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彭柏山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参加左联,走近鲁迅,走近文学。鲁迅博大、坚强的人格力量,鲁迅对盟友不苟且、对敌人不妥协、为真理韧战到底的战斗精神,是彭柏山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鲁迅敢于面对现实、重视民族灵魂重铸的深度艺术追求是彭柏山执着坚持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品中深刻的自我人格内涵,是鲁迅作品的文化价值的精髓所在。鲁迅用自己行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觉醒了的先驱者形象。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最高水准的人格内涵及其力量。鲁迅作品中渗透了他自身的人生价值与感情的体验,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契合在它的作品中,鲁迅的人生和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光芒便是那带着悲剧色彩的“鲁迅精神”——鲁迅人格。鲁迅人格是传统人格美的更完善的体现,鲁迅人格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生哲学的内涵。鲁迅形象,鲁迅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格美的追求。鲁迅的人格是崇高的,伟大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为《鲁迅意识构成》的系列论文,着重从思想文化角度对鲁迅的孤独意识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孤独意识作为现代人自我意识深化的心理反应,同样贯穿在鲁迅的思想发展之中。文章指出,鲁迅的孤独意识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和淡化期等四个显现阶段。对人及其个体的关注,展现以个体主观精神独立与自由为中心内容的人的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于卓越天才思想的阐发,以及由此设计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的宏伟蓝图,是鲁迅孤独意识的本质内涵。确立'人'的视角,倡导'立人'思想,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工作,显示独立的人格意志力量,是鲁迅由孤独意识而萌发的精神文化创造性欲求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启蒙:反思民族传统文化——认识鲁迅的文化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杂文的主体是文化评论和时事评论。文化评论的思想成就远高于时事评论,因为鲁迅是文化思想家。鲁迅文化评论核心价值,是启蒙,是反思民族传统文化。鲁迅的文化评论集中探索三个重大的命题:一、倡导民族自省精神和反思意识;二、探索和揭露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失败的根源;三、探索和揭露国民劣根性。鲁迅文化评论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奉献。  相似文献   

5.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6.
精神支撑力量与社会主导力量的缺失是近代中国未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审慎思考、反复比较后选择了先进文化——马列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社会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在总结中国革命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创造出精神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7.
鲁迅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崇高的一种精神。牺牲精神、战斗精神、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构成鲁迅精神的核心。本文从历史的中间物意识,追求适应中国现实斗争的知识分子人格、批判国民性达到民族进步的目的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支撑这三种精神的深层原因,并且分析了鲁迅精神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8.
早期鲁迅的宗教观是具有辩证性的悖论。他从宗教原始起源来肯定形而上的人类精神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获得了评价人生、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又从对宗教教义的怀疑而否定其神学价值体系,显示出理性主义的时代光彩。在鲁迅思想发展和人生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其早期宗教精神表现为内外两种转化形式。一是将宗教意识的追求与宗教徒的献身精神内化为实践性的个人品格:自我牺牲式的救世精神;一是以宗教信仰的价值意义为尺度,批判物化、虚假和马虎的病态人格和社会,前者表现为道德人格上的真爱,后者表现为心理性格上的真诚。从而全面表现了鲁迅对社会改造和民族人格重塑的整体思考  相似文献   

9.
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文化视野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文化人格的再发现和文化品格的再赋予,是鲁迅"真的人"的理想化的存在形式,体载了鲁迅所认同的"诚和爱"现代文化精神,这就使藤野先生成为鲁迅理想化人格和现代精神的对象化,从而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晚期杂文聚焦于文化记忆对国民精神的形塑过程,聚焦于权势者对文化生产的垄断与管控,形成其内在的精神轴心与底层立场。鲁迅杂文指出,文化记忆承载着一种压抑性的力量,关联着一套排斥异端的规则;同时,他还探究知识生产与文化生产背后的权力机制。作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鲁迅既珍视异见声音、努力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同时也始终以一个异端者的方式为人与为文,实践着自身的文化抗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内容及结构进行分析 ,探讨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 ,作家老舍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理性审视 ,即探寻“国民性”的本源———封建政治 ,挖掘民族精神和人格力量的源泉———久远的文化传统 ,指出其创作主旨在于增强民族自强信念 ,振兴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水精神是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水给人的一种启示、体验和感悟 ,或是说 ,人赋予水的一种灵气 ,一种人格化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 ,实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人民群众的民族精神在水务活动中的体现。从水的人格力量、抗洪精神、水利精神、团体精神等方面论述水精神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理想人格是人追求自身本质力量而对美好人生形象的预设,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社会健康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从而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正确方向,丰富和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传统文化观始终处于批判与妥协、否定与继承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为了通过思想启蒙以培养近代新式国民,他激烈地批判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利用的考虑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他又不得不继承传统文化。鲁迅意识到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颠覆和避免专制集权,但他也试图从传统文化对专制政治的反抗、对权威思想的怀疑和对平等的渴望中,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鲁迅的传统文化观,为现代中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一、浪漫诗学总命题的提出 引进外来文化使之民族化,承继本土传统文化使之现代化,既面向世界,收纳新潮,融 合新机;又植根于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并从民族传统文化 和古代艺术精神的深处吸取力量。这一双向运动进程使鲁迅早期浪漫诗学具有着现代性与民 族性相交融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兼容并包、自我批判和自我创新等品格。这些优秀品格使得中华民族精神能充分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益成分,承接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精华,为民族精神增添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与时俱进,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自立、前进、发展的钢铁骨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许多重要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弱者的倾向。鲁迅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一方面表现出对周围生命的普遍关注的生命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要唤醒弱者,希望他们“欲自强,而力抗强者”。这种鲁迅式的人道主义与西方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神化、抽象的人道主义并不相同,而和中国儒家传统中的伦理主义人道观具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鲁迅不仅把人道主义作为他的人格理想,更重要的是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思想蕴含着一种贴近历史的价值形式。鲁迅把推动历史变革的力量和希望完全寄托于历史人生本身,是以历史本体论的价值标准来辨别历史和指示社会道路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必得先建设现代化的国民精神。精神世界是具有丰富的生命力量同文化表象的复杂深邃反应,并非抽象呆板的混沌天地。一、什么是新型的文化人格与个性精神? 文化不是玄奥的东西。它所改造人的神妙力量,就在于能使人把习得的文化知识、经验技能和获得的身心素质都化变为有血有肉的情感力量、智慧才能和意志品格。生命借助文化  相似文献   

19.
酒俗文化是民俗文化之一种,深刻反映着特定的人物性格、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鲁迅小说中的酒俗文化,折射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特有的酒神精神。在鲁迅小说中,涵盖诸多酒俗文化元素。从这些酒俗文化中,可以诠解出借酒消愁、以酒自慰和以酒和解等民族性格,以及醉酒、酒疯等中国特色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祖父在人生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对成长中的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其人生高峰期,他在为童年鲁迅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拓展生存与精神空间,将其置入传统文化境域中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同时,通过经典引导童年鲁迅进入传统文化和小说艺术世界并与之建立深刻稳定的关系.而科举成功使鲁迅祖父实现传统文化境域中的人生理想,对成长中的鲁迅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召唤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确立或规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在其人生低谷期,他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恒训>引导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鲁迅认识人生,进入社会并与社会建立关系.在其生命后期,他一改此前个人坚守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在时代面前"退让"的方式接受或肯定鲁迅全新的人生选择,对鲁迅后来的个人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