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面对金融危机的蔓延与冲击,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速度与规模的提升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商务成本、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中央政府应加紧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对区域产业转移加以引导和协调,并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加以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优化投资环境,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2.
财政政策,是指中央财政为协调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各种财政分配政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调节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工具.财政政策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是与财政管理体制相联系的。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的三十年中,我国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主要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即地方财政组织的收入几乎全部上文中央,所需资金则由中央财政拨付。从前三十年的实际情况看,一些时期我国财政的基本战略是从全国集中部分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因而有力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象新疆这…  相似文献   

3.
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从要素的区际间流动和累积竞争优势与累积竞争劣势两个方面论述了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东西区域差距扩大的影响,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二元经济空间结构的存在,是区域差距扩大的必然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主要对策:解决西部生产要素短缺问题;发挥“后发优势”,提高西部资源要素收益率;在西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中央政府的支持和东部地区的支援。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阎正世界有个南北问题,中国有个东西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原因,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更快一些,因而出现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研究马崇明幅员辽阔、地区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的中国,加之历史、政治、文化、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使各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投资重点由内地转向东部沿海地区,我国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  相似文献   

6.
理论表明,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支持存在互动关系;Panel-Data模型实证了中部地区金融要素对资本形成的贡献度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当前,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存在融资能力差、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及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因此,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来带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构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金融政策支持就成为必然选择,即加大对中部地区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实行差别性的金融政策、培育发展中部地区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以及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治化的目标是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促进政策的实现,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布局和公共投资的拉动,另一方面则需要地方政府之间协调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和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治化应从尊重社会多元利益、完善公共政策咨询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健全区域经济治理机制,以及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促进"立法及配套措施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论文主要从历史角度,通过对建国63年来中央政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变化及其绩效,来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究竟发生多大影响.早在中央政府制订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鉴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状态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中央就开始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沿海与内地关系问题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十大关系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发展和先富起来,帮助和带动全国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称作一个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腾飞的“大政策”.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新的背景和内涵下,中国重新走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央政府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实施了细化的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63年来,中央政府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花了很大精力努力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异,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尽管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总体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增加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9.
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从要素的区际间流动和累积竞争优势与累积竞争劣势两个方面论述了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东西区域差距扩大的影响,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二元经济空间结构的存在,是区域差距扩大的必然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主要对策:解决西部生产要素短缺问题;发挥"后发优势",提高西部资源要素收益率;在西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中央政府的支持和东部地区的支援.  相似文献   

10.
刘云夔 《湖南社会科学》2006,(4):103-105,195
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区域流向与我国区域贸易发展特征,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贸易发展的影响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即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进口贸易都具有正面的促进效应。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导致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贸易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出口贸易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地区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较而言,外资企业对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发展的推动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能源消费数据,根据碳排放的主流算法,本文估算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总量和三大区域分行业碳排放总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农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碳排放并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相当明显。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立足于东部地区工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升级和转型,实施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区域政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七五”期间以至九十年代,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把东部沿海的发展同中、西部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这是我国“七五”期间工业地区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指向与调节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国 50多年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随着区域经济政策指向几经巨变 ,在每次大的变革之后 ,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 ,改变着既有的区域经济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同于发达国家 ,面临着发展、公平和效率三个主题 ,其中发展是最重要的。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指向与调节机制进行研究 ,阐述经济发展主题的转换 ,有助于我们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 ,利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 ,加强对西部的支持政策的力度。一、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促进东部地区经济重点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区域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坚持区域经济的协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党的十四届五。11全会《述议》提出的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改革开放17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在发展的总格局中,东部沿海地区波澜壮阔,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于几,今后15年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西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个突出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是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大…  相似文献   

15.
张晖 《天府新论》2019,(2):94-103
本文首先对1998—2017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GMM动态面板模型对我国政府间财政政策动态一致性进行实证检验,并充分考虑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产业发展、贸易开放度、财政自主性、人口增长率等因素,对财政政策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研究显示,我国地方财政政策虽然在统计分析上显示出一定程度的顺周期趋势,但是在控制相关变量后的实证检验却表现出显著的逆周期特征。同时,我国政府间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表现出动态一致性,但是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具有动态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新机遇,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2013—2019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绿色金融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支持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是实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且对产业数字化绿色发展的贡献作用更大;绿色金融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助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即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金融对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呈“倒U型”关系。因此,建议我国应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构建以绿色金融为核心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实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政策,加快构建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中央政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有两大重要含义:其一,意味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其二,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用来指导东部开放、西部开发战略的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理论的终结.因此,中部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缺位,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18.
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通用的做法就是通过政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开发战略,就是利用政府对西部的倾斜政策,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10年来西部地区利用区域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未来的西部开发中,通过区域经济政策更好更快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运用TFP(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依据,在可靠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1我国经济历史上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区域格局,由于地区间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中出现这种经济的区域差距就不可避免。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也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不是消除区域的差距,而是在于不断缩小这种差距。我国也长期坚持这一基本方针。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在各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区域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明显扩大了。就全国而言,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距变动上,新疆与沿海东部地区的差距同样有类似的表现。为了使处于非均衡发…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沿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2004年,我国根据区域发展水平的条件和差异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经济区的新格局,这次区域的划分符合"十一五"规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在新区域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政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