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创立开始,历经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之变迁,以《学衡》、《国风》这两个学术文化批评刊物为标志,形成了现代中国批评史上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派:东南学派。东南学派在学术思想的渊源上,似乎一直可以追溯至南京历史上前朝历代的国学,但在现代思想学术语境中,“东南学派”却是作为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批评者应运而生的。在思想主张的极端方面,“东南学派”几乎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的所有主张均持相反意见,这些主张概括而言,集中于中国文化本位的坚持和民族文学的倡导,而在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介绍方面,则偏重于西方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化,但对于“中世纪”西方文化的重视,亦成为“东南学派”于现代学术之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克南京后即行查封国立东南大学.同年7月,东南大学经国民党的接收和改组,建成新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在建立之初,即被纳入新的大学院和大学区体制之内.在这一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各种政治和学术势力形成纠结胶着的关系,导致中大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央大学第一任校长张乃燕在任期内地位相当不稳固,几次的辞职事件都在校内引发风波.张乃燕的上下与当时国民党的“党国元老”与学界派系有着紧密的关联,也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初年“元老政治”对教育行政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原籍湖北黄梅,生于甘肃通渭。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曾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被誉为"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4.
周法高,字子范,当代著名中国语言文字学家。一九一五年生,江苏东台人。南京中央大学中国文学士、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硕士,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及南京中央大学副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一九六二年至一  相似文献   

5.
王亚飞 《江海学刊》2023,(6):182-191
新式学堂普遍存在重西学轻中学的倾向,使得传统旧学的前景堪忧,这不仅阻碍着学堂教育的全面展开,而且成为反对停废科举者的重要理由。清廷中央一面注重可以致用之新学,一面仍坚持“旧学不可弃”。朝野对旧学与新制如何兼容聚讼不已。张之洞在拟定全国学堂章程时力图通过提升旧学的地位和比重,构建一个远胜科举时代的旧学教育愿景,以彻底解决科举与学堂之争。癸卯学制旧学色彩浓厚应在这样的背景中理解。张之洞此举多被时人及后之研究者视为“守旧”,实则起到以退为进的务实效果,清末教育改革由此获得重大推进。不过,旧学虽进入新制且比重较此前有大幅提升,但张之洞仍秉承着其自戊戌以降“以简约方式保存旧学”的思路,坚持学堂教育要以西学为重。考察相关史事,可以管窥当时学堂与科举的复杂勾连,进而全面认识清季的教育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6.
学派的境遇以至学派意识的缺失,非常突出地暴露了我们鄙俚之极的学术现实。然而,"学派"共同体机制对于理论和学术创新,对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甚至决定性意义。学派发展的严重滞后是我国整个学术界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地方高校学科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原因。"学派"对于提高地方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建设成效,具有其他"学术共同体"模式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培育和发展学派是地方高校在学术影响和学科建设上有所作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 蒋维崧教授,字峻斋,1915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55年来山东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曾兼任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书法协会副主席、《文史哲》编委。  相似文献   

8.
侯洪 《天府新论》2001,(4):63-68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及其理论体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本文首先对学派命名的"合法性"予以鉴定,厘清一些模糊性概念;其次从学术史层面,归纳和总结出学派的理论特色和体系建构的运作谱系;最后从理论与历史层面对学派作整体性的宏观与微观辨析相结合的深度透视.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问道"孙本文到底是一个心理学派的社会学家,还是一个文化学派的社会学家,拟或是一个综合学派的社会学家"时,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学术思想前后一贯、恒定不变的孙本文。而事实上,正如大家都明白的那样,仔细浏览一下孙本文的著作,我们就会看到,他的思想前后是有变化的。孙本文最早的思想的确是属于心理社会学派,而20世纪40年代的思想也的确是属于综合论社会学派。因此,笼统地问孙本文是一个心理学派社会学家、文化学派社会学家,还是一个综合学派社会学家;或者笼统地回答孙本文是一个心理学派社会学家、文化学派社会学家,还是一个综合学派社会学家,应该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人吴宓立足于博采东西、并览古今的理论立场,打破了"中学"/"西学","旧学"/"新学"之间的界线,形成了以"整合"为基本特征的诗学现代性建构理路。三境说作为吴宓在诗学研究上的重要成果,即是其整合中西古今理论资源建构诗学现代性的一个典型实例。吴宓这种以"整合"为基本特征的诗学思想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珂 《学术探索》2007,(5):91-96
哈贝马斯的集体认同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哈贝马斯阐明了现代社会集体认同的规范内涵;在80年代的"历史学家之争"中,他进一步提出"宪法爱国主义",以代替具有危险性的民族主义;90年代,通过与社群主义的争论,他对先前的集体认同理论进行了某些调整,从而在其理论框架内包容社群主义的合理诉求。哈贝马斯的学术特点:坚持现代性规范核心,在与其他学派、观点展开争论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哈贝马斯的集体认同理论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国来说,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严复晚期旧学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云 《东岳论丛》2001,22(2):114-117
严复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其在晚期大幅度地否定西学 ,回归旧学 ,有其对旧学独特的文化理解 :旧学是国性民质之源 ;旧伦理道德是塑造国性民质之核心 ;旧学精神永存。他同时提出“改用新式机器发掘陶炼”旧学。这无不体现了严复晚期充分的民族自信力和深沉持重的文化识见 ,也蕴含着他对中国国情的冷静观照。然而这种文化态度对旧学作了超时代、超民族的理解 ,淡化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文化转型、文化融合、文化创新和迎纳世界新知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书,觉得有三篇序言很值得关注,写下来与大家共享。这三篇序言有一个共同点:诚邀学术批评。梁启超著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该书的"绪言"(1924)中  相似文献   

14.
文学阐释的适度与失度问题不但历史久远,也非常复杂,它既关涉到阐释者是否合格问题,也关涉到作品的原意问题,更关涉到阐释是否有标准问题。而关于是否存在合格的阐释者、是否存在固定的作品原意、是否存在适度的阐释,历史上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但从各个派别对上述问题的阐述中,还是可能看出其间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这其中,刘勰和葛洪提出的避免阐释者的"知多偏好"、"爱同憎异";新批评学派提倡的"作品的原意"就在作品本身;日内瓦学派倡导的意识批评,尤其是乔治·布莱的"认同批评",为解决文学阐释的失度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徐养秋(1886-1972)江苏金坛人。1907年进南京汇文书院,1910年进金陵大学,于1914年毕业。1917年赴美国深造,获伊利诺大学史学硕土学位,1920年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教育科主任,后继续担任东南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与陶行知、陈鹤琴、陆志韦等共同探索中国教育改造之路。1923年前后,陶行知倡导设立平民读书处,即在家中设点试验,支持陈鹤琴创办鼓楼幼稚园,主持创办东南大学附中,从事教育科学实验,推行六、三、三新学制,开创我国中等教育的新局面。1927年东南大学改组,被迫离校。1928年受聘为金陵大学教授,并担任金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抗日战争爆发,随金大迁成都。1946年返回南京,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1947年又担任中大师范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界的三大思潮之一。就这一思潮的发展来看,牟宗三以其"道德的形上学"将其推至高峰。在"后牟宗三时代","道德的形上学"能否延续下去成为一个迫切且现实的问题。自上世纪后半叶始,以《鹅湖》、《鹅湖学志》主笔群即牟门弟子为主体,在台湾形成为一个当代的"鹅湖学派"。这个学派继承宋代"鹅湖学派"的学术精神,接过牟宗三哲学的"香火",将现代新儒学继续向前推进。就义理来讲,这个学派诸学者既有共性的主张,从而使其形成为一个学派;也有不同的主张,从而表征出不同的义理走向。对这样一个学派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梳理牟宗三哲学的迁延脉络,亦可为现代新儒学乃至整个儒学的下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因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和宗教派别(门宦)的多样性,地方认同和宗教认同成为回族内部一种普遍性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历史移民群体,伊犁回族内部还有"时间"认同。综合起来,当地回族身份认同大体上由此三类构成。前两者与内地回族内部认同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性,后者则是当地独有的一种认同形式———"老新疆"与"黑户儿",其为因"时间"而形塑的移民文化符号,并成为"你""我"之间一个鲜明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18.
《江汉论坛》2006,(2):144
朱祖延,江苏宝应人。1922年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现任湖北大学教授,湖北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孔子学术研究会、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顾问。曾任湖北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语言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曾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获湖北省科教工作优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1月,奉派赴埃及开罗高等语言学院讲学,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化,历时近三年。回国后,受高等教育部的委托,主持编写出国教材《汉语读本…  相似文献   

19.
作者的话: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我在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学,与学生相处甚好,每回谈及北大与台大的联系与区别,感慨良多.2003年12月10日,利用赴台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我再次来到熟悉的台大校园,为本科生做题为"文学的北京"专题演讲.  相似文献   

20.
以"九江学派"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审视岭南学术传统,在继承、发展和批判中体现一种必要的学术接连.从经学、实学到儒学,"九江学派"的学术生命在乡土环境中获得培育,将三者合于其中,创建独特的学术思想流派,成同年间,"九江学派"以一个响亮的声音标志岭南学术的阵容鼎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