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吐蕃几位赞普的死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南才让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11-15
在吐蕃赞普中,止贡赞普、囊日论赞、赤德祖赞、牟尼赞普、赤祖德赞和达磨赞普等先后被杀。关于被杀的原因,藏文史料认为是宗教斗争,但更深层次主要还是权利之争。 相似文献
2.
林冠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5):82-91
以土著文化的观点,以古藏文历史文献为左证,探究吐蕃统治者之称号"赞普"的实际意涵。首先,回顾1960年以来中国、日本与欧美等专家的意见,评析各家之短长,描绘了清晰的逻辑思辨理路。其次,辨识现存各文献的可信度与引用价值的优劣,并交叉分析,进而以为《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碑铭石刻对"赞普"意涵的记载,是为"神人合一"的意义,反映出其受"天命论"的影响,亦呈现大唐文明对吐蕃政治思维与官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吐蕃时期的行政区划与官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时期的行政区划及官僚制度,是在朗日松赞和松赞干布时初步建成的,在历经了几代赞普王朝后才逐渐完善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而产生形成的,它具有赞普集权统治下的众臣分工治理,以及宗教辅佐政治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因此,探究土蕃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必得探究其行政区划和官僚制度,此是其重要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丁叶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317-319
赋税制度对于任何政府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吐蕃王朝的赋税制度是颇具特色的并且应该受到学者重视的.本文通过对《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所记录的吐蕃王朝赋税方面的史料进行分析,对吐蕃王朝赋税制度的一些特征作出简单论述.同时,对吐蕃赋税制度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旨在为吐蕃王朝赋税制度的研究做出初步探讨,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6.
朗达玛①继任时②,吐蕃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积重难返,尤其是宗教问题更为突出,它直接威胁到吐蕃政权的根基。因此,朗达玛遣散了僧迦集团,关闭了寺庙,终止了僧侣的寄生生活,但对佛教本身未加限制。由此,招来了杀身之祸,吐蕃政权也随之解体。吐蕃政权解体后,社会上出现了宗教派别纷争的混乱局面,朗达玛的后人益希奥等人担起了整顿与复兴佛教的任务,也就是藏传佛教的后弘期。以早期史书、敦煌文献、伏藏、木简、碑刻铭文为研究依据,从新的视角,历史客观地分析,再现当时吐蕃社会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7.
杨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6):28-31
在吐蕃攻占河陇及西域的过程中,曾与活动于这一地区的突厥、回纥等西北民族密切交往,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吸取对方民族的文化精华,客观上有益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和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在有关国际秩序的理论探讨中,英国学派的研究路径与基本观点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学理价值。尽管其间存在着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和由历史主义研究方法所导致的缺陷,但它对国际秩序的概念界定、对秩序维持机制的探讨等,拓展并深化了人们对于国际秩序的理解。与英国学派的国际秩序观存在根本差异的天下体系理论的秩序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为理解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汉末建安年间,孙策与继位的孙权皆以匡复汉室为号召,至曹丕、刘备相继称帝之际,孙权回避了从汉或从魏的选项,选择在短暂臣从曹魏后继续维持现状。其后孙权终于称帝,但仍无法建构与汉朝的五德次序连结,遂着重于天命、祥瑞与谶纬等方面的论述。另一方面,孙权借由与蜀汉的结盟,名义上继承了汉朝的天下,至孙晧时更进一步将地方长官与诸侯安置于境外各处,以象征孙吴是天下唯一的正统。 相似文献
11.
陈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4):46-53
P.T.1047号敦煌古藏文写卷是一份羊肩胛骨占卜文书,现存192段落应是192次占I-的记录。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王朝军政大事及民众世俗生活诸多层面。以往有拉露、石泰安、王尧、陈践等多位中外学者对该文书做过译释研究。本文在前辈研究基础上,从分析写卷卜辞入手,参证P.T.1287、P.T.1288等古藏文写卷及传统藏史典籍文献,对相关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做综合性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有不少都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年)的作品,就其使用的文字而言,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古藏文文献,数量约在12000件左右;其二为汉文文献,数量也非常可观.与吐蕃王朝历史有关的文献数量虽不是很多,但非常重要,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用编年的形式记录了吐蕃王朝每年的大事,包括会盟、狩猎、征战、税收等,成为唐代吐蕃史研究的基础.敦煌写本中与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很多,为唐代吐蕃社会史、宗教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可补充或印证汉文史籍及后世藏文文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石硕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34-40
文章就佛教与吐蕃政权制度的演变关系作了深入考察。认为在吐蕃王朝政权体制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中 ,佛教一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智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05-112
河陇地区,历史上是我国西北地区三大语系的绾结地带,因此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相互接触与混化的情况司空见惯,但语言演变的具体形式如何,却并不清楚。清理吐蕃内侵所导致的语言地图变化可以发现,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在拥有不同语言的民族政权发生更迭时,会导致该地域民众语言的演变。这种演变的动力在于民众语言与官方语言之间的差异与不同,而演变的方向是民众语言向官方语言看齐。其原因在于官方语言政策的强制性,但演变的速度取决于民众语言的人群规模以及二者之间文化比较优势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刘力钢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30-33
吐蕃王朝建立以后,大力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占领区域不断扩大。在强盛时期,吐蕃之所以能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甚至一度处于上风,其军事力量的作用不容忽视。吐蕃决策层和军事指挥官重视战略战术的运用,这是其对唐朝军事行动取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宗喀益西丹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
自765年至869年,吐蕃王朝统治河陇、西域部分地区长达百年之久.其间,吐蕃将其本部制度与周边民族的诸种制度相结合,制定了一套适合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宗教等制度,这也是吐蕃统治河陇、西域地区的成功经验.本文试从历史学、人类学的视角探讨这一系列制度选择的内容特点、源流演变及其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32-138
唐代,吐蕃境内盐业资源有限和制盐技术落后成为吐蕃政权东扩的原因之一,这可以从吐蕃、唐王朝和南诏国三者在"昆明池"不断发生争夺盐池的持久性军事博弈中得到证实。这一时期,吐蕃主要采用的是相对落后的"炭取法"制盐技术,而南诏国在其境内已多采用更为复杂有效的煎盐法制盐。通过对唐时期吐蕃和南诏国两个政权不同制盐技术的分析,不但可以了解到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族群掌握的制盐技术是不同的,而且围绕盐的争夺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以此形成的新的文化因子,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和交融,促进了藏彝民族走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何健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15-21,28
天下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身怀的普遍激情.随着现代进化论的滥觞,传统的天下观势必会经历一个重构的过程.以社会学的视角看,天下具有神圣性、认同性、秩序性、自由性和社会时空性等多重含义.天下国家本质上是一种公天下的结构.天下的结构化包括两条机制:其一,"王天下"处理了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之间的矛盾;其二,"王天下"的根本逻辑是和平式的,讲求"天下化成""通天下". 相似文献
19.
20.
黄维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4):58-64
本文根据敦煌汉藏文文献及其他藏文文献,讨论了“mdo gams”(朵甘思)和“中节度”的关系以及雅莫塘节度使和河州节度使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吐蕃在军事占领区设置了“五道”,其中的“中道”即朵甘思道(mdogams kyI khams);雅莫塘节度使即河州节度使,并据此最终认为,吐蕃极盛时期的疆域仅由吐蕃本土和“bdeblon khams chenpo”两部分构成,“mdok hams”地区乃“bdeblon khams chen po”五道之一的“中道”(dbus kyI khams chen p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