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宋代咏物词的艺术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诗的特别形式的词,产生于隋唐,流行于五代而盛极于两宋。随着词作创作的繁荣,作为词的重要题材之一的咏物词,至宋也日渐兴盛起来,到南宋咏物词已蔚成大观,成了宋季词人(婉约派)借物抒情的最适宜的表现形式。蒋敦复所说“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宋诸公有之”(《芬陀利室词话》)的话,就概括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爱国词人刘克庄的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克庄(公元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后期的著名词人,今存词作二百六十余篇.钱仲联先生所撰《后村词笺注》极为精审详尽,钱先生指出:"他的词作继承发展了辛弃疾的传统,成为南宋辛派词人三刘(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中成就最大的一人."这个评价是允当的.本文拟从刘克庄对辛弃疾词风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后村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一论析.  相似文献   

3.
韩元吉是南宋初期一位比较重要的文学家.著述颇丰,集名《南涧甲乙稿》,本七十卷,今存廿三卷.作为南渡词人,他是辛派阵营的重要一员,常与辛、陆、陈等相羽翼,构成阵容颇壮的爱国词人群体.同时,他的词作在群体特色之外又体现了与众不同的美学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见南宋词由前期的高扬的爱国主调到中期的低暗的主观抒情的嬗变轨迹.朱熹、辛弃疾等对他的词评价很高,《四库提要》以为“诗体文格不在南宋诸人下.”除词、诗文外,他在古籍整理、政绩方面均有建树、有作为,黄昇谓为“南涧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由于至今学术界似少专篇详论,故笔者愿就其生平大貌、词作.著述等略作述论,以俾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简论刘龙洲豪放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南宋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号龙洲道人,因此人称他的作品集为《龙洲集》。人们一提到刘过,就自然要谈及他的豪放词,历来所编的文学史也把他划入辛派词人之列,但是人们对他的诗歌创作却被忽略了。其实刘过的诗歌从数量上大大超过了他的词作,诗歌近四百首,词作约八十多首,从质量来说,他的诗歌并不亚于他的词作,宋人吕大中称他“诗满天下,身霸骚坛,死虽穷而名不穷”。(《宋诗人刘君墓碑》)罗大经《鹤林玉露》甚至称赞他的《京口多景楼》一诗超过了李白的《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  相似文献   

5.
词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推算词体的历史.唐及北宋尚无尊体的意识,迨至南宋,词人学者已有了尊体的萌芽;宋元之际,诗人们才有意识地推尊调体,出现了代表人物张炎和权威著作《词源人》。人以香弱、媚艳为词作之本性,创作成就不大.但明代把诗与词接在同一源头上,在词体推尊上又远过前人。明人文学以情为衡器,为调体的样式落实了地位.清代词学,等体达到空前高度.清代词人二千余位,超过宋代;词学在清代已作为一种严肃的学问;清人传承诗词同源说,对“诗象”之说批驳甚力.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第一大词人。后世论宋词者,每以辛弃疾与北宋第一大词人苏轼并称“苏辛”。并称“苏辛”者,除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的显赫地位外,还因为两人风格相近,都被称为豪放派。而对于辛词的豪放,清代著名词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肯定其气魄雄大、意境深厚后云:“稼轩词着力太重处,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诗以寄之》、《水龙吟·过南涧双溪楼》,不免剑拔弩张。”又云:“稼轩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山寺夜作》、《瑞鹤仙·南涧双溪楼》等类,才气虽雄,不免粗鲁。世人多好读之,无怪稼轩为后世叫嚣者作俑矣。”  相似文献   

7.
一曲心灵剖白的歌——评白朴词《天籁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元曲大家。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杂剧与散曲作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词人,是元代词坛的代表作家。然而近七百年来,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的杂剧与散曲,而对他的词作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甚或认为白朴“所作《天籁集》,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人间词话》)。辛弃疾词工意境,而王国维论词又唯重“意境”二字,故其推重稼轩。白朴词篇篇“皆自肺腑流出”,率意而为,真实自然,可谓是“我手写我心”,因而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王国维贬低白朴词作,未免失之偏颇。这里,让我们追寻白朴的心理轨迹,欣赏一支坦诚真率的心灵之歌!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词论,比了词的创作,成就要更大一些。而在浙派词人占统治的清初词坛,徐釚的《词苑丛谈》,可说是在“家白石(姜夔)而户玉田(张炎)”(《静志居诗话》)的一片卑弱的词风之中,透露了一点要求补偏救弊的呼声;对后来兴起的常州词派,在思想和理论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徐釚(公元1636—1708年),字电发,号虹亭,江苏吴江人。据朱彝尊《徐电发南州集序》及《清史稿·朱彝尊传》载:釚于康熙十八年与朱彝尊等同试博学鸿词,并同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徐釚与朱彝尊不仅同入史馆,而且“又僦舍同居”,在  相似文献   

9.
论明词中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继元而起,历275年,清又代明,亦维系268年,两个王朝维系年数相差无几,”但就词的发展来说,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一衰一振。明代是低谷期,清代则是所谓中兴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词至于明,而词亡矣。”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亦谓:“金元工于小令而词亡,论词于明代并不逮金元,追言两宋哉。”在吴看来,词之中衰金元已始,至明更甚罢了。总之,明代词之不振,已成定论。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中衰,主要指明代没有产生有成就有影响的词人、词派和上好的词作,而仅就明代词人和词作的数量上说,要远胜于金元两代。仅《…  相似文献   

10.
《效颦十解》是周密在宋亡之后创作的联章拟效词,被收入自编词选《绝妙好词》。该组词依次拟效了花间、辛弃疾、卢祖皋、史达祖、张辑、孙惟信、赵汝茪、吴文英、龟溪二隐及施岳,通过互有异同的拟效策略,留存并勾勒了以两浙江湖词人为核心的南宋四代词人图景,有效保留了周密师友群体的词作、词法及个体生命。除此之外,周密还将南宋故实与个人闻见融于这组拟效词中,使其能够全面承载故国之思,展现了“词史”意识的萌芽。这些文本内蕴在《绝妙好词》中有着更为丰富细致的体现,与《效颦十解》构成了强烈的互文性。此外,《效颦十解》拟效对象的四个代际分布,还在结果上叙构出了一道南宋两浙江湖词人统绪,成为清代浙西词派词统建构之滥觞。  相似文献   

11.
从南宋后期开始,词人的身份、角色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改变,由歌者、文士、志士、谒客转到隐士,凸现了隐士这一词人群体的独特生存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社会心理,反映在词作、记录在词史上的便是一种独特的审美风貌。宋末元初词新质的生成与词人的隐士身份角色有着深层而广泛的内在联系,着眼于词人的隐士身份角色,来探讨当时词中抒情人物形象的构建、创作实践的意义和词作风格的形成,或许更能为之找到内在的逻辑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总是通过各种社会联系而影响作家的,并在其作品中间接或曲折地反映出来。如果我们纵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的社会交游和诗、文、词全部创作,便可发现他与南宋中期文化主潮的理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有助于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来进一步认识稼轩词的艺术特征。我国理学兴于北宋中期,因理学家着重研究和注释儒家经典,他们以为孔子儒家之道至“孟子没而不传”,便以继孔孟之道为己任,故又称道学。理学在南宋中期是一个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一群著名的理学家并形成了许多派别,理学的研究与争论出现兴盛的  相似文献   

13.
<正>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作词只不过是以词为“陶写之具”来抒爱国忧民之情。他作词“或闲中(?)石,兴来写地,亦或微吟而不录,漫录而焚稿”,故多散逸。他作词有时“挥毫未(?)而客争藏去”,流布海内,传诵极广。关于稼轩词历代的刻本所见不多,第一个将(?)轩词收集成书的是辛弃疾的门人范开。他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编成《稼轩词》,后称稼轩词甲集.至于南宋时稼轩词的其他版本,只能从南宋一些文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得知一些蛛  相似文献   

14.
宋词总论     
词虽然发生、发展于唐、五代,而特兴盛于宋。词,作为宋代的代表文体,其数量和质量都是很可观的。据唐圭璋先生所编的《全宋词》统计,搜集有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作两万余首,可以说是洋洋大观。这众多词人,包括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僧道妇女,范围是很广阔的。而词体方面,则小令、中调、慢词,无不格律齐备,各臻极致。其反映历史现实生活方面,则北宋词较狭窄,而南宋词则较广阔而又深刻的。在词的风格方面,更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流派。技巧上争奇斗胜,各具特色。宋词和那个时代的脉搏是密切相关联的。我们推究宋词兴盛的原因,是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探索的: 首先,我们知道词最初是合乐的,而燕乐之兴盛和词作之繁荣更是紧密联系的。燕乐是古已有之。唐太宗时增隋之九部乐为十  相似文献   

15.
稼轩派爱国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政治,他们的词作具有词体文学从未有过的政治色彩与批判意义,其词人、词作的情感世界包含着一种丰富复杂而又充满悲壮色彩的英雄主义情愫。作品的主题抒发出源于社会的群体性的共同情感,成为南宋文化精神的代表,实有探析之必要。  相似文献   

16.
五代词说──五代词的兴盛和发展贺中复在五代时期,词较之诗、文和小说等其他文学样式,堪称“独胜”(王国维《人间词话》);与唐词相比,五代词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短短的半个多世纪,词人词作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尽管由于兵火焚劫、随作随弃等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是南宋重要的文学家。其词创作成就尤高,被称为南宋豪放派词人三刘(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之一。钱仲联先生的《后村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以下简称《笺注》),对后村词进行了详密的笺释考证,并对半数以上韵后村词作了编年,较张荃《后村长短句考证》(《中国文学会集刊》一期,1933年6月)有了长足进步,为进一步研究后村词提供了极大方便。其后,许山河先生的《十六首后村词编年考》(《湘潭大学学报》,1983年3期)对《笺注》有所补订。笔者在编撰《刘克庄年谱》过程中,发现仍有可增补诸先生之不足者,乃不揣浅陋,撰为小文,献说如下。原词照录,以便观览。  相似文献   

18.
陈亮为南宋稼轩派词人,其词深受辛弃疾影响,故研究辛词对陈词影响之文众矣,然研究陈亮对辛弃疾词作影响者却鲜见。文章试从二人唱和词着手,不仅阐明陈亮"以论为词"的词作方式对辛弃疾词作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的是研究陈亮本人作为一个意象在辛词中的构建及其所散发出的恣肆意气对辛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论者常以“骚雅”品评姜词。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北宋后期一代词宗周邦彦曾以其词的瘦劲清雅,一改词坛崇尚华艳的审美取向,从此,“诗庄词媚”不再是分野俨然而是重新整合。周词的导向作用,使词坛复雅之声鹊起。周邦彦之后的词作几乎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趋于典雅的倾向,但只有姜夔词被公认为是周词在南宋的嗣响;并且,从南宋室清朝,姜词的美誉历久不衰。这无疑是姜词艺术风格即骚雅化的魅力所在。姜词骚雅风格的内涵是什么?姜词为何出现骚雅化现象?惜乎前人对此大多语焉不详,本文拟联系宋代文化的背…  相似文献   

20.
隋唐以来,词体渐兴,至两宋蔚为大观。尽管人们对宋词与唐诗、元曲并列为一代之代表文学的说法有不同见解,但对词体在宋代的繁荣并无异议。这的确是事实,与词的初始阶段即唐五代词相比,宋代词人词作的数量都要超出几倍乃至十几倍,同时还出现了不少第一流的词家;而词调之众多,词籍刊行、流布之广,风格流派之多样,词作艺术之成熟,更非唐五代时期所能有。然而,正如刘扬忠先生《宋词研究之路》谈到这一问题时所说,“在宋词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宋词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但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为止,探讨这一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