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以宁是元末著名文人。元代西夏遗民唐兀崇喜(杨崇喜)所编《述善集》收张以宁诗文共8篇,其中6篇不见于其他文献。据考证,张以宁《崇义书院记》的写作时间当在1358年至1367年之间。经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诗文进行了校正,发现《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中张以宁诗文的某些标点似有可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2.
伯颜宗道是元代著名的哈剌鲁儒学大师.近期于河南濮阳发现的由西夏后裔唐兀崇喜于元末编成的《述善集》一书中,发现了不少与伯颜宗道有关的新资料,既有《伯颜宗道传》,又有伯颜宗道佚文2篇,对研究伯颜宗道事迹、元末农民起义及元代理学的发展轨迹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出版关于西夏学研究的专(译)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西夏文献史料、历史与地理、社会经济、政治与军事、民族、人物与遗民、文化艺术。语言文字、文物考古等。其中《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天盛律令》修订本及《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西夏书籍业》中译本等西夏文献史料的整理研究尤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西夏志略》刊谬举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夏志略》是一部汉文西夏史籍,由于诸多原因,它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西夏志略》不失为一部有特色、有利用价值的史书,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西夏史料被以讹传讹;第二,它集宋、辽、金三史《夏国传》于一体,便于学者取长补短;第三,用人物生平事迹反映西夏兴衰历史,为编纂西夏史籍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编写模式;第四,对引用史料注明出处,反映了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以上论述,纠正人们对《西夏志略》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西夏志略》自身有三种错误:第一种为被征引史书的史料本误,第二种为《古今图书集成》、《续通志》引误,第三种为《西夏志略》抄误。  相似文献   

5.
《河西译语》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对译的杂字体字书,此前的研究者已指出其中有西夏语、蒙古语和波斯语成分,并视之为明代河西地区民族交融的结果。根据有关史料可以确定,该书是北元政府的作品,它所记载的语言是阿难答秦王时代就开始的,是西夏遗民伊斯兰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西夏语比较研究》(以下称《比较》)是一部对西夏语语音、语法、词语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论著,全书共5章,自成单元,提出西夏语属羌语支的重大学术问题,成为超越前贤、颇有深度的学术著作。此书不仅对研究西夏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藏缅语族乃至汉藏语系均有参考价值。一西夏语支属是《比较》讨论的核心问题20世纪初,国内外的西夏学研究还处在早期的摸索阶段,对于“独特的”西夏语亲属关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劳弗尔进行了十分可贵的探索。他于1916年发表在《通报》一篇著名论文———《西夏语言印度支那语言文学研究———导言》一…  相似文献   

7.
《青阳集》是元代第一忠臣余阙的诗文集,记载了六百年多前元代合肥守军、民俗民风、士民生活态度、城墙修建、衣冠之家、西夏遗民、农民起义、重要官员、元末城陷、农业发展等情况,是了解合肥宋元时期实情最具价值的史料,是合肥弥足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是余阙留给故里合肥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8.
宋、元、明、清四朝公私目录及宋人传记资料中述及了一些宋人著汉文西夏史籍 ,其中刘温润著《西夏须知》对西夏国情分条记事 ;《羌尔雅》是刘温润依汉语字书《尔雅》体例编写的一部西夏语字书 ;孙巽著《夏国枢要》重点介绍西夏王朝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对后世学者编写西夏专史影响很大 ;单行传世的《西夏事略》是一部删削之伪作 ,属好事者节录王称《东都事略》卷 12 7《西夏传》部分 ,另外 ,王称之名被四库馆臣臆改为“王 ,应加以辨明  相似文献   

9.
《同音》是西夏王朝编修的一部重要韵书,又称词书。它与《文海》具有同样的学术价值。《文海》仅存平声部分,只有2,577个词(字)。《同音》保存比较完整,共有5794个词(字)。《同音研究》是作者十多年来研究的成果。他除了拟测了西夏语音体系外,並对5,794个词(字)一一加以考证。从形、声、韵调到汉义等都作了注解、翻译。书后还附有《同音》拣字索引、汉夏拣字索引和英文提要等。这一部大型的工具书,是打开西夏文献宝库的一把钥匙。对研究末、辽、金、元史均有参考价值。对研究唐宋时西北地区民族语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本书即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16开本,900多页(面),精装。现将《前言》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吴天墀同志的《两夏史稿》一书,于一九八○年十二月出版后,受到史学界的好评。徐中舒先生在为该书作的序言中说:“天墀同志现在写出这样一部文笔通畅、组织严密的新著,这就给荒芜寂寥的西夏史园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这个评价是公允的。但是正由于《西夏史稿》是拓荒之作,所以在史料运用的考订不免偶有所失。现在摘出五事,兹就教于吴天墀同志,并以为爱好《西夏史稿》的同仁共商讨砌磋,以推进对于西夏史料的疏理。西夏史的研究是学术界的薄弱环节。现在随着大西北的开发,正日益引起学术界对西北史地研究的重视。因此这里讨论的,尽管只是几条西夏史料的处理问题,但是,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清初浙江人张斐,交结遗民志士,图谋反清复明,康熙年间两次潜渡日本长崎,效仿乡贤朱舜水,乞师德川幕府。德川氏遣儒臣大串元善与之数度晤谈,留有《张斐笔语》。张斐旅日期间,还与大串元善、今井弘济、安东守约、安东守直、武冈素轩诸人有书信往还、诗文唱和,安东守约集有《霞池省庵手简》。两书内容丰富,涉及制度、学问、史事、风土物产,可见中日间文化之关切与认知程度。本文即将两书置诸清初渡海遗民的历史背景下加以释读,并结合其他文献,发掘此间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2.
西夏是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性的民族割据政权,历史上留下有关这个政权情况的记载不多,而反映这个政权的法律制度的资料记录则更少的可怜。根据已有的文献反映,西夏政权颁布过的法律有《天盛年改定新法》、《猪年新法》、《贞观玉镜统》,而这已知的三部西夏文法典都在本世纪初由俄国探险家取走,迄今俄罗斯仍未将这三部西夏文法典公诸与世。《天盛廿二年卖地文契》是俄国探险家柯兹洛夫在1908──1909年在我国黑水城(现内蒙古自治区派济纳旗》取走的大量西夏文献中的一件,由前苏联西夏学学者恰克诺夫于…  相似文献   

13.
婚姻制度是西夏民法方面的重要内容。西夏仁宗仁孝天盛年间(1149~1169 年)颁行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西夏时期修订的一部综合性法典,共20 卷,以西夏文刊布。最近该法典由西夏学界几位资深学者依据西夏原文译介出来,其中第八卷中的《为婚门》正是有关西夏婚姻制度方面目前最为系统、集中的原始材料,显为学界所知。本文通过对此方面法规的条分缕析,并重点结合唐、宋律令中的相关条款,对西夏婚姻制度的礼制化、民族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李华瑞“国亡史作”,这是汉唐以来修史的传统。但元朝人修前朝史时,却未给与辽宋金鼎立约二百年,幅员二万里的西夏王朝修一部专史,只是依据辽宋金三朝旧国史编成份量不大的传记,附于三部正史之中(《辽史·西夏外纪》一卷,《宋史·夏国传》二卷...  相似文献   

15.
李范文同志的《西夏研究论集》(以下简称《论集》)是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在陆续编辑出版的西夏研究论文专集之一,于一九八三年十月问世。本书收集了作者的专题论文十三篇,内容涉及到西夏历史,文物考古和语言文字。文中插有七十七幅珍贵的照片,书后附有冯蒸辑录的《西夏学文献目录》。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是一部研究西夏学的综合论集,代表了作者在西夏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武经总要》是我国宋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北宋后期,由于同西夏、辽、金等囝的战事频繁,兵器的研制发展十分迅速,一系列指导战书和兵器制造的书籍便应运而生。据《宋史·艺文志》所载,兵书就有三百四十七部,一千九百五十六卷,比唐代增加五倍。这其中,以曾公亮、丁度奉诏领诸儒所集《武经总要》最  相似文献   

17.
一据《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中兴书目》记载,唐代于立政撰有《类林》十卷,但原书久已不传。本世纪初敦煌出土了几种《类林》抄本,现分藏于巴黎(P.2635)、伦敦(S.4588、78、79)、列宁格勒(DH.960、6116)。王重民先生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类林残卷”条判断P.2635即为于立政本,日本学者川口久雄所断亦同,其依据是卷数一致。1908年沙俄军官科兹洛夫在西夏黑水故城遗址发掘,取走大量西夏文文献,其中便有西夏文《类林》,亦为十卷,保存完整程度远胜于敦煌残卷,且是刊本,字体清晰,印制精  相似文献   

18.
大凡两种民族语言之间可以用文字系统地通过对音体现其语音关系,至少说明这两种民族语言的音系以及语音构成极其相似,西夏语和汉语的情形正是如此。《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人编的一部夏汉袖珍双解词典。与现代中国人编的《英汉词典》或美国人编的《汉英词典》所不同的是,《掌中珠》既便利于西夏人学习汉语,同时也便利于汉人学习西夏语。可见《掌中珠》的作者在编排体例上还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它的每条词语均由四行字组成:第一行汉字为第二行西夏字的注音,第四行西县率为第三行汉字的注音,,第二行西夏字和第三行汉字则互为夏汉字…  相似文献   

19.
元代西夏遗民的社会地位由其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形成差别,其社会阶层主要由官吏、民户、屯田户、军户、驱口、僧祗户等组成。西夏遗民入仕主要任武职和地方官,其中世代为宦的现象比较突出。军户在元代军户中所占数量极小,民户、屯田户、僧祗户都承担国家赋税,在社会地位上等同于民户;西夏遗民的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种族融合反而不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西夏诗     
西夏诗歌主要有诗集五种,除拜寺沟方塔出土的无名氏诗集外,还见于俄藏和英藏黑水城文献,总数近千首,由藏文、汉文、回鹘文、女真文、叙利亚文和西夏文写成,三至七言为主,有自己的章法和规范,其整体建构方式参照《诗经》和汉语格律诗形式.拜寺沟诗集是以西夏学士为主的朝臣写作.《新修太学歌》是政教合一的礼乐作品,可以配乐演唱.大学士梁德养整理的谚语集是我国第一部谚语集,既体现了西周以来谚的古训精神,也发挥了语的成对、说唱、比兴的形式特质.西夏文字的制造得力于佛教的传播,因此关于佛教、民族本源和生存感受记录成为西夏诗歌的主要信息内容.《解释歌义》用牙齿喉舌四音区来考量诗歌合乐规范,明显地继承体现了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是西夏现存的唯一的以语言为规则的诗学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