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职业活动中则应该遵循职业道德,译者自然应该受到译德的约束。梁实秋是我国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独立译为汉语的翻译家。他译德高尚,是译者的典范。该文首先论述道德、职业道德和译德问题,之后结合梁实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从翻译动机、原作选择、翻译策略、对其他翻译主体的忠诚以及其他方面(如对待报酬的态度),论述这位翻译家的高尚译德,以期对译德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并对我国译者有所教益。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朱生豪曾师从词学大家,他的中文功力深厚,文字简约凝练、流畅宛转,深得古词神韵.其命运多舛、历世深曲,思想深邃传统,与莎士比亚洞察人世幽微颇有相通之处.朱生豪英文造诣精湛,他用青春与词人的才情萃取世间三味,反复锤炼,遂成意蕴丰沛的莎译珍品.  相似文献   

3.
可译与不可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译者应面对不可译的现象 ,努力摆脱逐词死译和单纯语言对等的羁绊 ,另辟蹊径 ,探索功能等同和美学等效的原则与对策。文化交融和趋同等因素必定会促进不可译向可译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5.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较早开始阅读莎士比亚悲剧,卞之琳的莎士比亚悲剧的新评论虽有一些新发现,其意义主要却是对30多年曲折的时代潮流的反思。《莎士比亚悲剧四种》是白话诗译戏剧的成功尝试,他的译诗较严谨追求英诗规则的移植,亦步亦趋,刻意求似,是独特的"卞之琳式"翻译,对白话新诗的建设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莎士比亚翻译家朱生豪先生诞辰80周年,京、沪、禾、杭各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朱氏乃我校校友,1933年毕业于我校前身之一的之江大学国文系。他是我国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的主要译者。莎士比亚戏剧共37种,朱氏已译出31种,迨译至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的剧作《哈姆莱特》被誉为他艺术天才的"颠峰"。本文试从该剧奥菲利娅的民歌入手,从语境语篇的角度比较分析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译家的译文,探寻他们如何在各自的翻译中实践自己的翻译思想,对原文做到"形神俱现"。  相似文献   

9.
从诗律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及注读等角度看,卞之琳、朱生豪、梁实秋和孙大雨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一段独白的翻译,可谓匠心独运,各显千秋,成为此段独白的四种名译。基于文风与译风关系的考虑,我们在分析不同名家对同一作品的译文时,既应坚持一种标准宏观赏析,又应用多种尺度分别评价。  相似文献   

10.
伟大翻译家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鸳鸯湖畔。之江大学的四年以及随后的编辑生涯,为朱生豪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功底,同时使他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创作才能,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从1935年开始准备译莎到1944年逝世为止,他共译出莎士比亚悲剧、喜剧、杂剧与历史剧31部半,给中国莎学史和中国翻译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生豪长于译笔,但也不乏译论。他具有伟大的爱国翻译思想,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他的译文自然流畅,这与他采用再现原作神韵和神采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朱生豪的诗学研究和译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生豪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莎剧翻译家,这当然与他的英语水平高,又酷爱英国文学有关,但是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他那精湛的诗学研究和诗词实践,也为他的译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世界著名的莎剧译成汉语而仍不失为精采的文学作品,这是朱生豪的成功之处.就这一点来说,朱生豪尽管是以莎剧翻译家闻名于世,而其根基却在于他的国学基础.莎士比亚有幸遇到了中国的朱生豪,才使汉译莎剧仍然不失其原有的光彩.著名词学家施蛰存先生在《朱生豪遗词》的《编者附记》中写到,他读了找寄去的  相似文献   

12.
自从十八世纪《诗经》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发行以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文章就古汉诗英译的历史及各种争论从可译还是不可译;直译还是意译;自由体还是格律体;改写还是翻译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对译诗不应仅局限于字面上的"信",原诗与译诗达到的对等的效果和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相类似的感受也是要考虑的"信"。  相似文献   

13.
林少华是我国著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近年来,其译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褒贬兼有。在对其翻译过程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从译者能力、译品选择、译本锤炼、多方认可等四个层面来评述,林少华之"诚于译事"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语境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汉语义的差异。翻译的目的就是提供原语与译语之间的语义对等。要做到语义对等,不同文体的翻译的要求各不相同。语义对等这一翻译理论可以突破翻译领域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译的"禁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97个公司英译名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以功能对等为主,兼顾文化对等的原则,以表达自然和目的语消费者接受为最终目标,分析了公司名称英译实践中的音译、意译、音意兼译三种常见方法并确定了各自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朱生豪的翻译理念"神韵说"凝聚了朱生豪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其来源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朱生豪的翻译理念集中表现于其翻译实践之中,在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中,他将神韵体现为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跨文化的话语,从中西意象、话语的对应翻译与原文意趣的把握中,以中国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的诗学"神韵说"为理论根源,在翻译实践中加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7.
《无事生非》(另译《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最成功的喜剧之一。剧中人物故意违背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以传递特殊会话含意。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两个译本都成功传递了特殊会话含意,不失为成功的译作,但在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风格上,两者迥然不同:朱生豪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译文流畅达意,但某些地方失去了原文风韵;梁实秋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语言难免有些许晦涩之处,却保留了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18.
朱生豪是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朱生豪译本在中国莎学史、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
工程。本文以译者生态理论(对译者之所以成为译者、之所以被称为翻译家的动态研究和静态描述相结合的理论)为
视角,深入追溯朱生豪的生平,从译者生成论、译者角色论、译者翻译论和译者接受论四方面探讨朱生豪的翻译活动,
既研究了其自幼天资聪颖、受过良好教育和兴趣爱好广泛、热爱莎剧、翻译态度严谨认真等个性特点,也探讨了其在事
关中华民族文化尊严的特定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下翻译莎剧行为的深刻社会背景。朱生豪的翻译生涯表明,翻
译不仅仅是翻译家的个人事业,也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孤立行动,而是由译者自身、社会及家庭环境、文化氛围以及译
文读者、观众接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朱莎合璧》是苏福忠先生校对和补译新版《莎士比亚全集》的学术成果。本书采用名句佳译配点评的体例,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朱译如何做到文从字顺,译出原作的神韵;还使用与梁译和方译对比研究的方法,为朱译的散文体翻译和意译辩护,证明朱译是目前所有译莎版本中最有特色、最有影响、译文最优的。本书三个核心观点:“朱译既出,译莎可止”之论断、“翻译智商”、朱译对汉语化的贡献,皆为著者独创性观点。“朱莎合璧”是朱生豪与莎士比亚艺术心灵相通的结果,该著作体现出作者对莎士比亚研究及其翻译的挚爱,因挚爱而从事三十年专研的深度和广度,实为另一种形式的“合璧”。  相似文献   

20.
张谷若将哈代作品中的威塞克斯方言译成了山东方言。方言对译是原文对译文的客观要求,且译文中不可避免有译者的个性渗透。这种译法不会造成文化错位,而且是传译原文中乡土气息的成功做法,不失为一种"功能对等"。方言对译理论上是可行的,实践中成功与否则取决于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