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羽自杀原因新探吴仰湘长期以来,史学界对项羽的研究虽多,但集中于探讨项羽败亡的原因,至于项羽乌江自刎,则认为是他垓下兵败被迫自杀。然而细读史书,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项羽从垓下突围南逃,在东城一番冲杀,撇下了刘汉追兵,到达乌江岸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王朝后,项羽以盟主身份压服刘邦等人,封立随他入关的主要将领和秦的重要降将及刘邦等明人为王,它就是项羽“分封十八王”。它是项羽政治事业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这一措施,史学界一般持否定的评价,并认为它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如:张传查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史纲》就说:“项羽虽在反秦斗争中立有大功,但在秦亡以后,他已成为旧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搞分裂割据,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小南开大学历史系编的(中国古代史)也说:“当农民革命高潮一过,主要敌人已消灭,那些夹在反秦队伍中的…  相似文献   

3.
奇人范增古稀之年参加义军,他精于计谋,所出奇计见于《史记》者有四;但是,他却疏于政治,尤其是未能尽诤谏之职,导致了项羽最终的败亡。他,集优缺点于一身,有着凡人一样的性格,是他们那个英雄时代的传神写照。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应让学生准确把握刘、项双方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处世之道。以便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项羽阵营中的项伯这一人物,在教学中往往把他看成项羽阵营中的内奸。在教学参考书等许多资料中也多有此说。笔者认为项伯绝非项羽阵营中的内奸。这里就《鸿门宴》这篇课文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谈谈一些浅见。大家知道,所谓内奸是指“隐藏在内部、暗中进行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当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便可称王。刘邦先于项羽入关中,定咸阳,按约当可称王。当项羽得知刘邦“欲五关中”的机密时,心…  相似文献   

5.
王克奇 《文史哲》2012,(5):89-94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贵族。项羽的命运是其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命运的反映。项羽的性格,集传统贵族阶级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于一身,是中国旧贵族群体性格的典型。他凭借贵族的特殊身份和性格优势成功了,又因为其贵族身份的历史局限失败了。正所谓成亦"贵族",败亦"贵族"。"贵族"群体性格的内在矛盾性,造就了项羽个人形象的复杂性,铸成了他悲剧性的命运。他是一个"末路英雄",是一个"代历史受过的悲剧性人物"。项羽的败亡,昭示着贵族时代的终结。贵族文化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道路,并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贵族文化的影响并未消失,通过不断变形复制,成为我们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项羽在秦末阶级大搏斗中,一时号令天下,叱咤风云,被韩信称为“悍勇仁疆”的人物。所以他虽然失败,但古往今来,不少人对他表示同情。清代诗人郑板桥对“巨鹿之战”中的项羽曾尽情歌颂:“……项羽提戈来救赵,暴雷惊电连天扫。臣报君仇子报父,杀尽秦兵如杀草。战酣气盛声喧呼,诸侯壁上惊魂逋,项王何必为天子,祗此快战千古无!”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英勇气概的集中表现,大概不会有人表示异议。但对于项羽垓下战败不肯回江东而在乌江边上自刎一事,诗人们就各有不同的看法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对项羽宁死也不渡江表示了  相似文献   

7.
黄凤金 《快乐青春》2011,(1):46-46,55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智勇双全。当时,他并不是直接去投奔刘邦的,而是先投奔项羽,因项羽看不起他,才转而去投奔刘邦的。  相似文献   

8.
运筹帷幄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喝过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进爵,所以成就了大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才能的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被怀疑,所以他才失败。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计正山、冯其庸经过22年考证,提出项羽并非自刎乌江,而是死干东城的论点颇多疑异.通过详实的史料,对古代江淮之间的地理、地域概念及其郡县交易、兴废历史以及文艺与历史之间的本质、原则区别与古诗文的分析、论证,进行驳议.认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前写项羽自刎于乌江,后又于论赞中说项羽"身死东城'这一总结性评语,既高度概括了项羽于东城县境内殊死搏斗的实际情况,又极其精辟地道出了项羽自刎于乌江的悲剧结局.这种"变文避祓"的精炼的修辞手法,在<史记>的<匈奴列传>、<高祖本纪>、<灌婴列传>等篇章中也时有所见.如果断章取义,死抠个别字白,一味凭空臆断,硬要把"身死东城"之东城扯在离乌江三百里之定远东城,无非是无鱼作罟,习非成是而已.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朱淑真咏项羽一首诗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论坛》1992年第7期所载黄嫣梨先生《宋朱淑真咏史诗十首述评》一文,认为《咏项羽》这首诗表现了朱淑真的“宿命思想”,反映了朱淑真对项羽失败原因的错误认识。这种观点,我认为不够恰当。朱淑真的诗是这样的: 自古兴亡本是天,岂容人力预其间。非凭天与凭骓逝,骓不前兮战已闲。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对“天”的解释.“天”的含义,在古代是特别广泛的,古人常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难以掌握的运动规律,不可思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二○六年,项羽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宿营新丰鸿门,刘邦迫于形势,不得不到这里来见他,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里用生动的文笔记叙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现在我们看一下宴会开始后的情况吧。宴会开始,宾主入坐“项  相似文献   

12.
刘邦用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用才论谢元鲤汉高祖刘邦由一介亭长做了西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后,在与大臣们讨论其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得失时,王陵等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因而从项羽手中取得了天下。对此,刘邦认为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夫运筹策帷帐...  相似文献   

13.
称霸者必亡     
秦亡之后,有个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此人爱个人独裁,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另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五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称霸者必亡。  相似文献   

14.
从《史记》互见法看其历史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见法乃史家常用之法.李笠曰:“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堪称确论.但他又说:“史公(指司马迁——引者注)则以属辞比事而互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则失之皮毛.“避讳”“不敢明言其非”何以当‘史德,“史笔”之誉?况《项羽本纪》位于《高祖本纪》之前,未睹高祖之丰采,先见沛公之卑劣,刘邦后裔连此也看不出来么?东汉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亦有此记载,何谓“不敢明言其非”?对项羽的描写亦多互见之处.项羽,刘氏之大敌,何“避  相似文献   

15.
也谈项羽乌江自刎原因──与吴仰湘同志商榷叶永新项羽乌江自刎,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战败被追自杀。吴仰湘同志《项羽自杀原因新探》一文(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吴文)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我以为吴文很有新意,给人以启迪,但其中的说法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复仇情结与人生悲剧——论项羽悲剧的历史原因和审美意义龚熙文刘继保古今论者,对于西楚霸王项羽悲剧成因的议论颇多,其观点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项羽的悲剧是因其性情残暴造成的。“如《孟子》云:‘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籍亦为汉驱者耳,其能与汉争天下哉?迹其...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元1966年那“史无前例”的10年开始之时起,西楚霸王项羽“沽名”的罪案似乎就已成定案。不少名家、权威在解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时,都用“沽名的霸王”来称呼他。而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鸿门宴”,就是昭昭铁证。甚至他最后的被围垓下,身死东城,也好象都是“沽名”应有的下场。尽管在那场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中,他没被当作牛鬼蛇神赶入“牛棚”,但在1974年的“批儒评法”中,他却由于顽固地与“大法家”刘邦对立而受到了严厉的批判。项羽在盖棺2168年之后竟以“沽名”论定,无论是项羽本人和他的对手刘邦,以至大史学家司马迁,恐怕都是始料所不及的吧!  相似文献   

18.
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功败垂成,令无数人为之叹息.作为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项羽身上弥漫着一个具有无限人格魅力的"气场",笔者拟从霸气、义气、稚气、勇气四个方面来解读项羽,以这个历史人物为例,以资给今人提供深刻的鉴戒.  相似文献   

19.
重读马克思,可以看到,与列宁国家学说不同,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深层次本质是新社会观.马克思以充分认识到社会决定国家作为起点,而在终点上通过主张国家将会消亡,他最终推崇的是社会的本源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终点意义上的社会有别于最初决定国家产生的市民社会,它以实现了无冲突的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特征,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终极目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蒲将军是秦、楚之际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在陈胜点燃起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火焰时,他就自鄱阳湖一带,和黥布一起,率部涉江、渡淮,参加了项梁、项羽的起义军,并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斗争中,功业卓著,深为项羽所倚重。但自楚军入关前后,蒲将军的名字,就在史籍中消失了。项羽分封王、侯,也没有他的份。由于在军事行动和谋议中,蒲将军和黥布经常连属在一起,所以自东汉以降的注家,就有人说黥布、蒲将军是一个人,也有人说蒲将军自是另一人,只是史失其名。迄今考史之士,仍有争议。本文谨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