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寻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结构分布规律,统筹推进传统村落文明的保护和传承,文章以安徽省400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指标”(最邻近点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评价模型来测算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凝聚型,随着时间的变化,凝聚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从时间上看各区域间传统村落分布逐渐趋于均匀,但从空间上看市级区域间分布仍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黄山、宣城、池州和安庆4个地级市内;2012—2019年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山区两个高密度区。研究认为,在自然因素上,相对闭塞的环境、险要的地势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是维系传统村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文因素上,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不太发达的交通、和平的社会环境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影响传统村落的选址和传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结合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选取最邻近距离、地理集中化指数、核密度等分析模型,揭示了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最邻近点指数R=0.64<1,表明这些村落趋向于集聚分布,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在14个市州地理区域分布的空间基尼系数G=0.3,表明其在各市州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发现传统村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3个明显的集聚区,分别为怀化、湘西—张家界,以及永州—郴州地区,这3个集聚区拥有全省近80%的传统村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特征的主导因素。另外,土地开发强度∩公路密度、人均GDP∩公路密度以及公路密度∩距水系距离对这种空间分异现象具有较强解释力,表明这种空间分异是各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丰富的自然旅游景点对区域旅游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最邻近指数、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相关分析等数理和空间分析方法,从类型、均衡度和密度等方面对江西省142处自然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自然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且在县域单元上自然旅游景点以集中分布为主,空间分布较为不均衡;(2)自然旅游景点受江西省东西南三面环山的地形条件影响,分布密度表现为点状形态,总体上呈现“环状式”的分布格局;(3)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湖泊水系等自然因素对江西省自然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旅游景点开发和建设的基础;而社会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等人文因素则对自然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等地理数学与统计方法和Arc View GIS分析软件,通过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最后分析表明中国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属于凝聚型,在全国范围内以及7大分区中呈集中分布,分布均衡性较低,各省市发展均衡差异较大,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河径流,且与地表水资源、旅游发展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以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最为密集。  相似文献   

5.
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占主体地位,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占主体地位,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分布,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密度上,呈现为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具体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特点是呈现极核式分布特征,黄山市最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现为南多北少,且形成了一核、一带、一片区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不同类型呈多核和组团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明显,地域性强。据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应该采取"核心+带状+片区"分区分类模式以及"政府+企业+传承人+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羌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聚落与传统村落关系的梳理,明晰传统村落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羌族传统村落概念的辨析,探究羌族传统村落入选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的情况及其分布,概括羌族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特征,发现羌族传统村落相对集中,呈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主要沿河流一线展开,干流密集支流稀疏,海拔上具有“高密低疏”的垂直分布特征。从羌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上看,羌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表现为数量不多、范围较小、职能单一、规模不大,与人口密度呈正比,村落之间联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省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1983—2021年的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ESDA、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研究,揭示山东省域范围内博物馆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博物馆数量呈增长趋势,可以分为起步、快速发展、小幅增长、高速发展四个阶段;各城市的博物馆数量差异具有梯度性,呈现出分散特征;历史文化题材类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占据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博物馆类型多元化趋势凸显。2)空间上为集聚分布,呈“一个中心,多次级中心并存”的格局;全局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局部高低集聚区变动明显;重心集中在山东省几何中心附近,呈倒“V”型迁移。3)山东省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是在政策、旅游、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相关理论,结合2013年《武汉旅游市场调研报告》问卷调查数据,运用ADod指标、客源吸引半径、地理集中指数和旅游地空间使用曲线等指标,系统分析了武汉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武汉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具有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呈"十"字型的圈层距离衰减显著、空间使用曲线由Bolzman型、U型曲线和基本型曲线复合而成等特征,最后,从区位和交通可达性、市场空间竞争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对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E-U-SBM模型实证考察三大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的发展特征,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和热点分析法(Getis-Ord Gi*)深入探究其时空格局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梯度效应显著:长三角经济圈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环渤海经济圈处于较低水平;三大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空间跃迁多表现为本位跃迁,“高水平垄断”与“低水平陷阱”现象并存;三大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冷、热点地区呈片状分布,冷点区位于泛珠三角经济圈西部和环渤海经济圈北部,热点区位于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东部,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供给水平,分析影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1)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格局,主要集聚于陕北核心区、贵渝川核心区和闽赣—豫鄂湘核心区,具备事件指向性特征。(2)从不同省区供给水平来看,赣、陕、青、甘、宁5省区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供给水平能满足当地需求,且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呈集聚性分布状态的省份高质量发展潜力更大。(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不同省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状况均不同,其中陕、甘、青、宁、桂5省区影响因素的综合状况较好。(4)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各省区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供给水平、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适配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研判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释放夜间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深刻意义。以第一、二批共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揭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深层次驱动区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整体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格局,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东南侧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数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西北侧;2)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平均密度省际分布不均衡,环核分布特征显著,主要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3个密度核心区;3)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居民幸福指数、高等级景区数量、交通设施与水文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各回归系数正负值比重、高低值分布情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作为乡愁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建筑特色的集中体现。以山西不同县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eoDa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测算山西传统村落空间自相关、生成传统村落冷热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山西传统村落在县域基础上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793,表明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结合Getis-Ord Gi*值产生的冷热区图,晋城市下辖陵川县、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连片区以及阳泉市郊区构成了山西传统村落的热点集聚区。通过空间分析,揭示山西传统村落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山西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特点,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寻找因地制宜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化建设有助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满足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本文旨在将宏观的生态城市转化为落地性更强的城市生态化建设,以山东省16个地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创新、生态、文化、民生及空间5个维度16项指标构建城市生态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山东省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市生态化建设水平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生态化建设整体水平逐年提升;2)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热点区域为省会、胶东两大经济圈,而鲁南经济圈则是冷点地区;3)影响山东省城市生态化建设水平的因素解释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水资源利用效率>人均GDP>人均土地面积>文化产业占GDP比重>重化工业为主体的产业机构>土地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人均GDP与其他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未来山东省城市生态化建设应该注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缩小区域差异建设高质量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首批公布的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分析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传统村落在省际、区际和族际中的分布概况。研究表明,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不均,形成了五大聚集区,呈现出东南数量多、西部数量少,东部汉族村落多、西部民族村落多的总体特征。中国自然地理的客观实际、人口的分布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积淀程度与传统村落评审认定细则等方面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以聚集态为主、分散态为辅,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主要集中于西南、华东、华中片区。本研究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空间分布影响要素分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系统的视角提出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统筹-分类-协作保护方案,即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加强政府主导的宏观统筹,做好结合地域与民族特征的分类、构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11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 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Excel的数据处理工具,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分布,形成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两个高密度区.外在因素方面,山区带来的空间阻隔效应、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分别是维持传统村落生存和导致传统村落消亡的主导因素;内在因素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选址、演变和延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的村落。目前国家公布保护名录中的河南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聚居、丘陵多山地平原少等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受到自然环境要素、农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沉淀与人口分布格局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0—2020年东北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Kernel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变差函数和障碍因子模型,对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间内,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从均值水平来看,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集中分布趋势不断加强,已经形成辽宁省东部、吉林省西部和黑龙江省东部三大集中分布区;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全局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局部集聚区呈现“低低增,高高减,高低减,低高减”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空间结构性影响逐步增强,随机性影响逐步降低,整体空间差异在减少,但仍存在局部不平衡,绿色发展和科技支撑成为主要障碍因子。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协调、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支撑的工作机制,是推动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展览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我国展览场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展览场馆数量与面积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结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双核双次环核群—集聚散点”分布,与国家战略布局在地域空间上相耦合。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分别为环珠三角城市群和环长三角城市群,两个次级核心区分别为以北京、天津和廊坊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以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为核心的冀鲁豫环核延伸群;展览场馆在空间分布上呈正向自相关,地区展览场馆集聚度与其邻近地区呈现相似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局部呈“双高型、双低型、低高型”三种关联模式;展览场馆空间分布格局是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指导、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鉴于各区域间非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展览业体系合理布局、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双碳”目标下,提升能源生态效率对于实现碳减排和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出各城市2009—2019年的能源生态效率均值,构建地理、经济和综合3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莫兰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能源生态效率和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作用关系,并对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旨在为长江经济带低碳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整体能源生态效率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城市能源生态效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总量呈缓慢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城市碳排放量存在着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下游城市群,低-低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上游城市群。能源生态效率和城市规模水平与碳排放量显著负相关,产业结构系数、工业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等几个因素与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