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方哲学自诞生以来,无论是在古代、近现代时期,还是在后现代时期,一直在为自己进行“合法性”论证。后现代哲学对此前哲学的突破,就在于它质疑了后者的以“同一说”、“树喻说”和“独断思想形象”为要素的“三位一体”的“合法性”基础,并在“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的旗号下,以“差异说”、“块茎说”和“游牧思想”为基础的“三位一体”重塑了后现代哲学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西化运动开始的一百余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活动基本上是为中国哲学寻找合法性根据的过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除少数一两种属于传统中国哲学的方法以外,绝大部分方法的思想基础是西方的观念体系。这种以西方哲学的立场、流派、思维或方法对传统中国哲学进行解析和批判,实质上是以西方哲学框架体系剪裁和定性中国思想从而给中国哲学观点贴西方哲学标签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中国哲学的原生状态视而不见,传统中国哲学的生存性价值和超时空意义遭到了否定,因而中国哲学获得的“合法性”是被判定了“死亡”的“合法性”。一种哲学的“合法性”不在于它是否符合了某种外来的规范或标准,而在于它自身是否在现实社会还具有创生新思想的能力。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只能从中国哲学自身在现代社会的创生能力中得到证明,这应当是确认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标准。创生能力的根本标志就是新的中国哲学诞生———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国哲学也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是对两者超越的哲学;是能够与两者对话的哲学。一方面它必然表征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值得全人类思考的东西,是属于全世界的。具体标志则应当是出现了可以与《论语》、《老子》、《庄子》等相媲美的哲学著?  相似文献   

3.
与先秦哲学形而上的取向不同,汉代哲学将老、庄的道论下降为元气自然论,将孔、盂、荀的心性落实为身体的有机构成,这种哲学思维的“堕退”是其价值长期不被肯定的原因:但是,汉代哲学以一体之气贯通天人,却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命题提供了最具现实感的形式。对人自身而言,它以对人体的构成性认知取代先秦关于人性的抽象思辨,认为人的存在就是形、神、志、气等多种要素的有机凝聚。这种“身体-整体”和“身体-主体”观,不仅有效弥合了人体内部身、心、灵、肉以及人性善恶的对立,而且为后世中国哲学和美学对人的阐释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像魏晋美学的形神问题、宋明理学的心性问题,均无法脱离汉代哲学关于人体认知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贯穿于他对中国社会的哲学思考中,并创造性地处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然”和“应然”、“系统”和“要素”、“规律”和“价值”三对哲学范畴的关系。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不仅形成新的时代精神,也给中国社会提供了思维方式变革的方向和示范。  相似文献   

5.
李宗桂在《光明日报》2008年4月7日撰文指出,近年一度热闹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探讨,就其实质而言,不过是研究中国哲学究竟应当采用何种范式的问题。如果采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很显然,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中国哲学是否哲学就要受到挑战。反之,如果采用中国式的语言和表述方式,使用中国固有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维去进行诠释,则“中国哲学”是不证自明的、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6.
在承认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式的偏执的前提下 ,主要描述了哲学的“丧钟”(Glas ,德里达书名 )敲响后 ,作为美的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美学在价值取向、学理依据、思维方式、话语系统等方面所面对着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7.
基础主义是西方知识论中的主流理论,有其渊远的源流与不同的表现形式。康德的先验哲学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建构性”的基础主义。它努力为知识寻求客观性与普遍必然性的根据。这种基础主义表现为将范畴作为基础的信念,论证范畴对非基础信念(判断、命题)的支持关系。在道德哲学中,它表现为道德的建构主义。康德的基础主义构成了现代性思维方式的一个要素,它凸现了范畴在思维中的根据作用,阐发了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思维方式;其缺陷则在于作为基础信念的范畴过于绝对化。  相似文献   

8.
意向行动理论是塞尔行动哲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人类有意识、有目标的行动.首先,梳理意向行动的构成要素,包括“慎思”、“在先意向”、“行动中意向”、“行动”和“间隔”.其次,通过解析要素的相互关系,廓清意向行动的结构和运作模式,以图形方式展现出来.最后,评述奥肖尼斯和帕切里关于“在先意向”和“行动中意向”的一系列批判性观点.以此为基础,论证如何通过“行动中意向”来消解早期行动因果理论的异常因果链问题.  相似文献   

9.
康德历史哲学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哲学”,是由于它具有完善的思维方法,并且契合其批判哲学的先验逻辑的方法论。首先,就普遍历史的理念而言,它表达的是纯粹理性凭借一个“终极目的”概念对人类社会中一切经验性行动的系统统一性,其中包含着理性的合目的性原则。这种原则在“第三批判”中也被理解为是理性托付给了反思性判断力。其次,在合目的性原则之下,普遍历史呈现为辩证发展的进程。而历史的驱动力就是人性内部社会性与非社会性的内在矛盾。康德的合目的性原则构成历史哲学的普遍方法论,辩证的发展观则构成合目的性原则的辅助和手段,两者构成一种复合型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叩响新纪元大门之际,从事于土家族文化研究的学人们已走出了筚路蓝缕之路,迈进了初步繁荣之时。在不平凡的1999年里,土家族文化研究呈现出了勃勃生机,正如张正明教授所说“土家族研究又一个突飞猛进时期来到了。”现将其研究现状和成果予以评述,以展示其概貌。一、哲理思维研讨 宗教信仰阐释对于土家族宗教信仰哲理思维的研究是土家族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1999年土家族哲学的研究虽仍未形成集团优势,处于分散状态;但可喜的是一些学者已将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且有了系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萧洪恩著《土家族哲学通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土家族哲学通史著作,体现了一位土家族学者对本民族的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的探索,具有自己的特色与方法。这部著作的问世,不仅对于土家族的精神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也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5~17世纪,土家族上层统治者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进行哲学文化的阐释,促成了土家族的哲学文化转型,其根本点是树立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凸显了自己的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萧洪恩教授是1986年投身土家族哲学研究的。20多年来,他历尽艰辛在土家族哲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9年,他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0万字的《土家族哲学通史》一书,使土家族哲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甚至完全可以说,萧洪恩已经成为土家族哲学研究的第一人。在今天,土家族研究面临着提升学理水平、推动土家族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作攻关等艰巨任务,萧洪恩正在努力着。  相似文献   

14.
论赵世炎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世炎是一名土家族籍的思想家,但他并不只是把自己置身于土家族一个民族的语境中,他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现代性视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赵世炎哲学的理论特征是以全球性视野思考中国问题,其哲学的时代特征是以现代性定位中国革命问题,其哲学的实践特征是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审视下土家族哲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现代性的角度理解全球化,全球化的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得到发展的过程.在全球化审视下的土家族哲学研究与发展要注意:一要有宏大的视野;二要对土家族哲学的作用做实事求是的估价;三要对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有一种"文化自觉"的理念;四就是"塑造"与相对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哲学通史》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严肃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这就是从选题到研究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甚至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并且显示一种哲学发展的人类学意义。该书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宏观背景,从土家族精神传统的生成切入,并从历史观、文化观、政治哲学等层面系统、深入地揭示土家族哲学从远古到20世纪的历史发展,具有明显的前沿性特点。该书特别重视研究民族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因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萧洪恩教授的《土家族哲学通史》自2009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书蓬勃大气地揭示了一个内陆腹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变迁的灵动历程,向世人生动地展现了土家族特有的世界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倾注了一个土家族学者对于自己民族与民族文化的挚爱之情。这部著作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方法的拓展与创新及其多层面的学术意义与理论价值均值得重视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自然哲学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宇宙)关系的思考。在这一问题上,土家族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包容的关系,即人是宇宙之子,同时,宇宙又是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围绕这一核心,主要从土家族创世神话、史诗及社会风俗诸方面进行论证,并努力探讨它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的逻辑轨迹。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哲学研究是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如何在史料的发掘、方法的厘正、观点的提炼等方面有所创新,萧洪恩先生的《土家族哲学通史》即在这方面做了卓越的探索。本文从学术积累、学术信念、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了分析、评价与推介。  相似文献   

20.
自15世纪以来,土家族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哲学转型:第一次是“脱蛮入儒”,在土家族文化传统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即以儒学文化为根本精神的中原文化传统,这一转型在改土归流后得以实现;第二次是全球性现代化推动的土家族初步接触西方现代思潮,形成了解决以“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问题为主题的各种哲学思潮;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新的哲学自觉,逐步谋求自己的哲学建构,并有了一些新的成果。文章强调的是转型过程,这一过程表明的是土家族不断趋新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