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体验”与“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协同发展的现象却十分明显.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体验学习”,不但能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体验,是指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从事数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几点体会。一、引导自学,体验知识的来源。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于书本,会读书无异于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数学教材,不要把教材当成练习册,要时时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  相似文献   

3.
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常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过亲自体验和感受形成的,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习信念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阅读中、思考中、数学活动和数学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的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而且还应当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周越 《科学咨询》2009,(4):68-68
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7.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就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  相似文献   

8.
黄翔 《科学咨询》2007,(18):44-44
有的学生说数学枯燥无味有的学生说数学奥妙无穷。为什么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反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兴趣!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新课标指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对数学感不感兴趣,那就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应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备课上,备教材、备学生。备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备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每个学生在课上成为靓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应该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一、在课堂开展引导探究1.在概念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重要的情景资源,让数学的抽象概念与学生的经验链接,调动潜在的经验性理解。要根…  相似文献   

10.
主是要通过分析和反思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参与体验数学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体验成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谈下自己对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学习是一种生活,当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感、价值、地位被忽略后,学生更多地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枯燥、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课程改革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情境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用自己的策略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身“下河“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摸着石头过河“呢?我谈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美术课强调“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课重视“语感”,数学课也应该有“数感”。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课程中有六个核心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把数感摆在首要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数感。一、结合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学习要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只有“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他们的认识和体验才会不断深化.体验是主体知、情、意、行的亲历,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组成.因为有了体验学生才能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情感升华,良好的个性品质才得以形成.目前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还很薄弱,笔者认为:仅仅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去体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所有学科教学密切配合,让学生体验在其它学科中也时时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应该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生求知与实践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标带来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作为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相似文献   

20.
我校地处农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下面就我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浅见,共同行商榷. 一、创设数学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