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然到来,而长期以来各成气象的文化形象影响了三地之间的融通和发展。打通文化根脉,营造共通的文化空间,建构区域文化认同,消解隔膜与屏障,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大众传播时代,影视艺术是蕴藉文化,构建形象,传播共识的主要媒介类型。“影视叙事综合体”以影视艺术为传播载体,通过叙事行为、叙事故事、叙事话语、叙事反应等影视叙事功能建构区域文化认同的影像文化空间,提升区域文化形象,促进区域文化的融通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空间理论的兴起与完善,让文学叙事走出时间的桎梏,让创作的空间性尝试与叙事的空间化表达得以实现。空间的身体化与空间叙事的身体性成为空间重构与叙事转向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空间叙事的根本在于,它可以通过恰当的文字为身体建构存在的空间,运用独特的叙事为空间唤回身体的本源。空间叙事的身体性营构预示着文学空间已经进入身体的时代,它不仅让空间与身体在文学叙事中实现融通,而且让文学回归自身更加自然、更为原始的起点即空间与身体上来。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工程建构了时间与空间的新秩序,推动空间整体知识场域的形成。地方、地方性、地方感等正是现代性的产物,在与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得到凸显。地方感的生成维系了主体与地方、地方与空间以及主体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诗性情感话语,通过“主体”“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凸显空间美学的意义结构。其一,地方感作为主体空间意识的组成部分,通过地方体验的方式构建符号意义。主体的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栖居等成为意义结构的深层维度。其二,地方感是现代性工程与社会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审美现代性反思的话语策略。“认知图绘”的感性救赎原则与“另类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凸显了地方感的社会文化意义。其三,地方感重构了主体在数字化生活中的感性认知方式,实现空间嵌入机制的回归,彰显了“千高原”般自由的空间美学景观。“再地方化”与“流动地方感”不仅重塑了主体的视知觉审美机制,也赋予了后现代主体感性认知与精神栖居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沉浸式艺术的生产利用任何可塑造沉浸感的新旧媒介,实现“泛媒介融合”。其跨媒介叙事方式有助于构建去中心化生产模式,并将过去“传播—接受”的线性路径转变为“人即媒介,媒介即人”的不分彼此的状态。“沉浸场域”开放的意义空间促使观者以具身性的方式参与其中,藉由身体赋予作品生命力,形成技、身、心的合一。沉浸式艺术以观者的接受和创造性理解作为文本意义生成的根源。这一本己性体验不仅契合了沉浸式艺术“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特质,而且能够帮助观者建构自身精神世界的力量。沉浸式艺术使得媒介与人、身体与作品、文本与观者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从“间性”问题出发探讨沉浸式艺术生产,可以走出当代艺术发展中流行的“唯技术论”与“唯艺术论”的困境,重新审视未来艺术的发展和审美嬗变。  相似文献   

5.
时间性叙事媒介的空间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类可以用来叙事的媒介多种多样、变化莫测,但无可否认,语言文字仍是主要的,也是最好、最适用的叙事媒介。然而,语言文字是时间性媒介,它不适合表现空间。可人类的创造性冲动之一,即是要突破媒介表现的天然缺陷,用时间性媒介去表现空间,或者用空间性媒介去表现时间。本文探讨的,即是语言文字这一时间性叙事媒介的空间表现:先探讨这种现象出现的内在心理机制,再分析空间表现的类型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51-255
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入开掘了空间叙事这个研究领域,以小说这种时间性媒介文本为基础讨论了叙事文本的空间类型和特点,追溯了叙事空间研究的心理学、哲学和美学渊源,也研究了跨学科的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和空间性媒介的图像文本如何叙事,是叙事学领域中一本开疆扩土并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7.
金基德的电影大多具有浓郁的半抽象色彩,这种半抽象性不仅是一种叙事技法,而且是一种美学品格。从叙事技法层面看,金基德的作品除了秉持其一以贯之的宗教、性爱、暴力等主题外,在空间与情景建构、身份与人物关系、身体与性爱书写等诸多层面均彰显出半抽象的艺术特质;从美学品格层面看,金基德擅长利用空间、色彩、日常生活物等元素来建构一个充满象征的意象世界,并通过与现实世界的对照,实现对人的生活状态、人的情感、人性本质等问题的哲思。因而,唯有全面把握金基德作品中半抽象式的叙事技法,方能真正理解金基德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从时空维度看,小说首先表现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因此小说叙事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时间逻辑;但小说同时也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所以小说叙事也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空间逻辑。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然而,对空间的利用和强调,决不能导致对时间的忽视和“超越”。“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未来小说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9.
“禅”语境下自然物象的呈现方式与传统的“电影赋比兴”手法有很大区别,其联想与譬喻的成分大幅度地减少;中国电影中那些有违常理的“叙事变奏”往往与禅宗“反常合道”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这成为影像媒介建构禅意旨趣的重要手段。“静默”作为一种感性化的视觉体验,其所代表的恰是中国电影与“禅”在审美追求上的一致性。无论是中国电影对“无我之境”的自觉追求还是时空幻化所展现出的“圆融”观念,均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以“禅”为内蕴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美学作为身心一元论的身体美学,将身体与世界理解为互相关联的情境,并将体验置于审美活动的中心,讲求感性的审美经验.文章引入了中国古代美学身心观这一视角作为阐释江南影像的理论框架,以期观照江南影像的当下创作与研究.在江南影像的空间建构层面,其体现了对中国古代美学儒道互补式的身心观的延续:一则它赋予了江南影像"以身为喻"的本体论的生命美学,使其找到了生动而鲜活的情感表达途径;二则为江南影像带来超越尘世与利害的浪漫精神,以构筑纯粹而自然的审美空间.在江南影像的叙事层面,作为诗性主体的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江南影像带来复杂微妙的内涵和更具生命力的审美风格.两性对话是江南影像叙事结构的根源,也是诸多二元关系的生命元话语,为江南影像带来虚实相生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裴萱 《中州学刊》2014,(3):87-92
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主体社会实践的改变和生存体验方式的转型,空间性逐步受到哲学和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并且与文学和美学相融共生,生发出崭新的、具有实践性质的"空间美学"。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空间美学的"生存——体验论"以主体精神实践的维度完成了对本体论和认知论意义上的空间转型。而空间美学的实践性特质也得以充分参与到后现代的文化表征言说之中,"自然空间性"与"都市实践性"的融合、"空间生产性"与"空间话语论"的融合、"生活空间性"与"身体在场性"的融合都构成了文化实践的显性特质。空间美学将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继续体现强大的理论包容力与话语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2.
刘艺 《天府新论》2023,(5):41-51
感知模式指的是我们的感性经验如何发生,以及感知的主体性如何被理解的状况。感知模式的“考古”意在提出一种后人类主体生成的历史叙事,从而为理解数字状况下的感知模式提供依据。维利里奥提出了“竞速学”视觉理论,延续了现象学对感知经验的构造,同时提供了一种观察媒介感知的新的经验形态的构想,重申了视角的多重位置与情感多元流动的重要性,为感知模式的“内部性”考古提供了一种范例。技术物与人类主体的不同关系,也成为当代媒介理论不同学派的划分依据,通过对当代媒介理论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廓清了感知模式考古的“外部性”因素。后人类主体性的概念既强调具身性,同时又把媒介的物质性存在当作重要的考察基础;以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相互协作的方式,更强调人类与技术物的关系发生在意义生成和制作的过程之中。理解技术图像时代的感知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走向一种以后人类主体为主导的感知结构和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学之独特形态的意境美学,与西方晚近兴起的气氛美学之间存在颇多可比照阐发、交流互鉴之处。在主客关系上,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都打破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分别以“心-物”模式和“身-物”模式致力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间性关系的建构;不过意境美学融入与运用了综合的审美心理机能,侧重审美活动中精神性体验,将气氛美学中建立在感知学之上的“自然之物”进行了抬升和跨越,故作为意境美学基本单位的意象可以视为气氛之物的形而上之维。正是由于以上关联之处,一方面通感联觉是两种美学重要的审美生理-心理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和“气氛”都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因而审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都是历时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绵延”的美感。同时,意境美学和气氛美学都是在空间中进行审美,共同关注意境与气氛所营造的“虚实空间”。不仅如此,在情景创设、情调营造等方面,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又可落实为一种共通的审美创造方案。基于以上事实,在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既可为中西美学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融合提供案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全景画馆是战争纪念馆中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分析,研究发现:全景画馆的图像呈现符号化的传播形态,跨越自身长于空间性表达的特性以空间"缝合"时间;馆中的声音则彰显了技术化的音景构成,跨越自身长于时间性表达的特性以时间"拼接"空间,从而形成跨媒介叙事的"出位之思".全景画馆由此实现从时空压缩到时空扩张再到时空嵌套的演变,形成动态、流动、主动的空间叙事"底色"与"纹理",呈现出交融式、情境式、沉浸式的红色基因叙事新面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立足于对动物物种内在生命价值的本真书写,从动物自身内在伦理视域呈现的维度展开深掘,是当代动物叙事的一个核心性的伦理价值指向;在此基础之上,由"物态"深入至"人态"的向度,着眼于对人的伦理,人的本质属性的深入探讨,从而在基本品性与普泛情感的双重维度达成对人类意识深处的良知与美好心灵的启发;在人性与民族性的双向建构中达成叙事的深度与厚重度的彰显,也突显了当代动物叙事所特有的人文情怀与伦理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后疫情时代,影像媒介在故事建构和文本叙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介叙事也深刻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和观念。以新冠疫情题材纪录片为例,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命叙事实践,聚焦疫情故事的讲述如何建构意义、传递情感和社会认同。生命叙事实践作为一种"表现性话语",通过个体叙事积极地进行自我主体意识的表达和意义建构,在意义相通的共情场域中唤醒和联结情感记忆,并在情感创伤的"外化"过程中获得心理疗愈。同时,该实践在共情传播过程中以情感话语和"去他者化"话语分别构建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情感美学建构起兼具中国审美传统和西方现代学科体系的情感美学话语,完成了从语言、意象到文本的理论谱系生成。文章从文本形式观、道德关联两方面探究中西方文论资源给予朱光潜情感美学建构的学理资源,建构出较为全面的情感美学逻辑框架,厘清其情感美学本体所包含的场域伦理;从情感对抗和日常生活主体化两大维度论证朱光潜情感美学所彰显的知识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18.
叙事学研究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的叙事方式/陈伟蒋广峰后现代的跨媒介叙事--以西西小说《我城》为例/凌逾主持人语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和属性,一切事物都既是一种时间性存在,又是一种空间性存在。叙事学研究也是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又存在一个空间维度,建立在这两个维度上的,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都市流行歌曲作为都市文化的一种存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颇具个人特色的导演,王家卫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在中国电影界独树一帜。《花样年华》作为一部书写男女情感的电影,显性或隐形地呈现着强大的男性话语。导演站在男性的视角,通过对女主角苏丽珍身体的影像叙事,塑造了一个在男性凝视中艰难生存的女性形象。服饰是身体的外化,旗袍在整部电影中作为女性身体的象征,链接了主人公克制的道德和人性最深处的情欲。不断变换的旗袍,是《花样年华》的精魂。旗袍叙事赋予了电影独特的格调和蕴藉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塑造“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必须基于文化基因、媒介传播与文化认同三个维度的互动.根据媒介形态,“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塑造具体表现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和文化空间形态三种形态,此三方面互为依托、紧密联系.新时代“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塑造需要从形象定位、内容创新、符号编码、业态与产品、渠道融合等多层面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