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两山”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应积极践行“两山”理论:贯彻“两山”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 居家园;探索“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兴旺和移风易俗;构建“两山”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2.
绿色发展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西藏自治区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该类特殊区域的绿色发展的实现形式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结合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运用熵权TOPSIS法深入剖析藏区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促进藏区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区域,对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十分重要.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应从理顺相应的法律关系着手.目前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关系成立的规范性依据主要是一些法规与规章;而事实依据包括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利益损失、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惠益以及损失与惠益之间的因果关系.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以“区域”为尺度,其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恒为区域利益与行为的“代言人”——政府;客体为区域供给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主要内容为补偿主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按照协议的约定、围绕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持续供给活动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采用 CiteSpace5.6.R2 和 Vosview 软件,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得到 1155 篇“两山”理念相关 研究文献,绘制 2006—2019 年“两山”理念驱动乡村文化旅游研究的总体现状、热点坐标和变迁脉络 图谱。结果表明:研究现状方面,发文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吴舜泽,以王倩为 核心的合作网络最为突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驱动路径热点坐标方面,研究 主题热点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热点关键词形成 11 个聚类的战略坐标图,包括核心型驱动路径、 潜在型驱动路径、边缘型驱动路径、基础型驱动路径,其中“绿色发展”是核心驱动路径;驱动发展 变迁脉络方面,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可以分为探索阶段(2006—2014 年)、繁荣阶段(2015—2017 年)、 深化阶段(2018—2019 年)3 个阶段,“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是目前驱动研究的热点前沿。  相似文献   

5.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和"生态为本,产业富民,景观增色,绿色宜居"建设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城市山体绿化—山西兴县城区南北两山可视山体绿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可视山体绿化可修复原有破碎景观,使区域景观更具整体性.2)可视山体绿化将明显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森林多功能的发挥,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可视山体绿化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景观环境改善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使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提高、农牧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可加快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吕梁山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样板、做出示范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区域经济格局的构建,并非是若干独立区域战略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区域战略间的有机串联、高效联动。以强化都市圈、城市群等城市体系间的合作联动为突破,可以进一步放大重大区域战略的溢出效能,带动实现更大范围空间的协同、融合发展。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打造"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文章分析的"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位于黄河流域,地处河南(豫)、陕西(陕)、山西(晋)三省交界区,囊括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四大核心区域,联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横揽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两大重点区域板块,是新发展阶段下链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我国高质量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布局。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域面积20.2万平方公里,2020年区域生产总值5.82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9 079.4万人,初步形成了"三聚核、多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和"主轴引领、网络对流、交叉组团"的总体网络格局。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下的重点建设区域,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具备坚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五增长极"。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各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资源相似、经济相关,具有合作发展的天然基础和综合优势,其高水平建设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是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的迫切需要,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联动合作的客观必然,是优化国家总体空间格局的内在驱使,也是传承黄河文化文明的历史趋向。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应当摒弃若干城市在地理意义上的简单"糅合",转而追求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联通、文化文明意义上的全方面深度"融合"。文章建议,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思维,牢固树立"高效率合作"核心意识,以"高水平开放"和"高品质生活"协同推进,共同培育打造其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高品质合作的示范区和引领区。同时,呼吁争取将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上升为黄河流域的第二大国家战略,使其与总体战略协同配合、上下联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国内外形势,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并进行了积极实践。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从植树造林到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从科学发展再到绿色发展。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建设内容、途径方式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洞察和历史选择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积极回应;以构建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解和谐;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原则、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谋篇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发展,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全新的生态历史观、整体价值观和绿色发展观,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动、战略与战术的高度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发展观的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科学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目前大部分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都是一套指标,相同标准,既忽略了各地区生态系统特征、资源环境本底、社会经济基础和人类活动形式的区域异质性,也尚未体现其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特定的功能和定位.新时期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路径也不同,建立差异化、精准化、现代化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更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协调统一.从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区域分异客观规律和地域功能适宜性出发,构建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五个维度,分区分类的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机制,推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落地提供了补充和参考.最后,建议优化调整现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制度,提高资源环境基础数据质量以及建立健全差异化配套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从空间布局、制度创新和城市发展等层面,对“十四五”时期中国构建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体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空间布局层面,需要以因地制宜的区域重大战略为引导,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做强、做精重点开发区与保护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在制度创新层面,通过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新机制和建立面向现代化的区域政策调控机制,以现代化制度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城市发展层面,通过提升城市人的现代化,打造城市经济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科学的城市群结构,建设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基础设施、要素之间的共建共享与自由流动机制,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论")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两山理论"为理论指导,分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并梳理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两化"协同发展的实践模式.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依据新发展理念,提出"两化"协同发展策略:以产业改革与创新为动力,以协调发展为整体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四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形象说明了森林的涵水、积粮、聚财和汇碳功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创新发展。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隐含了人类发展道路的选择指向,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要以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为导向,以强化管护和细化管理为重点,以科学经营和共享发展为关键,以金融服务和技术创新为支撑,从而推动构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林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美丽中国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实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牢固生态基础,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图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美丽中国建设全局,提出和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理论根基,坚持和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唯物史观,激发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主动精神;创新和应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生态价值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民生观、绿色发展观,打通了美丽中国建设“两山”生态价值转换通道、拓宽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生产力实践空间、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激发了美丽中国建设新动能、拓展了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的反思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以来的实践成果为实践依据。科学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两山”理论集中体现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解放生产方式的意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划分了“生产方式本身”与“生产方式的社会使用形式”的边界,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处理人民群众的需要与不平衡发展这对范畴的相互关系。纵观人类社会制度发展史,其经历着生产方式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一发展历程最终以达到人类的需要作为转变行为的标准,“两山”理论以绿色生产方式,取消过剩生产,重置资本增殖逻辑,以市场资本与社会公平相结合、以生态促生产、以生产反哺生态,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既是当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念标准的集中体现,又是当代中国发展生态文明之路的必然选择,为我们开启了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三生态”林业战略指导思想,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该成果对我国林业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体现了现代林业发展中生态优先、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全新发展理念。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是对古今中外生态文明观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产物,必将对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县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以及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文章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区域经济四个方面构建县域创新能力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西省2017至2019年100个县域的创新能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江西省县域创新能力总体得分呈“非均衡性”现象突出。为深入分析其原因,进一步从地理空间视角主体功能区战略对县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县域创新能力未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特征。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提高县域创新能力应明确县域主体功能区定位,注重功能区创新差异化发展,以合理分配创新资源为重点,持续优化功能区县域特色产业,制定精准帮扶规划,打造江西省县域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21世纪示范镇”昆山市淀山湖镇为案例,揭示了中国乡镇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指出以生态理性引领经济理性是中国乡镇生态文明实践的新理念,将科技强镇、文化亮镇、生态立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生态文明是中国乡镇生态文明的新路径,站在全球前沿高起点地推进生态文明是中国乡镇生态文明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准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空间重构基础上要素组合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义。从减贫规律认知升华、行为外嵌转向发展自觉、资源配置优化与延续效应发挥三个层面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为的内在逻辑,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着力做好发展规划统筹、体制政策健全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相对贫困治理、全域生态宜居环境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建设、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工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及其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安徽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培育滞后、资源环境市场配置机制欠缺、生态文明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安徽省在生产力要素、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应抓住机遇,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引领美好安徽建设为发展思路,以构建安徽生态经济战略体系为发展路径,以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支撑为发展保障,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