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1905年11月日本逼迫朝鲜王朝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开始变朝鲜为自己的"保护国"和独占殖民地,从此,朝鲜反日民族运动逐步扩展到国外朝鲜移民社会.20世纪初,在朝鲜国外移民中,人口较多、反日民族运动较为活跃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和俄国沿海州地区.沿海州朝鲜移民的反日运动在朝鲜反日民族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朝鲜民族初期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2.
段亚男 《东南学术》2005,(4):101-106
20世纪初,巴西出现了第一批日本移民,而在同一个世纪末,这些日本移民的后代则沿着祖辈的路线返回日本,在日本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日裔巴西移民群体".本文追溯巴西的"日侨日裔群体"及日本的"巴西日裔群体"形成的历史过程,探讨其跨国迁移的原因及途径,解读"日裔巴西人"伴随着在日本与巴西两国之间的迁移过程所形成的认同上的困惑,探讨认同建构的内外因素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华人新移民文学在其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前辈留日作家的某些传统,也展示出自身因时代影响而形成的现实特色.本文在大体梳理出日本华人新移民文学三个阶段的演进轨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其所蕴涵的纪实性、边缘性和道德性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美国排日运动始于1883年,是排华运动的延续。排外主义者从经济、政治、种族歧视等各个方面阻止日本人进入美国,并通过设置多种障碍迫使日本移民离开美国。移民问题成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影响日美关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排日运动兴起与高涨的背后,隐藏着非常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越绝书>文本所言,至多为今浙江境内一次扩散型移民,并非对今浙江全境人口结构的改变;司马迁胪陈秦始皇君临天下后行踪,含其移民举措和封禅会稽之一举一动,只字未及越地移民,说明此事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亦规模小至可以忽略不计;所谓"因徙天下有罪谪吏民"实乃与民政无关的边防部署之一,秦末"中原人民首次大规模地徙居越地"当为后人想象;浙地历代都有移民的迁入和迁出,但没有一次属于对人口结构的全局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慰安妇"等战争遗留问题一直困扰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慰安妇"问题的真相公之于众后,一场声势浩大的、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国际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近年来,诸如2000年东京女性国际战犯法庭的模拟审判以及中国"慰安妇"受害者长期不懈的诉讼抗争,使日本政府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2006年,对日本有着极其重大影响的美国国会,开始启动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决议,要求日本政府正视历史问题,还受害者以正义和尊严.而今年3月,为了回应美国国会议案,日本首相安倍发表了否认"慰安妇"的不适当言论,激起了各国人民的愤怒."慰安妇"问题已经成为日本无法甩掉的历史包袱.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大量江西人口向湖广迁移,形成“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趋势。在向湖广移民的过程中,又以湖北规模最大、人口最多,且工商业移民相对较多。江西商人遍布湖北各地,从基层乡镇到府城州县均有其足迹,并因建立会馆供奉许真君而加强联系,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江右商帮”。至晚清民国时期,客居湖北的江右商帮已在钱庄、金银首饰、药材、食盐等行业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在湖北商会的近代转型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河南规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河南见诸于河南各地的谱碟、碑刻,记载时间明确,遍布于河南各地,范围很广.官府也一直在从事移民和流民的安置,至迟在洪武三年,就已经成立了官方机构安置移民.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统计的数字是元朝社会稳定时期人口统计数字的两倍多,不是饱受战乱后河南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大规模山西人口移民河南的结果,移民规模在100万与150万之间.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 ,日帝为了把东北变成它们完成大陆政策的“前阵基地” ,在让更多的日本人到东北定居的同时 ,对中国关内汉族和朝鲜人分别实行限制和放任政策。这种对不同民族的移民政策导致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朝日三民族的东北移民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朝鲜人社会形成于20世纪10~20年代。其后,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广开水田,并营造了典型的农村型社会,其阶级属性仍属农民阶级;移居到日本的朝鲜人,则被纳入到日本各地的近代化工业体系中,成为城市雇佣工人,形成了典型的都市型社会。当今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可以在两个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14.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20.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是一种不同于协作的行为模式。然而,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起来。其实,在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框架下,所造就的只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需要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起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