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建立后,十分注重忠节建设,金人入侵、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则是对其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验.尽管许多士人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颇受时人和后人的指责,但恰恰是从张邦昌这个所谓的"叛臣"在被逼登基前后的内心挣扎和外在表现上,可以看到北宋忠节建设的成效;士大夫对楚政权不合作、不认可的态度和对宋室的拥戴、扶持,也构成鲜明对比;宋王室在仅存庶子、废后的情况下仍能迅速重建南宋王朝并维持一百五十余年统治,忠节观念的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槐树是唐代长安一道颇具都城色彩的自然景观,在其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浸染上帝都文化色彩而具有特定的人文含义。文章以白居易为中心,通过其不同时期诗歌中槐树意象所具有的不同含义,来考察中唐新兴知识分子在长安的生活经历及生存状态。由此进一步研究在科举文化背景下槐树所具有的时代含义,以及由此反映的科举士子在长安的生活情状,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观照中古时期由以经学为中心的贵族文化到以文学为中心的科举文化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考察明清时期的科举世家的形成过程,来窥见明清时期社会流动性的一斑。对于常州科举世家之一的恽家,以他们的族谱为主要的资料,实行统计性的分析。根据族谱的《世表》,把父子关系、个人属性表现在表格上。使用在表格上的数据,以Odds ratio来测定科举地位的继承率。其结果,关于地位继承,围绕科举合格者的祖父,父亲,母亲,姊妹各有独立性的影响力,尤其是母亲(包括她娘家人)和姊妹(包括她婆家人)的影响比较强。考察族谱传记等的记载。可以发现督课、家学等科举世家特有的文化资本与规范,母亲也在娘家承受过这些资本等,父母祖父互相补缺,完备家庭的文化环境,子女自然地体会到他们所属的文化。承受家学的女儿有机会跟地位比自己父祖高的家族结亲。在本家衰落的乾道时期,通过那些姻亲之间的教育援助,让本家人员返回到科第连绵的道路。可见对于科举世家的形成过程,女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情境—身份”分析框架,以15个家庭父母双方的访谈资料为基础呈现当代中国社会中“好父亲”的建构过程、机制及后果,结果显示:在父亲身份可能被唤醒的交往情境、抚育情境及消费情境中,“好父亲”的社会建构表现为父亲身份与抚育者角色和家长角色的聚合以及与消费支柱型角色的偏离;由于缺乏结构层面的角色模范,行动者层面的父亲身份建构呈现出个体化与模糊化特征,“好父亲”的展现严重依赖于母亲的配合表演。上述发现有助于将“父亲身份的社会建构”带入家庭与性别社会学的研究中心,还为理解当代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活跃于清初顺治时代京城诗坛,被称为“京师三大家”的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三位诗人,对清初京城后进的金台诗人群体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顺治末年至康熙初期的“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新兴金台诗人,多有受其教诲与提携者.  相似文献   

6.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曾被称为“后殖民作家”“移民作家”“用英文写作的日本民族作家”,但他拒绝这些标签的同质性和阵营性,力图展现独特的文化视野和写作策略.石黑一雄通过创建多元的叙事空间、采用分散的记忆视点、建立国际化写作方式,突破了评论界对他的上述三种成见,从而超越为时空所局限的个人经历,构建起在多种文化冲突中凸显作家个人特质的“他异性”文化身份.石黑一雄的写作展现出由封闭到多元空间、从自我到他者融合的时代特征,为理解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突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赵洲 《太平洋学报》2012,20(5):53-63
主权国家不仅是一个由实效性要素所构成的实体,而且也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国际主体身份。联合国的承认与接纳不仅对主权国家身份在国际社会的全面建构具有直接的权威确认和支撑作用,而且也对主权国家充分享有其主权权利并实际参与国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接纳新会员国机制为主权国家身份全面建构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程序机制和博弈平台。为实现实质性的独立建国目标,巴勒斯坦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对此,国际社会目前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并形成了多种博弈力量以及错综复杂的博弈格局。  相似文献   

8.
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相关记载,南宋内藏库“以待非常之用”的一部分财政职能被左藏南库和左藏封桩库分担,内藏库与这些所谓的朝廷财库承担着近乎相同的职能.这种财政职能的让位,与内藏库赋入的变化存在一定关系.史传“天下财赋半入内帑”,只是绍兴末年内藏库管理过于隐蔽的情况下较为夸张的一种说法,随着左藏南库和左藏封桩库的出现,内藏的赋入有所减少.内藏财政角色表面上的转变,并不曾掩盖其财政职能的沿传与发展,但折射出其在应对即时国家财政问题上的滞后性或保守性.  相似文献   

9.
<北梦琐言>是唐五代继<唐摭言>之后较多记述唐代科举制度及其遗闻逸事、文士风习的笔记小说,虽说没有<唐摭言>全面,但它为研究晚唐科举之弊端(干谒权贵、请托受贿、以诗为砖、抄袭代作)和落第士子的心态(对朝廷的不满与怨愤、寻机报复朝中达贵、走向朝廷对立面)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因此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陈静  张建 《社会工作》2012,(5):85-88
根据身份认同的定义,个体身份认同具有内在二维属性,即对身份角色的确认和对所属群体的情感归属。而这两个维度并不一定是同时发生,也不一定向同方向发生转化。而身份认同的内在二维性是导致个体身份认同的张力和矛盾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XY市HL村的艾滋病人身份认同进行分析,尝试勾勒出作为特殊群体的艾滋病人身份认同的图示,说明身份认同的非单线和非单向性,个体身份认同的建构是内在主体行动和社会外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徐波 《阅江学刊》2013,(3):135-141
石介作《怪说》攻击时文,将“时文害道”上升到与佛老同样的高度,此举固然有对韩愈、柳开等人观点的继承,但也和他长期从事教职有密切关系。杨亿的四六文被称为“进士赋体”,影响着科场乃至文坛,石介所言“时文害道”实为“辞赋害道”。石介的学生和追随者大多都不擅辞赋写作,在进士科考试中处于弱势,这成为他们反对辞赋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为进士不得不为辞赋,追寻古道的文人被迫处于反对辞赋而又不得不为辞赋的尴尬境地。复兴古道,必将寻求科举制度改革,“辞赋害道”就成为推动这一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十余年来,网络媒体在中国大陆飞速发展,并滋生出花样繁多的网络词汇.其中一部分内应于身体景观,在虚无的伪神性追逐、跨性别的伪女权狂欢以及非景观形象的自嘲中,构建大众的身份认同.“女神”“男神”“小鲜肉”“女汉子”“屌丝”等网络词汇,实际在构建大众身份认同的幻影之影,并最终招致大众主体性想象危机.  相似文献   

13.
在科举考试的刺激下,南宋古文选家吕祖谦、楼昉、周应龙、谢枋得等检择出苏轼文中以历史人物论为主的篇目并施以评点。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揭示出苏文立意追求新巧奇险与行文富于转折波澜的特点,使得士子可以在研习苏文的过程中领悟时文写作的技法,从而在苏文与时文之间搭建起了一道桥梁。选家的编选与评点对于扩大苏文在南宋科场中的影响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子对苏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2):114-116
在非裔美国文化中,人们关于母亲和母亲身份的看法不同于西方一般白人女权主义者。莫里森赋予母亲身份更多的含义,她将其定义为黑人妇女的权力场。在她看来,黑人母亲在非裔文化中承担着肉体延续、精神哺育、文化传承及伤痛疗救的任务。母亲身份以及传承黑人文化的母爱对于黑人女性来说不仅是反抗压迫、获得解放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愈合伤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大陆社会工作发展的"标兵"。与此同时,深圳市专业社会工作者流失比较严重,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逐年攀升。伴随着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如何看待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建构过程和遭遇的"重重危机",已成为我们必须追问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下,去探讨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工作机构、同工、居民等各种社会力量,是如何与社会工作者自身一起建构和形塑了社会工作者群体的身份认同,以期通过这些考察与探讨,去了解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现状,并希望从此角度去理解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提出改善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现状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孔学堂》2017,(3)
张岱所著的《四书遇》是一部以引用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话语解释儒家四书的著作。他引用佛教和禅宗话语解释《大学》传文;将《中庸》解释成为心体光明的展现,方便法门的施设;又把《论语》视为破除执著的良方,展现圣衷的宝典,教化弟子的记录;在解释《孟子》时则较少引用佛语,唯论性善处有数条。与当时盛行的理学家的高头讲章相比,张岱对四书的如此解释显得比较亲切、自然,富有情趣。《四书遇》成书于明末清初,因此有着非常深刻的明清鼎革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7.
吕春颖 《求是学刊》2013,40(4):39-46
在抽象的现代社会,个体身份的确定需要基于他/她同某个集体成员在特定属性上的同样性,其重要政治意义在于构成具有同一身份的人的集体,形成以身份为构成原则的政治活动。异质性哲学有助于以民族主义这一身份政治典范为例,分析现代身份政治的深层意识根源、机理及限度。打破身份政治的困境必须抛弃对某种共同属性的固执,认真对待个体身上丰富的异质性,阿伦特的公民政治能够向个体的丰富性敞开,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施常州 《阅江学刊》2014,(6):120-128
世人皆为同胞、万物俱是同辈的理念正是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体现。赵蕃的田园诗,再现了南宋中、后期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农人快乐的劳动场景,也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的艰辛,更有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渴盼神灵降福而举行的祈雨仪式,充分反映了诗人民胞物与的情怀,代表了宋代士人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每除台谏,必预经筵"这种南宋特有的现象,以君相关系及士大夫政治传统的恢复为切入点,对于南宋这种政治模式的形成进行了考察。南宋政治模式的形成过程,对应着如下历史进程:南宋初期,在政权重建、军人集团林立的非常时期,秦桧借助突发事变,依靠北宋以来强大的士大夫政治传统,以强化皇权的名义,将士大夫政治一并强势恢复,在绍兴和议后稳定的大环境之下,将士大夫政治和皇权同时推向顶峰。这个过程造就了南宋初期士大夫政治选择、社会走向和思想转型的空间。这种模式,为中后期专权宰相所效法。南宋政治模式不仅在当世,对后世也有着遥隔时空的影响。南宋何以权相辈出,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则透过对南宋政治模式的阐释,从根柢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张振龙 《学术交流》2005,(7):158-16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建安"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问题研究存在着较大分歧.原因在于其一,学人们对"文的自觉"所依据的标准不一.其二,起源于鲁迅与铃木虎雄的话语.其三,起因于学人们对"文学"之内涵和古人之文学观念的理解.其四,缺乏对建安之前文人之文学观念演进历程的脚踏实地的梳理与厘清.我们认为,处理好当代的文学观念与古代的文学观念的关系问题,从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的关系入手对建安文学进行新的审视是推进建安文学乃至魏晋文学研究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