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中韩建交二十余年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出于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需要,中韩两国对建立FTA达成了共识。中韩FTA的建立也势必会为两国及东北亚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中韩两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存在差异。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两国在自身劣势领域的规则制定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而两国是否会作出相应的让步,让步的程度又有多大,这其中都凸显了经济利益背后的政治因素。中国在谈判的过程要明确韩国以及美国的政治意图究竟是什么。只有把握住对方的真正意图才能"对症下药",寻求在谈判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在顺利建立中韩FTA的基础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大一 《东方论坛》2012,(6):54-59,91
20世纪初,中韩两国译介政治小说蔚然成风,两国有志之士出于政治主张的需要译介了大量的政治小说。从具体内容看,中韩译介的政治小说《经国美谈》在比较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可比性。两国除了出于功利主义的文学观翻译了该小说之外,还根据各自的历史情况,增减删改了部分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地研究中韩译本《经国美谈》之异同,这有助于促进对中韩政治小说各自特色的理解及其原因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定,表明中韩两国已建立起战略合作的基本框架,政治互信成为中韩双边关系的核心关切。本文通过对韩国在增强中韩政治互信需要妥善处理的若干问题上的认知的分析,探讨了增进中韩政治互信的环境设计的政策意义,并从阐明中国的战略规划、增强对韩公共外交能力和发挥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正面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从古希腊到近代,政治共同体一直是政治哲学关注的主题。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的基本政治理念都被置于这样的共同体之中讨论和阐述,政治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也倚重于这样的共同体。然而这样的共同体旨在解决人们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政治正义、政治平等,其实质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社会权利、社会平等等问题。马克思的共同体范式转向——政治共同体转向社会共同体,为解决社会正义、平等和自由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就当今时局和"依宪治国""法治国家"话语而言,中国的政治宪法问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政治宪法学要有所回应,就要先厘清政治宪法学阵营内部的主题逻辑。政治宪法理论有两种,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和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前者又称为政治立宪主义。政治立宪主义以英国的立宪历程及其宪法学为学理的渊源主流,兼采美、法、德、日等各国的自由立宪学说;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德国和日本二战战败以前一度都很有市场,其代表就是施密特的政治宪法理论和当今中国推动宪法学"价值中立"的宪法社会学。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和宪法解释学之间的论争本来是宪法学方法论之争,但却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跟立宪主义的价值之争扭结在一起,造成很多误解。在解开中国宪法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争的交错叠合之后,中国政治宪法学就名正言顺地归宗到政治立宪主义,研究古今之变之后的现代中国从"生存的法则"到"自由的法则"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西方英美等大国率先启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而政治民主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人民通过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政治机制,普遍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响.在西方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参与模式.对这些国家政治参与模式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借鉴它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现代化进程.<南开学报>2010年第1期"当代西方研究"专栏在"美日政治参与模式"主题下,刊登了专门研究美国和日本历史的两位青年学者的文章,分别对这两个西方大国的政治参与问题的一个侧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创新语境下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和中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全球创新教育发展的共同背景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和规律的作用,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又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共同性。本文对中美两国高校在创新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趋同与差异、培养目标的"形似"与"质异"、教育模式的"貌离"与"神合"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拓跋鲜卑经过盛乐时代一百四十余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塞外草原游牧政治特征为主、兼具一定多元政治文化色彩的政权。从盛乐迁都平城的前后十余年间,拓跋鲜卑统治者按照中原王朝政治文化模式建立了北魏王朝,完成了从塞外草原游牧政权到中原王朝、从边疆属国政权到皇权国家的政治转型,加快了拓跋鲜卑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古希腊到近代,政治共同体一直是政治哲学关注的主题。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的基本政治理念都是被置于这样的共同体之中讨论和阐述,政治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也倚重于这样的共同体。然而这样的共同体旨在解决人们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政治正义、政治平等,其实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社会权利、社会平等等问题,马克思的共同体范式转向——政治共同体转向社会共同体,为解决社会正义、平等和自由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全能主义"一词由邹谠教授最初提出以后,学界有不少学者对这一政治模型展开了各种讨论和研究。结合全能主义政治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的历史情况,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先后经历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两种模式——斯大林模式和毛泽东模式。对两种模式加以比较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前者主要具有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发展以及官僚体制三个特点,后者主要的特点表现在群众式民主、国家建设的群众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英国宪制之一元化民主传统的认同与重述,贝拉米在《政治宪治主义》中构想了一种常态政治下的"政治宪治主义",以显著区别于欧陆及美国的相关政治宪法论述。贝拉米从权利冲突的性质入手,批评了司法审查的权利论基础,赋予了权利冲突及其解决以政治性质。在规范基础上,贝拉米接续了当下共和主义的"无支配自由"观念,对政治与权利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铺排并最终指向一种确保平等和参与的民主框架。贝拉米在理论上并未根本拒绝宪法政治,但认为常态政治本身就具有宪法意义和优先性。这样一种更为平和的"常态政治宪治主义"为中国政治宪法学的理论进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中国当下的宪治转型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受先秦诸子生死观的影响,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政治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政治人物自杀行为遂为普遍接受。中国"差序格局"下的"自我主义"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对政治人物的自杀行为形成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泛神论"基因对古代政治人物信仰上的阻力小,使其易于采取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前中国与朝鲜的若干历史实例表明,"儒家知识"与"政治权力"在中韩两国文化中既有其极端密切的互动,但又有极为紧张之关系.第一,儒家"知识"与中韩政治权力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渗透,但"知识"与"权力"毕竟性质不同.帝国体制之下,皇权是至高的权力,儒臣的权力则是衍生性的权力,"知识"与"权力"也各有其不同的"运作逻辑",所以儒家知识分子与掌握权力的帝王之间,有其永恒的紧张性.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与朝鲜都是帝国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大一统帝围需要儒家价值系统作为帝国的意识形态基础,以有效运用各种人力及物力资源;为谋帝国的长治久安,中韩两国帝王亦须不断吸纳儒家知识分子作为官僚进入体制中.两者之间有其不可分割性.第二,近代以前中国与朝鲜历史上的"知识"与"权力"之所以既不可分割而又互为紧张,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儒学知识之特质.就儒学知识之特质而言,古典儒家提出"内圣外王"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认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修为与外在事功的完成是不可分割的.内在道德的修养不仅是个人内在思想的玄思,它还必须进一步落实在客观的外在环境之中.在"内圣外王"理念下,东亚儒家文化圈中一直潜藏着巨大的将儒家知识落实在政治现实上的动力.儒学知识系统的强烈实践取向,使儒学知识在近代以前的中韩两国历史上必然与"权力"发生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始终坚持政治优先的品格。从宏观政治立场来看,文学批评要有助于塑造共同体意识,既需要发挥文学批评的倾向性和批判性,又需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立场;从微观政治的视角来看,文学批评就是要发掘隐藏的权力关系以及被压抑的体验。文学批评的"宏观"立场与"微观"视角是"同构关系"。文学批评只有具有共性的感知,才能引起社会关注;只有具有个人化的政治体验,才能产生情感认可。文学批评描述完整的政治体验,既要从宏观政治的理想出发,又要注重个体的微观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5.
6月9日,由北京大学与韩国和平统一咨问会议共同举办的中韩专家论坛邀请到两国二十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东北亚地区的局势及探索两国新的合作领域。近年来,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在区域内贸易关系和其他经济合作快速发展的同时,核问题、领土争端、政治历史问题以及环境、能源、共同卫生等问题也对各国提出了挑战。2006中韩专家论坛的召开旨在通过学者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荀子与孔孟相比,其思想虽无本质性的差异,但在许多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思想表达方式上采用"隐晦言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思维方式上从政治与哲学的双重纬度出发思考政治哲学问题;在政治价值追求上表现出明显的权威主义与专制主义。这些思想特性加速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官学化和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家社会党将"修正的民主政治"与民治主义相结合,创立了一套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哲学。"修正的民主政治"实现了"效率"与"个性差别"之间的平衡,根据效率的科学以国家权力集中为核心特征,根据个性差别的科学偏重对个人自由的保护。这一政治主张建立在"唯实的唯心论"哲学基础上,以唯实的唯心论解释权力与自由的关系,并将二者统一于民治主义的精神内涵上。  相似文献   

18.
中韩经济关系2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韩两国自1992年8月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两国已互为对方重要经济合作伙伴。本文从贸易、直接投资和人员交流合作角度分析了过去20年来中韩经济合作取得的成果。展望未来,中韩之间经贸合作前景广阔。两国在增强政治互信、推进民间双向交流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经济合作机制建设,特别是促进中韩FTA早日签署将为双边经贸关系深入发展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国家利益这一宏现视角,阐明中韩两国建交的历史意义。即分别论述中韩两国在国家利益的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政治制度应当是有机政治。有机政治的运作,无不包含整体、关联、互动、制约的生态学意味。相应地,良好的政治学应当是有机政治学。就此意义而言,政治生态学就是探讨有机政治及其构成机理与运行机制的学问。社会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满足,是有机政治的两大基石;社会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满足的程度,决定着政治制度及其体系有机化的程度;而保障有机政治得以实现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制约关系,构成有机共同体。贯穿人类民主共和政治实践始终的一条主线,即是如何维持政治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