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火炬开发区各产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适应火炬开发区经济发展需要,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对策,创造"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机制,增强调动、利用人才资源的能力,千方百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改革分配制度,发展人才市场,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注重教育培训工作的超前发展,提高人才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日益国际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美国在战后首先在波士顿建立了科学园区,这是世界最早建立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0年代,在加州建立了“硅谷”,成  相似文献   

3.
1.土地和房产租售优惠.许多国家为了减轻高技术企业的负担,除了保证高技术企业的用地外,还以20%左右的优惠租售土地和房产.2.信贷优惠.各国一般通过银行或设立基金会方式向开发区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和进行风险投资.在加拿大,联邦商业发展银行为开发区的企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对风险大的发展项目,专门提供“平衡资助”定期贷款,协助企业维持财政平衡或尽快收回成本.在日本,政府为了支持技术密集企业的发展,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利息贷款制度,凡新增设备可提供特别利息贷款.在新技术开发区的投资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一般贷出年利率为8%—8.15%),在美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风险投资.虽然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遍布美国各地,但基本上集中在硅谷、波士  相似文献   

4.
过去,国家或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基于产品的竞争,而现在则主要是基于产业链的竞争。建设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对于促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避免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盲目发展、重复投资,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和协同效应的有效途径。推动中国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建设,应遵循产业链发展的一般原理与客观规律,立足中国高技术产业基础和当前国际竞争态势。在国家发改委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目前中国部分省份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建设,要重点支持高技术产业链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扩展模式;要因地、因时制宜,建立适宜的产业链整合组织;要抓住龙头、核心企业等关键环节,对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5.
吴裕根 《东岳论丛》2006,27(5):201-202
建设创新型园区必须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使高新区成为创新资源整合和成果转化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根据《长春市南湖—南岭高技术开发区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写成的。该项研究是由吉林省科委下达,长春市科委具体组织,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吉林省经济与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水电部松辽委水资源保护局、长春光机学院等单位参加的软科学课题,已于1988年4月20日由吉林省科委主持通过专家评审。吉林省人民政府根据这项研究于1988年5月13日做出建立“长春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景德镇如何把握新世纪经济特征,加快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市人民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对建设和发展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管理体制、建设规划、优惠政策、开发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任务和目的 ,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具有民族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良性环境。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实际和中国“入世”的现实要求来看 ,其环境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服务环境 ,政策法规环境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环境 ,有效的投入环境 ,体制创新环境 ,人才成长与使用环境 ,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高技术产业的衡量标准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该企业所应用的技术的复杂性程序一般来说高于传统的企业;(2)R/D经费占整个企业的销售额比传统产业高得多;(3)高技术企业内部的人员就业结构与传统产业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当然,以上三个方面只是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的,就其具体的量化标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现代高技术发展,常常选择小企业作为其创新模式,而不是在开始阶段即投入巨额资本,形成规模企业作为其发展手段,这一点明显地与现代传统产业发展不一致。本文集中讨论在高技术产业内为何有众多的小企业;小企业是如何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着,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建设规模还不够大,资金投入还不够多,尤其是与西安、武汉、福州、上海漕河泾等开发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去年这些开发区都超过中央下达的基建计划指标,有的还争取了第二次追加规模。西安开发区两次下达计划投资总额7075万元,实际完成9175万元,今年又安排投资2.1亿元;福州开发区下达计划2640万元,实际完成5475万元;武汉开发区下达计  相似文献   

11.
郝正明 《东岳论丛》2012,33(4):141-143
高技术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持续成长性是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能够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综合国力.投资基金作为新产业投融资体系中的最重要一环,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都能有效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两者的相互融合将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和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制造业和GDP.不过,从国际市场份额、全员劳动生产率、贸易特化系数、R&D强度指标、增加值率几个指标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这将影响到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以科技、生产一体化为特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载体的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使人们强烈的感受到生产科技化和科技产业化的时代旋律。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供应不足,投资效率低下。因此,如何...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性、高成长性、高赢利性和高带动性四大基本特征,因而,一般来说,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决定了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高低,换言之,经济的落后往往缘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滞后。为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整合高技术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开发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后发优势,实现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通过纵向对比可以看出,哈尔滨市高技术产业的各项指标与已往相比已取得长足发展,但通过横向对比却可以发现,哈尔滨市高技术产业的各项指标在全国尚处于弱势地位.为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必须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6.
解垩 《天府新论》2007,(3):52-60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高技术产业1997-2004年的经营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高技术产业的效率变动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效率很低。同时,高技术产业行业结构、区域分布、规模大小以及企业类型等因素都会使高技术产业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差异。高技术产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必须进行规模调整,提高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力改善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新理论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知识和技术是全球的 ,也是地方的。由于缄默知识和知识的粘性特征 ,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限性。正是知识的外在性和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 ,使得创新发明多是在集聚地发生 ,创新发明活动倾向于产业集聚 ,而且那些新知识投入越是重要的行业 ,创新活动的产业集聚倾向越发明显。高新技术园区是创新活动的产业集聚地 ,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论是高新技术园区存在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聚群导向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匡致远 《学术研究》2000,(10):40-43
产业聚群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尚未形成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聚群。如何形成区内产业聚群应成为加速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思考重点。  相似文献   

19.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自1991年7月成立以来,省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开发区顺利发展提供了基本政策保障。山西省人民政府以晋政发(1991)59  相似文献   

20.
开发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特殊的以高速度著称的经济行为,又是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程,也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形成一种动态发展的兼有农村和城市面貌的社区文明。从开发区的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采考察,它的社会学界定必然是城市社区而不是农村社会。在开发区的数量规模已基本稳定的形势下,开发区和它所依托的城市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必将提高开发区的质量,也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