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舍是满族作家,并不只是因为出身于满族,而是他确实写过反映满族生活的作品。但老舍又跟其他少数民族作家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他的全部作品,反映汉族生活的占绝大多数。因此,使研究者碰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把老舍只作为满族作家的代表,实际上降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因为老舍跟汉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而否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满族特色,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为许多少数民族同志所不同意。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样,形式多样,古今中外无不涉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卓越成就的多产作家。我们选择了《茶馆》和《正红旗下》两部满族特色最鲜明的作品,探讨一下老舍作品中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民族身份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旗人,他的作品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质。但老舍又超越了狭隘的族群意识,对满族文化,他是既眷恋又批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的文学创作始终表达了外抗强敌、内主团结的时代主题,洋溢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北京市民生活,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市民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者从老舍的生活经历、思想形成以及他的“京味小说”作品中所呈现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和作品所蕴涵的俗文化的审视等方面,来探讨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民族团结的赞歌─—读老舍的《正红旗下》韩莓《正红旗下》是我国当代著名满族作家老舍先生晚年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老舍毕生笔耕勤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杰出作品早已为广大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然而,作为老舍唯一的一部反映满族社会...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满族和汉族习俗相融合。例如,拜年的习俗大多采用的是汉族习俗,如拜长辈,"散押岁钱、荷包,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等。而除夕时节祭祀祖先则采用的是满族习俗。这反映了曹雪芹虽然是汉族人,但满清入关后,深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在他的文章中会出现满汉风俗习惯交融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作家老舍在创作中关注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张扬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致的现代性特征。但老舍的满族身份又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潜隐地运用多种方式为自己及其所属民族进行一定的辩护。老舍表达“国族意识”和满族意识的独特方式与满族特定历史时期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造型夸张,构图粗犷,色彩艳丽,技法细腻,情感朴实。鲜活地表达着满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信仰和审美思维,对于其造型观念的探索将有利于研究和挖掘满族的历史文化、历史美学等。  相似文献   

8.
浓郁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使老舍作品成为京味小说的典范,本文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包括研究作品的地域文化、作家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于深层文化心理的分析,从环境、民族等方面分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成因。从京味的表现和分析中总结出老舍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常被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感和拳拳爱心所感动,使人深深沉浸于他对亲情、爱情、阶级情、民族情的动人描写中。如《月牙儿》等作品中展现的亲情,《微神》等作品中抒写的爱情,《骆驼祥子》等作品中蕴含的阶级情,《四世同堂》等作品中歌咏的民族情,都为我们展示了老舍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市民生活、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 ,对老舍的研究多以他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为主。而在老舍短篇小说中也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小市民形象 ,他们构成了老舍作品中“市民阶层”独特的人物画廊 ,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空儿在老舍小说《我这一辈子》中两次出现,它实际上是弥漫在老舍许多小说中的一种普遍情绪。它是主人公积极价值在现实面前碰壁后对原有价值的放弃而在心里留下的追求空白,它又是将原有积极价值向敷衍的为人处世国民性格的转变。内心里留下了空白,行动却表现为敷衍。敷衍是众多国民性格的共有特点,它既有现实生存压迫的直接原因,也有传统文化传承与人性需要选择的内在根源。填补价值空白,回归积极人格的最佳途径是教育。  相似文献   

12.
老舍笔下的自杀者有着近乎一致的共同特征,老舍对他们不仅同情,更多的是理解和赞赏。他们身上寄托着老舍对中国古典文人传统的人格理想的继承与对西方文化哲理的吸纳,透射着老舍的生命观念与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3.
论清代满族四种社会群体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历史原因 ,满族出现一个散杂居的局面。虽然满族有着共同的民族认同 ,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满族社会群体 ,出现微有不同的现象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俗集团”。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 ,对全国的满族民俗事象 ,进行分类排比 ,始划分出四种社会群体 ,即留守群体、驻防群体、留守与驻防相结合的群体和屯垦群体 ,把散居全国的满族都囊括在内  相似文献   

14.
老舍先生不但创作了诸多小说精品,而且在文学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小说理论素养。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创作实际主要从生命体验、人物塑造、景物和环境描写、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考察老舍先生的小说美学思想,以期呈现老舍对小说创作的深刻认识与高度成就。作家怀着伟大的同情来观察和体认生命,以个性化的语言与活动的肖像描写来塑造"立"得起来的人物,极具"感诉力"的、与人物和故事好似天然长在一起的景物、环境描写鲜活、简劲、悦耳,具有天姿、天趣之美的白话语言,这些都是老舍小说美学思想中特别富于启示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老舍,一位文化巨子的伦理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观念,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范畴之一.追踪老舍毕生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寻觅,能看到他对民族伦理道德样态的关切,能读出他个人的伦理选择与道德站位.老舍长期摹写国人的伦理脉象,对国民道德衍变有着不懈的追问.在五四以来所有文学大家那里,很难找出另一位可以与之相比拟者.老舍的伦理观念比较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取势,有传承也有推进.他关于民族道德的思考,没有局限在纯伦理层面,注意到了伦理与政局更迭、与社会衍化、与国家兴亡、与经济嬗变的潜在关联.老舍的伦理起点带有满族古典文化色彩,但他不是固守旧有道德原点的人.老舍作品中张扬的精神品质,正是他在现实中坚持的.他的作品与人生互为表里,他的生与死互为表里.他以一死为自己铸就了文化战士和民族良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老舍小说《离婚》中刻画了两组女性人物形象:一组是生命被男权中心社会肆意践踏,生命意识淡化乃至沦丧的旧女性;一组是女性生命意识在生存与精神压迫的双重困境中突围、挣扎着醒来的新女性。在封建旧道德与男权文化的压迫下,她们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人生悲剧:前者背负沉重的生命之枷以致被侮辱被损害;后者虽然发现了自我,并企图寻找自我,仍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随着革命的实践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五族共和”是他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对“驱除鞑虏”这一口号理性分析之后提出的,其内涵有个发展的过程.这一主张虽有缺陷,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它的进步性和在当时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老舍对祥子个人主义思想的复杂态度、对祥子生命意志缺陷的宽容中,考察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认为老舍在此中表现出理性批判力量对慈爱之心的退却,以及退却之后又有所不甘的特点。本文还从老舍对祥子与车夫群体关系的认识这个角度,考察老舍深刻的启蒙思想,认为老舍既朦胧地肯定群体团结的力量,又对群体的庸俗、混沌有着充分的警觉,从而使得三十年代文学对个人与群体关系、对群体正负作用的思考更趋于辩证  相似文献   

19.
《正红旗下》悲剧心理探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舍从开始文学创作起就产生了描写北京下层旗人生活命运的悲剧意识与创作冲动。这是老舍心中被压抑的“满族情结”。《正红旗下》这部酝酿了近三十年的家传性质的小说 ,以清末民族衰落、列强入侵和人民抗争为大背景 ,展开了国难、家殇和民族衰落的三重悲剧。在对于满族由兴到衰的生动描写中 ,凝聚了一个满族作家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 ,以现代性眼光审视历史 ,对于历史真实的痛苦眷恋和深刻自省  相似文献   

20.
作为民国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之一的还珠楼主,其作品代表了武侠小说中"奇幻仙侠派"的高峰.他的代表作<蜀山剑侠传>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的还珠楼主独特而系统化的生命观,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对现实世界、生命形态以及生命发展过程的观照中,都体现着还珠楼主超越性的生命观.这种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同时又带有现代性,是武侠小说转向现代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