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的核心是政治正义,政治正义的本质是社会主要制度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政治正义包括三个正义原则:权利正义原则是公民获得社会保障权的合法性依据;制度正义原则要求国家用制度来保障公民社会福利诉求的实现;分配正义原则指明了社会保障制度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运动中如何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乡分割保障"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建国后60年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大改变,该制度导致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我国农民应该获得社会保障,因为,宪法赋予了农民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农民也履行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社会保障的本质要求。国家也应当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因为这既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缓解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即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通常国家依据法律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以保证其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根据社会保障的一般原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法构建必须以社会分配正义为价值目标 ,社会保障法体系的构建必须结合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等具体法规 ,放在一个社会保障法规群下加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而社会保障对于消除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确定社会保障建设的“度,”并合理界定、协调处理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各方主体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建适合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逐年扩大。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调节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社保水平低、资金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应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项目,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扭转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6.
在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社会分配正义的实现依系于对最少受惠者利益的增进与保障。而在中国,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层面,还是政治层面看,农民都是当下社会中最庞大的最少受惠者群体。中国农民最少受惠者地位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政策根源,与国家对农民收入和财富、自由和机会等社会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直接相关。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恰恰旨在改善我国农民的最少受惠者地位,促进社会分配正义的回归,具有鲜明的价值正义性,有利于保持整体社会的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农村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与统筹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行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差距巨大,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必须进行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路径是第一阶段实现由相互分割→统分融合的转变。这一阶段应重点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找准城乡融合的突破口,对部分制度实行“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试点。第二阶段应不失时机地把“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试点逐步扩大到所有地区、项目中,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基本统一”。  相似文献   

9.
农民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并加大对农民法律保护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保障农民的各种合法权益,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困难成员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建国以来,黑龙江省逐步建立了农村以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为主,城镇以高就业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财政收支,社会保险结构,城乡差距以及社会保障覆盖方面阐述社会保障现状,从经济发展水平,资金管理机制及居民认知方面分析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因素,对黑龙江省现阶段社会保障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1—2010年来,学术界基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视角,从征地制度与过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状态、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权益受损和保护等方面研究了失地农民问题,并形成了诸多共识。但也在失地农民与城市化的反思,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安置补偿、就业和保障政策的评估,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市场带动的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应该基于公平交易的市场规则,即农民出让土地,换取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权益。失地农民的权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权益,要把这些权益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经济权益的核心是生存和发展;政治权益的核心是村民自治权;文化权益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社会权益的核心是各种社会保障;生态权益的核心是生态安全。只有对失地农民的权益给以整体性保障,才能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陕西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是明确建立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两类非农产业就业群体权益,健全小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大社保制度,完善小城镇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社保资金筹集管理机制四大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保障,是对于以遭受不确定性与确定性风险包括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为常态的农民的社会保护.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沿革,庞大的农民群体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边缘,需要未满足且呈非均等化供给态势.运用社会权利与需要满足理论厘清建构农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进行可行性分析,阐明保障每一位公民普遍享有"无差序"的社会权利与实现需要满足,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应然诉求.  相似文献   

15.
论农村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的不可剥夺和转让的权利。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却基本上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相对于城镇居民享有的基本保障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护广大农民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和实现社会公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符合福利国家建设的世界发展趋势。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了影响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维护、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核算方式不合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不明确,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失地农民的法律救助制度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缺失。为了使广大失地农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优化核算方式,规范征用程序;明确产权主体,厘清法律关系;健全社会保障,维护基本权益;完善法律援助,健全司法救济"等措施来最大限度地维护、保障与增进广大失地农民的权益,真正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生产有序、农村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在个体化转型视角下,农民的谋利型抗争动机和行动策略被中国式个体化进程中的国家权威、社会关系网络和核心家庭共同形塑。通过分析L镇的一起公共设施征地纠纷可以发现:农民谋利性抗争取向形成于农村社会个体化发展过程中权利义务观的失衡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欠缺,让具有“无公德个人”风险的弱势农民只能在风险社会通过增强核心家庭的经济实力寻求安全保障。同时,由于农村个体化进程中国家的主导性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工具化定位,抗争农民通过利益诉求正义化、抗争手段合法化和合作网络工具化的策略性行动来提高抗争成效。乡村社会个体化转型带来公共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的失序行为,需要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19.
物质帮助权被大多数国家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它是指公民享有的获得国家生存保障的权利。物质帮助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本源.物质帮助权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从宪法层面指导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公平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是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的分水岭;是否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是强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弱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水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公平社会的基础。追求适度公平是以推动社会和谐为己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底线公平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责任分工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形成柔性调节机制,既增进社会福利,又推动经济发展。以适度公平为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不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看,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种福利,一种经济制度,它还是一种责任体系,一种道义承诺,一种社会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