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历程的回顾,梳理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运行轨迹,总结了该政策从无到有、从有弹性到从严从紧、再到有序调整的过程;从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发展、劳动供给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主要人口问题;从兑现中央承诺、提升政府公信力,实现全面依法治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增强家庭发展能力六个方面论证了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设计了普遍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的生育政策调整目标,并且对生育政策调整后的政策衔接问题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家庭结构在政治巨变、经济寒冬、观念重构三重作用下,陷入一场恶性循环。通过家庭政策调节人口,最终打破恶性循环一直是俄罗斯政府政策设计的初衷。从人口学、社会保障视角出发,对俄罗斯家庭政策的发展进行梳理,可得出家庭政策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成果都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条件相适应,更应伴随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变革的启示。同时,俄罗斯的家庭政策中重公平与基本保障,国家承担主要责任,对特殊群体进行倾斜和不同层次全方位保障等经验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三孩政策”标志着生育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它为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生育政策转型和优化分析的基础上,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人口问题的再认识、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改变的视角分析中国生育政策优化的基础和内在动力。研究认为,优化生育政策不仅提升了人口出生率,缓解人口老龄化,减轻社会保障制度压力,而且将生育权回归家庭,是对家庭福利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 为此,在充分发挥“三孩”新人口政策作用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将构建共享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和劳动就业权、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等一体考虑,有助于新的优化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4.
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相对城镇而言,广西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调尤为严重.占人口多数的农村是广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主要根源.要解决好农村的人口问题,除了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外,还要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包括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农村家庭从...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断随时局的变化而更迭,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的酝酿与艰难起步时期、计划生育政策成为基本国策及强硬实施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与二孩新政时期。20世纪90年代之前,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将中国的出生率在短期内强制性地压了下来,遏制了人口激增的趋势,同时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然而,这种迅速的人口转变也导致了人口政策老龄化、家庭结构不稳定、家庭功能式微、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各个时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社会效应是不一样的,制定符合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和营造政策实施的社会环境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历次调整及相关争论,指出完善当前人口生育政策迫在眉睫。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弊端和隐患主要有:孕产妇女为计划生育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人口性别比失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金缺口扩大;年轻人口亏损;国防安全存隐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早日开禁是上上之选,应坚持正确的人口价值观,回归计划生育的本意,以家庭计划为主,社会计划为辅。  相似文献   

7.
从公共政策视角重新审视和思考人口数量和人口政策问题,认为:人口数量多少是一个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问题,简单地从人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经济水平论证人口多是问题,折射出的是“人口数量决定论”;看不到长期低生育率所蕴含的人口未来发展的不良后果,把目前人口惯性增长说成“势头强劲”,是违背人口发展规律的;仅从人口数据出发决定微观家庭生育政策,是公共政策制定中典型的见数不见人的“技术主义”倾向,不符合现代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理念与程序;当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被确定为发展目标之后,公民生育权利就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那种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的说辞丧失了逻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从家庭角度出发,探索生育政策调整与家庭发展能力的关系,为研究生育政策调整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回归分析法发现,生育政策调整宏观上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微观上对我国家庭发展能力也有重要影响,它提升了家庭未来应对风险能力,同时增加了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短期内限制了家庭经济发展能力。当前,生育政策调整后的实施效果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差距,这需要政府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家庭生育二孩和三孩,进一步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全面三孩政策对于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重大意义,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外部给予三孩家庭充分的社会支持,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家庭服务是一条重要的社会支持路径。通过社区家庭服务平台,社会工作者能够针对三孩家庭在资金、时间、情感等方面的社会支持需求,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为主要方式,构建合理、高效的社会工作介入三孩家庭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链接资源、协同合作、政策倡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配套措施,激发社会育龄群体的三孩生育意愿,有效提升三孩政策的实际效能,促进我国经济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80年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人口控制后,我国人口总量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却持续上升,这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作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认为,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是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根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现行人口政策进行微调。  相似文献   

11.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在控制人口规模,实现人口再生产转型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功效,然而由于政策本身及社会风险的加大,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异常脆弱,随时有可能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如何?怎样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文章在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失独家庭的实地走访,对失独家庭的生活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立法与制度层面明确国家责任、建立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健全失独家庭的政策补偿机制;探索失独老人的养老途径等多角度切实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问题,为其构建一道安全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2.
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施行以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宏观层面,计划生育所带来的低生育率既开启了中国"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但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老龄化的过快发展将带来人口红利消失等一系列经济风险;微观层面,独生子女政策也带来失独家庭、中年空巢等新的社会现象,影响家庭幸福感。计划生育政策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逐步放开二胎政策,做好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准备是我们政策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形成与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人口政策是在对"独生子女"人口政策调整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中央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方面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另一方面,又照顾了确有实际困难的家庭,允许他们间隔几年生育第二胎。现行人口政策形成后,中央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从自然科学角度无法真正认识气候变化的本质.人口和气候变化具有密切关系,除了人口规模之外,人口年龄结构、家庭规模、性别结构、人口城市化等对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影响.深刻认识人口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有助于重视和发挥人口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人口应该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视角,应该把人口纳入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策略,发挥城市化在减排中的积极作用,制定针对小型家庭能源节约引导政策,重视年龄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发挥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预测,中国人口转变既带来了人口红利,也带来了人口负债和人口风险.研究集中讨论了伴随人口转变而来的人口发展风险问题,概括了人口转变的六大特点以及人口发展的九大风险.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一个人口学意义的风险社会正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在形成和发展中.1996年,中国成为人口转变意义上的风险社会,2016年后将演变为高风险社会.但和谐社会拒绝不安全的人口转变.成功的人口转变需要坚守计划生育的底线伦理和重建坚强有力的家庭结构."城乡统开二胎"是值得尊重的"底线生育权",是规避人口发展风险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相关政策扶持机制理论研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机制是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在认真梳理该领域主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个体特征与家庭特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满意度影响。结果表明,合作社农户对扶持政策满意度总体上还比较低,作为中间变量的科技扶持评价、税收减免评价、贷款贴息评价、项目扶持评价、信息咨询评价、品牌扶持评价都直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的满意度,初始变量中除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经营规模、家庭居住地、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合作社扶持政策满意度外,年龄、婚姻、村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间接影响农户对合作社扶持政策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口动态、生育观念与意愿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国家长久稳定以及乡村振兴工作意义重大。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少子化”问题加剧;大量育龄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地区生育潜力日益衰退;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婚育观念的转变,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且在不同地域、性别、世代间存在明显差异。在促进生育的多项政策中,农村育龄人口最为关注的是住房和养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针对多孩家庭的生育津贴和推动教育公平的举措,表明农村人口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政策的适应性、阶段性、差异性等特征,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人口政策限制了农村社会未来人力资源的数量,解读当前农村家庭对儿童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其人力资源质量对未来农村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对西安市高陵县部分学生及农户调查的基础上,以健康和教育作为家庭儿童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内容,分析了当前农村家庭的儿童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内容不均衡、时间支出不充裕及教育方式简单化等问题。研究表明,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家庭的儿童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和水平,需要政府、社会及家庭多方的相互协作与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条件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功能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重点关注。通过梳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发现新型城镇化面临少子老龄化与性别失衡的人口态势、日趋明显的家庭化迁移趋势、不断弱化的家庭功能、外部风险频发的宏观环境、严重滞后且情况复杂的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现状等挑战。将加强以家庭成员就业为代表的经济功能,以婚姻、生育、抚幼和养老为代表的非经济功能作为核心研究问题,提出包括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态势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经济功能与生计转型、农业转移人口家庭非经济功能与家庭发展、县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响应及成本测算与优化等重点内容在内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框架。未来研究新型城镇化应体现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从城乡和东中西这两个区域角度对我国老年人的分布状况、健康现状及养老来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现:在老年人口分布方面,呈现“东多中西较少”、农村比城镇多、城乡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地区高龄老人增长更快等现象.在老年人口健康方面,东部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总体好于农村,农村高龄老人健康状况明显差于城镇.在老年人口生活来源方面,家庭供养仍然是我国老年人最重要的养老生活来源,东部老年人生活来源优于中西部老年人;城镇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养老,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是高龄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更是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最主要生活来源.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