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后人许多新的说法 ,深化了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但却无法替代“逍遥游”的这一准确的概括。从《庄子》全书来看 ,这一点就更明确了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世思想是贯穿《庄子》三十三篇的一个基本主题。自郭象注以后,古人理解庄子,较为重视游世思想中的内心自在;现代学者解释庄子,又倾向于重视“逍遥游”中的精神自由。游世思想的冷嘲和敌意,一向不被重视。其实,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者重视的问题。游世思想的关键在于游戏的彻底化。这种游戏彻底化已经不再有游戏本来的轻松,实际上是在内心深处坚守一种不肯软化的冷漠,不肯在任何意义上与存在和解  相似文献   

3.
精神之绝对自由、意念之空阔豁达,乃庄子思想之至境,《庄子》书成,其思想则有迹可循。作为《庄子》始篇,亦为思想之精华所聚者,《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思想意识之自由诉求,此自由诉求贯穿于《逍遥游》始末,更通过从“有待”到“无待”之审美超越而实现之。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是庄子自由思想的集中代表。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大胆而热烈的追求,他主张解脱精神枷锁,以开放的心灵去认识世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借鉴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可以让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心理平衡,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静止的过去 ,还在于能不断地生成。庄子的《逍遥游》以其超脱精神启迪现代人应打开心胸 ,认识自身的局限 ,提升心灵境界 ,摆正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 ,与万物相谐 ,从而避免物累 ,智慧地生存  相似文献   

6.
庄子《逍遥游》中的“游”对天地万物而言,既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又是一种运动的方式,而“逍遥”则是“游”的一种极致境界。这种境界的达成以归“一”为标志,“一”就是道家哲学中自然而然的本质存在—“道”。对物而言,“游”的本身就是“逍遥”或无所谓“逍遥”;对人而言,必须凭借一定的条件和修养工夫才能达此境界。这个凭借的条件就是“知”,这个修养工夫就是“觉”。借“知”以进“觉”的过程并非有意为之,而是通过自然无为的“化”。这样,一个世俗中的常人就可以通过大其心、觉其知、无为自化的方式,沿着“逝—远—反”的途径去接近“道”体,最后达到“一”的境界,实现真正伟大的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7.
鲲鹏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中以重言方式连续出现三次.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文本,<逍遥游>所思考的逍遥,不仅是个人一己的逍遥,而且包含万物一体视域中的具有政治-社会向度的逍遥.鲲鹏寓言的第一次出现带给<逍遥游>的,首先是审视人间世逍遥问题的浩瀚而变化的远景视界.第二次出现则表明有待与无待的辩证关联,无待只是有待状况下的,有待既是阻碍逍遥的障碍,但同时也是实现逍遥的条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一种转化.第三次出现则引向小大之辨,一方面是发生在不同事物彼此之间的小大之辨,在这里,大知与大年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发生在事物内部的小大之辨,大知与大年不再有必然的对应关联,得其正性正命为大,为风(情势)所驱使,远性为小.通过鲲鹏与其他事物的比较,<逍遥游>已经将逍遥的问题带向了正性命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8.
王充闾先生的散文体著作《逍遥游·庄子传》是传记创作和庄子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以极富文学与哲思性的语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庄子的生平和思想。这其中,对于庄子游世思想的阐释尤为精妙。充闾先生认为:庄子“游世”思想,缘起于悟道、显象于“游身”、深隐于“游心”、达成于“逍遥”。这一思想充满了实践精神,同时也是他在傲世、顺世、解世中提炼出来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游世”不仅是庄子思想的内核,更因其超越性而成为艺术、文学、美学领域的重要范畴,尤其是在士阶层的审美人格的生成和审美创造的引领方面,更是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充闾先生对这一核心思想的揭示,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学养,更可见先生深湛的哲思与卓越的见地。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绝对自由的境界是没有的.那么,庄子为什么要在《逍遥游》中追求一种虚无幻想的境界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只看作它是庄子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的反映,更不能说它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时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或“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时的一种自我欺骗”.我认为庄子在  相似文献   

10.
11.
老庄的生命价值观是以"道"为核心,以自然和自由为鹄,以对自然之体认及与自由的契合为圭臬.在老庄思想中,"自然"不是西方所谓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形容词,意谓自己而然,此自己而然的持有即是自由的朗现.它们是真善美的圆融统一,由此,老庄建立起一套以"法天贵真"为生命价值原则,"为善无近名"为生命价值方法和"原天地之美"为生命价值理想的自然与自由的生命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游”贯穿于《庄子》。“游”的过程是体道的过程,亦是审美的过程。道教心目中的至大至美的精神境界,可以通过“游”来获得。“游”之游,是指进入“游”的审美状态;“游”之观,是指审美途径;“游”之化,是指审美境界和归属。而极具道教色彩的“游”之仙,是在“游”之化的基础上,人为突破形体在“游”中的局限所做的一种努力,从而使人达到在心灵和形体上的真正的逍遥“游”,使道教意义上的“游”,具备了审美与宗教的两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洋自由论》及其国际法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格老秀斯《海洋自由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蕴涵的国际法思想。格老秀斯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 ,从葡萄牙对东印度无主权、无权垄断海洋和海上航行权以及无权垄断国际贸易权等三个角度来阐释其海洋自由和贸易自由理论 ;其蕴涵的国际法思想主要有 :航行自由和捕鱼自由、贸易自由、无害通过权、人类共同财产及和平论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这些闪耀着国际法思想光芒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国际海洋法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强权政治仍然主宰世界的今天 ,重温格老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仍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德自由包括意志自由、道德权利与道德境界三个基本层面,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道德自由范畴的丰富内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体在道德表达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道德自由的风险。道德自由风险的规避取决于道德自由主体的道德责任和道德理性两个重要方面。道德责任是道德自由的重要属性,而道德责任的有效性最终要由人们的道德理性来保证。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从自由本质的主体定位和领域定位的视角对自由观中的核心问题即自由的本质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具有特色的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为标志的自由本质观。这种自由的本质在内在逻辑上展开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的结合、对世界的改造重于对必然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效果重于对世界的改造三个层面,具体到毛泽东所生活的时代,其主要内容就是他所强调的民族独立、国家自主和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发韧于19世纪初,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潮与中国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潮汇合后的产物。这里从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产生原因及中西自由主义思潮的比较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自由主义思潮风貌。  相似文献   

17.
<神思>篇是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其中阐发了三个主要思想:神与物游、虚静、言与意的关系.本文以这三个主要思想为基本线索,并结合<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其它篇目对刘勰提出的创作构思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尝试从写作主体的角度阐发它们对写作主体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和素质的启示,以期证明刘勰提出的创作构思方法对现代写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以自由为核心的美学建构大致可分为三种形态:以人的物质实践所取得的各种成果为"自由",为论证基础的高尔泰所代表的"自由"美学;以个体生命的自我实现为"自由",为论证尺度的潘知常所代表的生命美学;以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提供的"自由"为基础,并在斯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了重新建构的刘士林的澄明美学.  相似文献   

19.
在厘定西方自由观的基础上,先秦儒学思想中所蕴含的政治自由维度可从两方面进行梳理,无论是在政治运作模式的构想上,还是在对个体具有自由选择能力的肯定上,先秦儒学都为政治自由思想的生成和发挥提供了可能。这一分析能使我们对政治儒家和学术儒家予以适度的分离,以利于对传统思想的客观认知与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用个体生命本位取代社会群体生命本位,是现代人学思想的根本标志。鲁迅是促使这一转变的核心人物之一。个体生命自由,构成了鲁迅现代人学思想的核心。鲁迅所说的个体生命,是具有独立性、特殊性、神圣性、终极性的生命个体,是具有现实性、具体性、鲜活感性的生命个体,是具有自由性、精神性和超越性的生命个体。在现代化远没有完成的当今中国,鲁迅的这一思想依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