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整体上呈现出南低北高的集聚格局;高值集聚区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杭州与南京为延伸的“V”形分布,并且已经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很强的辐射效应;空间相关性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政府在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时,应打破空间行政界限,以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2.
研究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展览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我国展览场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展览场馆数量与面积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结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双核双次环核群—集聚散点”分布,与国家战略布局在地域空间上相耦合。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分别为环珠三角城市群和环长三角城市群,两个次级核心区分别为以北京、天津和廊坊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以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为核心的冀鲁豫环核延伸群;展览场馆在空间分布上呈正向自相关,地区展览场馆集聚度与其邻近地区呈现相似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局部呈“双高型、双低型、低高型”三种关联模式;展览场馆空间分布格局是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指导、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鉴于各区域间非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展览业体系合理布局、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双碳”目标下,提升能源生态效率对于实现碳减排和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出各城市2009—2019年的能源生态效率均值,构建地理、经济和综合3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能源生态效率和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作用关系,并对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旨在为长江经济带低碳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整体能源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能源生态效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总量呈缓慢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城市碳排放量存在着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下游城市群,低-低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上游城市群。能源生态效率和城市规模水平与碳排放量显著负相关,产业结构系数、工业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等几个因素与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全局、局部空间关联模式的演变特征以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总体上,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趋势,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从局部看,重庆市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表现在主城和两翼地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三阶段,多中心、多增长极的空间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5.
当前城市圈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加强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区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2010—2018年山东省各城市间经济相互作用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地理分布和经济依赖特征,可将山东省划分为中部以济南为中心的具有单向要素集聚特征的高经济联系度城市圈、东部以青岛为中心的具有双向要素集聚特征的中经济联系度城市圈和西南部“抱团取暖”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低经济联系度城市圈,印证了山东省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空间格局的科学性。此外,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山东省经济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全局范围内经济集聚性不显著,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由此提出由中心城市带动城市圈组团发展、三圈联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对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的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四川省独特的自然地质环境,运用计量地理学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65—2015年期间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主要为集聚型;虽不均衡但有向平均分布发展的趋势;已演化成以环四川盆地的高密度分布多核区域和高密度分布片区带为主导、川西和川西南呈高密度片区带状分布的格局。研究还发现: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的重心迁移轨迹呈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趋势,逐渐接近四川省的几何中心。  相似文献   

7.
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框架,利用山东省1990~2010年间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区县为基本地域单元,基于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ESDA)对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现状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的老龄化率在空间上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四级阶梯状分布;(2)人口老龄化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是这种空间集聚状态呈现不断发散的趋势;(3)高水平集聚区域集中于半岛地区且稳定性好,而低水平集聚区域则经历了从鲁中南向鲁西北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其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空间分异格局是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制定针对性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研究以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运用区位熵综合指数和产业集中度指标测度分析了2015—2017年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及特征,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已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和汉南区;武汉市文化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具有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局部空间格局以"低-高"型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且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强,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研判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异规律和动态演化特征,对推进入境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识别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异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析入境旅游流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入境旅游流整体呈缓慢增长态势,变异系数和相对基尼系数呈小幅度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研究区入境旅游流相对差异总体较为平稳。空间上呈显著集聚特征,但高低集聚区渐趋缩小,入境旅游流分布日益空间均衡化;入境旅游流重心轨迹呈“东南—西北”移动趋势,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增长速度较快;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长三角中部偏东地区,椭圆面积样本末期大于样本初期,东部是入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区域,入境旅游流发展的溢出效应逐渐增强。入境旅游流存在显著的“状态锁定”和“俱乐部趋同”现象,整体有序向高水平方向跃迁,与高值区为邻自身向上转移的概率将增大。入境旅游流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旅游基础设施是推动本地及邻地入境旅游流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交通条件显著促进本地入境旅游流增长,对邻地的溢出影响则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地区14个地州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变异系数等指标时2004-2014年间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使用空间分析方法来探讨农牧民收入总体格局及集聚演变态势.研究表明:2004-2014年新疆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缩小—扩大—缩小”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各地州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域分异特征呈现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四周降低、南疆三地州最低的趋势;各地州市农牧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正相关效应不断加强,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另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H-H类型区不断向周围地区增加,L-H类型区在空间上随机分布,不存在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以成渝经济区14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在Eviews、OpenGeoDa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从数值分布与空间变化特征角度研究成渝经济区2000—2015年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区内空间集聚程度呈整体下降趋势,局部空间相互关系明显,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稳中有变。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因素对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影响明显。为缩小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区均衡发展,应在优化空间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网络大数据为数据源,对我国世界遗产地与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世界遗产地在空间上形成了一条“L”状集聚带、两个一级集聚中心、两个二级集聚中心和三个三级集聚中心,共有一条高关注带、两个一级关注中心、两个二级关注中心;二者既有耦合特征,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世界遗产地网络关注度的影响机制较复杂,是诸多合力综合影响的结果,世界遗产数量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这也是空间错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民宿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在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中起着重要作用。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缓冲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11—2020年烟台市民宿的空间分布及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特征,并探测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分布特征上,烟台市民宿数量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各地区民宿数量差距不断增大,均衡性水平下降;民宿发展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2)在空间分布特征上,从整体上看民宿发展极不均衡,形成中部高-两侧低、北部多-南部少的空间格局;从空间动态变化上呈现从东向西递增、从北向南递减的趋势;(3)烟台市民宿时空演变受自然环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以及旅游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烟台市民宿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山东省16个城市间的百度迁徙和百度指数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和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客运联系网络整体呈"一横两纵"格局,局部表现为相邻城市紧密联系,信息联系网络整体呈双中心辐射格局,局部凸显主次中心结构;网络结构特征表现为济南、青岛双核心结构;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城市外向功能、城市功能定位是影响空间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研判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释放夜间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深刻意义。以第一、二批共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揭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深层次驱动区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整体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格局,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东南侧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数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西北侧;2)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平均密度省际分布不均衡,环核分布特征显著,主要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3个密度核心区;3)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居民幸福指数、高等级景区数量、交通设施与水文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各回归系数正负值比重、高低值分布情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市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但差距增长的速度逐渐减慢;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集聚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人均GDP相对增长率的热点区分布总体较为稳定,但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理区位、历史、经济发展、人文等因素是形成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格局演进特点的驱动因子。基于此,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双重提高的3点对策:(1)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2)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3)加快大城市群建设,加强综合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民宿以其个性化的服务区别于传统酒店而深受旅游者的青睐。近年来,中国的民宿业开始呈现出品牌化、专业化和集群化的趋势。选取安徽省南部六市的民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德地图API获取该区域内的民宿POI数据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皖南地区民宿在空间上呈“一大一中一小一微”的集聚分布格局;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两个主要因子为旅游景区数量和森林覆盖率,影响力次之的因子为人口密度,而公路交通和地区经济发展等因子影响力较弱;皖南地区民宿类型多为乡村民宿,其选址和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呈反向关系,民宿选址多为工业污染少的乡村地区,对县级道路依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厘清金沙江流域非遗的文化特征、遗存特征和影响因素,由此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战略设想。研究发现:金沙江流域非遗在空间上呈“点状、带状和团状”的集聚态势,空间结构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四核两翼”对称结构特征,从类别来看各类非遗呈现差异化的集聚特征。该格局的形成主要受生态地理因素、人文社会因素及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力较显著,人地耦合交互作用后大幅增强的协同效应成为空间分异的重要推动力。为避免“孤岛效应”形成,应强化区域协作开发来共同打造非遗旅游廊道,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带建设两大战略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省9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核密度、最邻近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中分布于珠三角与粤东,珠三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呈点状集聚性出现,数量占总数53.85%,粤东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粤北和粤西分布较为分散。最邻近指数R为1.059 4,显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状态为均匀型。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异特征和文化特色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特别是地形地貌是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基石”,对其文化特色(如聚落形成原因、居民习俗等)也具有一定影响;人文社会因素(包括GDP水平、交通通达性等)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别于我国西南、西北等地,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于名镇名村发展具有反哺和促进作用,这与其形成发展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构建长江上游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变异系数、ESDA和空间叠置分析法研究2014—2018年长江上游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空间关联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能力分化现象与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剧,区域内部“东强西弱”能力依次递减的带状结构特征显著;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局部自相关特征明显,表现出“HH”型集聚增强,“HL”型集聚减弱,“LL”型集聚与“LH”型集聚空间俱乐部趋同特征;政策功能定位、本地工业产业集聚程度、公共基础投入强度等因素对区域内不同城市群存在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缩小城市等级差距,促进圈层化建设,加快推进分区分级承接,以激发上游经济带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