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零”,完美无缺,碧玉无瑕。把“零”引入企业管理,则要求一切不利于经营管理的负效应趋于“零”,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零”可谓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一直是企业界追求的目标,又是“高难动作”,令不少企业“叹为观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零”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正激发出崭新的活力,企业管理正在向极限迈进。 一、“零缺陷”——质量管理的一座耀眼航标。参观英国费里德里克—一伍利汽车零件公司的人,可能并不太留意墙壁上的标语,一条是:“我国的目标是把次品减少到“零”,另—条为“连续512天供应不断”。其实这是英国制造业借鉴日本管理方式的精髓所在。“零缺陷”的质量管理,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正广泛地推行。所谓“零缺陷”,按国际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菲力普·克劳斯比的解释是“第一次就是把事情做对”。早在1961年克劳斯比就对当时企业经营者把良品率作  相似文献   

2.
零缺陷管理是美国质量管理学院院长克劳士比首创的。零缺陷质量管理思想的内涵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以减少和节约用于变更设计、整修返工、售后服务、退货等费用。随着这种管理思想的推广,“零缺陷”的内涵已不仅仅停留在降低成本上,而更多地被赋予追求精品和用户满意的含义,是一种先进的预先控制和管理的思想。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好、卓越、美丽、独特”等描述都是主观和含糊的。质量要符合客户与市场的客观要求,一旦承诺就必须兑现。质量必须用可衡量的、明确的字眼来定义,以帮助组织在可测知的目标的基础上,而不是在预感、…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成功”,是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推出的一种企业管理思想。这一管理思想以人本管理为基础,注重过程管理,突出预防和改进,力争把缺陷消除在过程之中,保证系统整体控制达到最优化,做到一次符合要求,达到标准。本文仅从管理角度对“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成功”的管理思想谈些看法:1.“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成功”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完善和发展传统管理思想与“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成功”的管理思想相比,二者间存在较大区别。首先实行方式不同,传统管理思想是以物为中心,着眼于给予“进行正确工作的方法”,注重检验和事后…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零缺陷思想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如何将零缺陷思想灌输到企业质量管理的大脉络中,让零缺陷思想真正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有效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知识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要素,只是不少企业忽视了知识中的一项重要的构成要素——顾客知识。顾客知识是根植于顾客内心深处的知识,与知识管理和顾客关系管理中涉及的顾客表面知识有别。在今天以市场为驱动或者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下,实际上只有很少一些企业能够把它们所拥有的这部分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顾客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比竞争对手更早地感知正在日益显现的市场机会,可以在既有的范围内迎接“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挑战。顾客知识管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通过这种管理过程企业可使顾客从对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6.
戴仁泉 《领导科学》2006,(22):20-21
领导活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笔者认为,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两分法”,妥善处理好六对关系。一、正确与明确。有人将领导者的职能定位为“做正确的事”,执行者就是“把事情做正确”,这也表明,领导者要在大方向上把握准。如果说判断“做正确的事”是大前提,是决策中的定性的话,那么,明确工作目标就是小前提,是决策中的定量。俗话说:“先画靶子再打枪。”靶子就是目标。世界级管理大师班尼士对领导的理解是:创造一个令部属追求的前景和目标,将它转化为大家的行为。没有目标,整个组织将陷入无序…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人一直习惯于坚持双重标准,一个是生活上追求完美无缺陷的零缺陷标准,一个是工作上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的标准。因此,应该把自己放在顾客的位置,从顾客的角度来审视和对待自己的工作或产品,把自己每项工作的结果作为一种产品,不断地追求完美,只由如此才能竭尽全力把各项工作做到最好。坚持第一次做对,不让缺陷发生或流至下道工序或其他岗位,就可以减少大量处理缺陷和失误造成的成本,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也会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8.
今,消费者购物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利益,更加注重 精神上的满足,只有名牌才能给予其这种满足。所以,把名牌称为“上帝”(消费者)心中的“上帝”一点也不过份。名牌犹如无坚不摧的开路先锋,是企业开辟、占领和不断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它又象是威力无穷的魔法石,是企业获取巨额利润、迅速成长的保证。可以说,创立名牌是企业竞争取胜之道。但名牌的塑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事情,靠大把烧钱做广告也不能缔造持久的名牌。企业若想塑造并长久保住名牌就必须练好以下四项内功: 内功第一层 追求完美无缺的质量 质量是名牌的生命,如果没…  相似文献   

9.
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事第一流的人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浪费时间,他要以并不长的生命,完成许多一流的事。如果一个人过于努力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他就不会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班尼斯说过:“纯管理人也许能把事情做对,但是真正的领导人重视的是做正确的事情。”现代人的一大问题是开始太随意,注意力分散,分不清轻重缓急,也不善于区分大小。如果碰巧能力又强,即使局面也多能扭转,这样就会无谓地耗费很多的时间和感情。“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但他们对那些较重要的事务却总是做不到无动于衷。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抓住大事,小事自会照顾好自己。一流  相似文献   

10.
正1.区分有关和无关的能力。在企业中,很多员工都缺少判断有关和无关的能力,花大量的时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而重要的事情却放在那边迟迟没有进度。时间管理里面有一个概念就是排列优先级,当你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来以后,决定哪个先做、哪个后做的能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如果你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重要的事情上,就必须减少花在不重要事情上的时间。记住:那些对目标有促进作用的工作才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个颇具鼓动性的提法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这就是做大做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产业、企业都有一个“规模经济”问题,并不是越大越好。比如,在大城市兴建五星级豪华酒店通常都会有很好的经济收益,但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兴建此类大酒店就等于“烧钱”;在省会以上城市建机场,一般都是可行的,而在经济落后的省辖市建机场,甚至建大机场,那也等于“烧钱”。“做强”可以无限发展,它包括:增强产品的开发能力、增强市场推介能力、加强售后服务、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员工素质等等。而这一切的强化都是没有止境的。做大有限,做强无限…  相似文献   

12.
<正> 日本企业能在二战后的一片萧条之中崛起,并走向世界,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与日本企业的“团结精神”、“上下同欲”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就是日本企业得以成功的法宝。 日本企业家对中国古典思想很有研究,并率先把中国的《孙子兵法》运用于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他们非常懂得孙子所说的“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的深刻含义。正如索尼公司认为的那样:管理  相似文献   

13.
作为领导干部,换岗交流是经常遇到的。领导者新到一个单位,所做的第一件事对所属人员影响最大,对自己的影响也最大。第一次所做的事情既是你本人综合素质的显露,又是你以后从事此类事情的标尺。所以,第一件事必须尽量做完善。领导者新到一个单位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比较多,但相对而言,以下“四个第一”应把握好——  相似文献   

14.
语录     
下辈子我还要做企业在日前举行的“创业讲堂“全国演讲活动上,柳传志告诫前来听讲的大学生,想创业一定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简单,“有很多事情你越过雷池一步,就会铸成大错。“不过,柳传志又大谈做企业的好处,“就是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培训的投入产出关系,时髦的调侃是:“如果培训慢可以的,那还要老板干什么?” 不是说培训一点用没有,一分钱也不该花。同样,培训也无法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不能“搞运动”那样兴之所至就大肆铺张。症结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区分“培训的能与不能”:每一阶段、每一层面,哪些事情是培训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培训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16.
松下电器公司是日本第一家具有精神价值观和公司之歌的企业。在解释“松下精神”时,松下幸之助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公司是会宽恕你的,把它作为一笔学费;而你背离了公司的价值规范,就会  相似文献   

17.
<正> 我们发现,有好多企业对危机的管理总是被禁锢在几个特有的怪圈之中,笔者信手拈来几个,希望为众家管理者提个醒。怪圈一:亡羊才补牢现在有很多企业都是在危机发生后才想起去管理,这主要是因为有许多人都习惯于把缺点、不足、弱点称之为“问题”,并努力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进或弥补。而对那些不是问题的事情——正在进展或比较顺利的事情——却很少或根本不去思考: “东西又没有坏,为什么要修它?”“我们没病没灾,为什么要加入保险?”“我们这样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面对社会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经营环境转变,常处于“非稳定状态”,危机无时不在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经常出现“短命现象”。我国不缺乏将企业做大的企业家,而是缺乏将企业做强的企业家。许多企业只注重向前发展,危机感不强,危机管理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正视危机管理,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是时代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企业危机的演变过程社会燃烧理论指出,社会系统从井然有序到杂乱无序,最终可能导致衰亡(即社会爆发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其内在机理实质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系统逐渐破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 眼下,我国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的大舞台。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如何使自己的产品能取得国际质量的认可,近来,一些报纸,电台亦相继报道了少数企业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的消息。对此,在中国出现国际质量认证热之际,有必要对“国际质量认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第一,“国际质量认证”的前提是,国际认证机构把企业是否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国际标准”(ISO9000)或不同方式采用这一国际标准的。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0.
班尼士,工业心理学家,出生于纽约,担任过四位美国总统的顾问。名言是:“管理者把事情做对,领导者做对的事情。”六○年代晚期,班尼士接手主持声望日下的水牛城大学校务。他原希望藉着Y理论的管理哲学,来提升这家大学的声望,但后来却发现,没有正式的结构、命令与控制,那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