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为了要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例如工人纺纱织布,农民种植粮食,都给人们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人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生存,并从事于其他的活动。否则,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  相似文献   

2.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然而物质资料的生产需要有各种物质资源。物质资源的存在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限的,而人类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依靠自己的资源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摆在人们面前的首先是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比例关系,是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伴随着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相似文献   

3.
政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新论万斌政治,作为维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机制,不仅因其发端于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而具有深厚的物质根基和永恒的意义,而且必然在人类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多维关系的历史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本质规定和基本属性。虽然,这些本质规定和基...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就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都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普遍规律,并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无论哪种社会,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首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人们的生产活动是劳动报酬牵动的,所以劳动报酬的分配原则是推动生产运行的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5.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会计形成的发展轨迹 会计产生的基本动因是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因此,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受客观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的,同时,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发展轨迹及其独特的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毛亚庆人们通常把社会实践主要分为二种基本类型:一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二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三是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活动,它包括科学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探索性活动。其中生产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是进行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人际交往闭锁性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交往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是指人的情感、兴趣、思想和观点的相互交流,目的是建立一定的相互关系,组织成群体,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马克思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在与他人的交在中才能成其为人,产生人的意识,形成人的个性。因此,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要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8.
需要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它作为个人和社会活动的原初动因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基于对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物质活动的关注与分析而进入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进而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变革。但长期以来,哲学界对需要范畴谈及甚少,似乎它同唯物史观并没有什么关系,同人和社会的活动也不相干。大多数的哲学教材和哲学辞典对需要作为基本范畴也没有什么阐述。本文试就需要范畴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范畴的关系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接受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从事着物质生产、商业交往、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活动,从而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会,也改造了人类自身。在人类的全部活动中,科学研究活动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最独特的活动。随着科学价值的增长和科学力量的显示,人们开始以科学活动为对象进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生态消费体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消费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我以前研究人的消费需要时,曾经提出:“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在内”,“生态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在人们的一切活动中,首先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经常受到大自然的赐予,避免受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要“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反对“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  相似文献   

11.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贯穿于人类活动中,并决定着人们活动的性质和方式。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出发的: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而首先必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可以说需要以及对需要的解释,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具有关键的意义。在人的活动中,需要作为主体发起对客体作用的内在动因,作为激发人的意识活动的基本动因,它是价值意识的深刻基础。意识到的需要是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在价值哲学中,需要及其解释也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物质生产活动与文艺生产活动作为人类两种基本活动从表面看相异、对立,但从本质上把握则又具有同一性和相互过渡性,可视为同一的人类活动的普遍结构在不同活动领域的分殊表现,以而成为人类社会获得平衡发展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3.
物质生产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客观物质性,而且具有精神特性。物质生产的精神文化特性既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是有利于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4.
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消耗,即直接生产过程本身,生活消费则是指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作为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生态环境同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文章指出,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从自然界取得了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沙漠扩大等副作用。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的生产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是自然界对人们违反生态平衡规律的惩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解决生态平衡问题,关键在于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人际交往诚信关注的是作为公民的个体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家庭生活领域中人际互动的诚信关系,情感性、非功利性和基础性是其特点。人际交往诚信是个人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建立社会诚信的基础。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人安全需要,减少不必要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从清初东北流人诗看关东地域文化史成忠,郭玉玲,矫雁肇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总是要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生存,地域环境与人类的生活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具体的地域环境提供给人们借以栖身的生活空间和满足生命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是人们生活活动所必...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神话正是人类适应这个“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的产物。神话一经产生,就必然依附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神话产生于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它一旦产生,就与历史同步,有什么样的历史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神话。 一、最早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观念,这是原始宗教和原始  相似文献   

19.
一、人的“活动”及其方式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时,特别重视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问题。他们讲:“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①因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衣食住等)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看作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前提”③。  相似文献   

20.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不断生产出供人们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使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得到满足,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