特阿拉伯国王特邀的客人———中国朝觐代表团,此行正是赶往麦加圣地朝觐。在那里他们要围绕着神圣的天房,完成一生应修的“朝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伍贻业先生乃其中一员。飞向天房伍氏家族600年历史反映自明朝初年以来,在以南京为中心的中国南方一带回族社会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且有较完整的记述,史家称之为中国南方回族史的活化石。飞机向着太阳运行的方向绝尘而起,…  相似文献   

11.
圣城烈焰     
1997年4月15日,沙特阿拉伯境内伊斯兰教圣城麦加附近的一个叫米纳的空旷地区,今年到麦加朝觐的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万虔诚的穆斯林就暂聚居在这里。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穆斯林在这里支起了7万多顶帐篷,使米纳这个原本只有嶙嶙乱石的空地一时间成了形形色色的帐篷的海洋。上午11时45分,各国的穆斯林纷纷准备午餐,米纳营地干燥的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各样食物混杂在一起的香味,穆斯林们准备美餐一顿,好迎接即将开始的朝觐活动。突然。人们隐隐约约听到一声沉闷的爆炸声,在帐篷外的人们随即看到位于上风处的几处帐篷冒起了滚滚浓烟。由于地热开阔,当时米纳营  相似文献   

12.
今年1月,我随北京穆斯林朝觐团访问了沙特阿拉伯,顺访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访问中,我们受到了世界伊斯兰教联盟、世界伊斯兰教发展银行、依格拉协会等各界人士的热情接待,进行了民问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洽谈,结识了朋友,增进了友谊,促进了我国和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往来。这次出访使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沙特阿拉  相似文献   

13.
<西域土地人物略>是现存少数记述明代西域史地的最重要历史文献之一,其作者和材料来源,学界迄今尚未有一致意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书的作者和材料来源做了探析和考证,认为该书中所记述的是一条明代中国穆斯林去天方朝觐的路线,其材料来源于穆斯林朝觐者.  相似文献   

14.
郑和朝觐记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和(1371-1435)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他去麦加无疑是我国和阿拉伯友好关系史上的盛事。然而,郑和究竟去过麦加没有?如果去过,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郑和原姓马,是云南昆阳的望族,其祖上赛典赤·赡思丁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郑和即赛典赤的后裔[1]。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与他成长的道路及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郑和出生于一个敢于冒险的穆斯林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跋涉千里,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麦加,完成朝觐功课,因此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吉”。郑和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觐途中的种种见闻。父亲跋山涉…  相似文献   

15.
柳森 《西藏研究》2012,136(6):40-46
清乾隆时期,天花对朝觐年班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时,西藏地方的天花防治水平尚不能为六世班禅的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外部医疗条件。六世班禅因特殊身份原因而主动放弃种痘,从而为其因天花圆寂埋下了隐患。此外,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在天花防治方面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其原因亦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16.
清代管理青海牧区的方略李建宁清朝是一个以满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封建王朝,十分重视民族问题,立国之初,就在中央设置了一个专门处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下设六个司,掌管民族地区的封爵、朝觐、驿站、兵事等事宜。清代的青海不仅地处“‘西陲”、“边疆”,而...  相似文献   

17.
柳森 《中国藏学》2013,(2):106-111
位于北京南苑地区的德寿寺,是乾隆帝与六世班禅在北京会晤的第一站。之前学界关于与六世班禅朝觐相关的寺庙研究,均集中于须弥福寿之庙、西黄寺、宗镜大昭之庙等,对于德寿寺的关注极少。本文利用相关档案史料、诗集、方志等,在考证德寿寺的建造时间、布局、碑文的基础上,拟对其与六世班禅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孙琦 《西部蒙古论坛》2023,(3):29-40+125-126
由于乾隆六年(1741年)准噶尔未能成功入藏熬茶,噶尔丹策零特派使者吹纳木喀等于乾隆七年(1742年)七月进京,以朝觐为名,实则请求乾隆帝允准赴藏熬茶。虽然在吹纳木喀等人的恳求下,乾隆帝表现出了宽容的态度,恩准了准噶尔的请求,但鉴于准噶尔使者前次无故折返的教训,在制定准噶尔进藏熬茶的人数、时间及路线方面格外谨慎,做足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马德新(1794-1874),清朝后期享誉云南的回族大阿洪,完成朝觐功课的哈吉,同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他开创了经堂教育云南一派;在咸同年间领导云南东南回民起义;后与政府议和,投身学术,著有数十部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汉文伊斯兰教著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亨业作出很大贡献。本篇论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以流播于口头、记录于文字中的多种评析为参照,以人物历史活动为引线,以人物著作为基础,全面阐述马德新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以文促经”是立足“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省区”这一“稀缺性和唯一性”的“绝对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理性抉择。宁夏在参与中国对阿人文外交的实践中尚需进一步提升朝觐工作的外交意义,并将之纳入我国对阿人文外交的战略高度筹谋和运作;进一步发掘地方旅游资源中的人文价值,借助“人媒介”传播文化中国,进而推动地方政府的国际人文交流与经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