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所倡导的国民性思想内容,是通过不同视角下国民性的含义、鲁迅"国民性"概念中的"国民"构成、鲁迅国民性思想类型概说和细说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国民形象加以改造、树立"诚"与"爱"之人等内容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改革国民性的思想及其失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福湘 《学术研究》2001,1(12):150-154
鲁迅毕生都在寻求着、践履着救国救民的道路,"锲而不舍"地想利用文艺的力量改革国民性,由"立人"而建"人国".他作为自觉的"精神界之战士"的战斗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他的悲剧性则表现为这个要求不仅在他生前而且在整个20世纪屡遭挫败,而在他生前身后对他的不实的毁誉也就是这种悲剧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朱寿桐 《学术研究》2001,1(5):74-80
鲁迅为了表示对于前驱者的热情和对于主将们的响应,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自己原本消极的观念,但消极的观念仍然无法真正被取代,因为这种观念深彻到鲁迅对于历史的透析,贯穿于他对现实的理解.文章以<呐喊>为例,对鲁迅"消极"观念的基础和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消极"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4.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梁启超等启蒙先驱提出了中国"国民性"问题,鲁迅接过他们的大旗,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独到的剖析,形成了他最具"思想史"价值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它主要集中在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上,具体为四个方面"奴才"式的"谄"与"专制者"式的"骄";"瞒和骗";冷漠、麻木的"看客"心态;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不光指向民众和知识分子,更指向他自身。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道德政治遭遇危机所带来的价值意义的失落。鲁迅这种彻底的批判并未解决现实政治中存在的价值冲突问题,反而暴露了此问题的复杂性,我们也通过进入鲁迅的思想困境而获得一种反思现代性政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国民性改造思想贯穿了鲁迅 3 0年的文学实践 ,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其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早期是以“立人”为核心的浪漫英雄主义阶段 ;中期则是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阶段 ;后期用“阶级性”观点来分析国民性 ,进入了成熟的马克思主义阶段。  相似文献   

8.
鲁迅认为文化以人的精神为基础,所以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离不开国民性的问题。中国文化传统与国民精神都经过历史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凝固的整体。所以,要谈中国文化复兴,必须有一个批判清理的过程;要谈中国文化的自信,也必须有面对国民性糟粕的勇气。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是希望中国国民精神得到改进,成为现代的新人。中国文化复兴的目的,是要中国和中国人能够与世界各国先进、强大的方面并肩而立,甚至超越向前;中国文化的自信,并非建立在眼睛朝下向低标准看齐的基础,或处处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而是建立在处处向上、向最高目标奋斗的要求。否则,我们只是复兴了遭扭曲的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的阿Q精神。  相似文献   

9.
源自启蒙冲动的鲁迅国民性思想是其寻找变革主体的一种思想尝试.然而由于这一主体性建构中,鲁迅仅局限于寻找现象世界中的经验主体,未能达到先验意义上的超越,其对理性与客观性的隔膜,最终导致他的超越性努力功败垂成,倒向了集体主义的窠臼.这一思想努力的后果,构成了现当代中国人文思想的一项重要非理性乃至反理性资源.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许寿裳关于国民性的讨论,以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可能是由嘉纳和杨度的讨论所引发的。于清末留日的鲁迅,与杨度等人虽因学科不同而班次相违,但在入学当初,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六个多月,彼此互有往来,鲁迅对嘉纳与杨度的讨论不会一无所知。在鲁迅托友人带给周作人的衣箱中,还有两本《新民丛报》,亦可作为住证。且鲁迅和许寿裳谈到国民性是在嘉纳和杨度讨论之后。最主要的是,两组讨论在内容上也有明显的相接点。  相似文献   

11.
王学谦 《齐鲁学刊》2002,2(1):130-134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与其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少年时代的家庭变故使鲁迅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他过早地承受着疾病、死亡的沉重压力 ,他对于人生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性的冷酷与残忍。在当铺与药铺之间 ,鲁迅成为“示众”的材料 ,并形成“示众 /吃人”情结。这一心理情结影响了鲁迅人生道路的选择 ,并促成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相似文献   

12.
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国祥 《兰州学刊》2005,(2):265-266
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伴随着他思想的进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早期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表现为"立人"的个性解放思想;中期则以批判现实主义为指导,注重对国民劣根性及其产生原因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后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国民劣根性的深层根源和"民族魂"的铸造.  相似文献   

13.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涉猎过多种文体,其中以杂文、小说影响最大.但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鲁迅的后期杂文比早期的小说创作更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辩,认为鲁迅在"创作"的意义上,一向坚持认为小说和散文是他创作的正宗.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又明显地倾向于推举《呐喊》.《呐喊》在鲁迅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把国民性置回它所处的具体历史上下文中 ,考察《新青年》国民性知识的形成 ,国民性的内涵以及它与权力话语间的关系。在陈独秀眼里 ,国民性滑落为国民劣根性 ;在光 日升 看来 ,国民性与现代性有着某种关联。他们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命题 ,参与了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国民性问题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和林语堂的《中国人》进行简略分析,就他们在国民性批判问题上的立场、价值取向、具体观点等方面的差异作比较,试图以此来了解和把握当时关于国民性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相似的历史和精神渊源,它们先后不同程度地改造了中国的文化和国民性。但是,当经济利益提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上来时,人消失了,呈现出"只见物不见人"局面。解决这一困境的途径应该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重新重视生存者的精神利益,这样中国文化就呈现出动态的否定之否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有一定的社会批判作用,更有深厚的思想价值.长期以来,中国文学评论界总是过高地强调其作品的政治色彩,而忽略了它的思想价值,或者说用过高的政治性遮蔽了思想性、文学性.本文认为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通过鲁迅的小说从民众、农民、知识分子、革命者多个层面上分析,以及对《祝福》《孔乙己》和《药》等三篇代表性小说从多层次、多角度、互补性审视,从国民性的表现与思考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作了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