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大师杨德昌曾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可见青春电影在台湾电影中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多部电影,均属于青春电影。新世纪以来,在台湾本土电影十分不景气的情况下,青春电影仍旧杀出了一条血路,保持着台湾电影的本色,引领着台湾电影的复苏。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着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近期台湾几部指标性之大众市场效应电影如《海角七号》(2008)、《艋舺》(2010)等,全面带动观众支持台湾电影的风潮,形成台湾电影复苏的新样貌。通过运用数据指针可以概括描绘台湾电影市场的供给现状,观察当前台湾电影制作与美商发行体系的链结、金融资本挹注与跨界合拍电影的实践样态,从而阐明近十年来台湾电影产值结构的变化,如何牵动了制作、发行、映演等产业炼的发展。台湾电影产业的再次起飞,实际上并不脱离近期全球重视文化经济的潮流。艺术与产业之间存在着结构性难题,台湾电影产业虽然由隐然其后的一股文化经济论述力量所主导,但是电影作为一项文化商品,其经济价值乃建立在文化价值之上。台湾电影固有人文价值与美学思辨的迫切与重要性,将成为台湾电影产业前景及新趋向发展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初,台湾"后新电影"浪潮的崛起,不仅重新点燃了台湾影业的复兴之火,而且也极大激发了大陆、香港新生代导演美学观念革新的步伐。新世纪的台湾"后新电影"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出相互指涉的互文性关系。笔者认为,台湾"后新电影"运动以"原画复现"的形式映现出"新电影"的艺术探索印痕,并以新生代的成长叙事表征着"新电影"的文化内蕴。台湾"后新电影"导演深受"新电影"导演创作观念的影响,体现为魏德圣、戴立忍、钮承泽、陈怀恩等导演对"新电影"核心导演创作经验的承续。台湾"后新电影"的"太超过世代"意义,体现为新生代导演在承续"新电影"经验基础上,实现了对"新电影"美学的整体超越。本文通过梳理三十年间台湾"新电影""后新电影"运动传承与流变的历史脉络,深入探析台湾"后新电影"与"新电影"运动美学经验的同异,以期为当代台湾艺术电影研究视野的拓展及当下"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构建提供成果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青春成长一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随着2010年《老男孩》到2012年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掀起了青春的怀旧潮。怀念青春的电影中,这些特定时代里的青春记忆,唤醒了与处在或经历过相同时代的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记忆分享,青春"集体记忆"的问题引进了学界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选取国内1979年至今拍摄的关于青春追忆的影片,分析电影中日常生活、媒介事件、历史事件和主题,建构了怀旧电影中青春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5.
多元视野下的台湾电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湾电影的研究一直是大陆和海外华语电影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台湾学者、大陆学者、海外学者对台湾电影研究的方向大致可分为史料整理、电影史建构、历史文化批评、艺术形式分析等。其中,台湾学者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历史文化经验的书写,大陆学者主要从电影艺术形式、美学特征方面对台湾电影进行探讨,而海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后大多以台湾新电影作为研究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6.
当下,高热度、高票房的国产青春电影层出不穷地出现在银幕,成为华语电影一个备受瞩目、来势汹涌、不可或缺的电影类型.近几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的后续力量显然不足,动能呈现疲软趋势,本文以民国时期的青春电影《野玫瑰》(孙瑜,1932)为例,阐释时代语境下的青春电影在美学风格上的探索,而这将会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使我国青春电影的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掀起一股怀旧电影热潮,这些作品以“青春怀旧”为主题,因为契合了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的情感需求而受到广泛关注.从叙述诗意青春的怀旧语言、展现青春成长的怀旧情节及引发审美体验的怀旧符号等角度出发,剖析“怀旧情结”在青春电影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台湾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同一时期先后发生的香港新电影运动和大陆新电影运动交相辉映,汇聚成了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新浪潮。在此期间,相继出现了一批创新意识和个性风格较鲜明,艺术质量和美学品位颇高的优秀影片,既让世界影坛刮目相看,也让更多的域外观众了解和领略了中国电影的美学风貌。虽然当下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在生态环境及创作、产业和市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当年新电影运动所体现的艺术创新精神,以及电影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和近现代历史的关注与批判精神等,仍然值得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因此,重新回顾、反思这一艺术创新运动,探讨其意义和价值,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并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示,无论是对推动中国电影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健康有序的发展,还是对重写中国电影发展史,都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2020年11月21日,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台湾电影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在集美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以"台湾电影与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来自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音像资料馆、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全国二十余家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台湾电影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本次研讨会是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系列活动、由集美大学主办的"2020 华语电影产教研融合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会开幕式由集美大学电影学院、文学院院长郑亮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0.
华语电影:在互渗互补互促中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创作为主体的华语电影,是在互渗互补互促中不断拓展的.中华文化始终是贯穿华语电影的共同血脉,是其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之"根".而香港、台湾和大陆先后掀起的"新电影"创作浪潮,则给华语电影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从整体上显示了华语电影的艺术水平、美学风采和发展趋势.这种变化和成就与两岸三地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是分不开的.而应对WTO,华语电影则应不断提高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1.
将一个比较成熟的儿童电影置于广域的中国国情之下进行科学理性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儿童电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新时期儿童电影创作思路的更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台湾电影"新"《鲁冰花》的两层隐喻:古阿明成长的艰难与苦涩;天才背后绝非天才所决定。最后论述结果认为:第一,"新"《鲁冰花》视角虽小,却以小见大地向我们展现了一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乡土台湾,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第二,"新"《鲁冰花》是台湾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其中表达了隐晦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2.
琼瑶电影对台湾电影史的影响一直未被评论界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华语电影研究中,研究者对台湾电影史的关注点往往也是从早期的台语片、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直接跳到台湾新电影,忽略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创造票房奇迹的琼瑶文艺片。事实上,琼瑶电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有助于台湾电影开辟富有特色的文艺片类型,并继承了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不断发展的通俗文化色彩浓重的商业电影传统;同时,琼瑶电影还运用通俗情节剧的模式演绎了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并在社会中产生教化、抚慰的作用。追溯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将通俗剧模式与中国的道德伦理、政治问题、文化反思等联系在一起,一直是中国电影历来的传统。琼瑶电影对通俗情节剧模式的运用,不仅表明了它与中国电影传统的深厚渊源,也表明了它与中国文化传统血浓于水的关系。另外,琼瑶电影在表现爱情王国的浪漫时,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台湾图像。琼瑶电影在台湾影史上共掀起了两次为时较长的观影热潮,在这先后两个时期里,影片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设置等方面也相应地有着一定的变化,这也反映出了台湾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台湾民众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殖民地历史使得台湾处在一种文化挣扎中,台湾电影在展现现实时,不自觉地显露出"第三世界"焦虑。一些影片触及到归属感的问题,也都将代表家庭的"父亲"作为台湾文化认同和身份表述的象征。台湾电影以影像叙述了主体身份构建的努力,诠释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对"乡土"的想象和认同:家国乡愁、迷茫游移、"在地"情结。台湾电影中复杂多元的乡土意识和台湾自我身份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的文化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春的印记     
去年一整年,似乎都被两部电影营造出的氛围所笼罩,一部是《致青春》,另一部是《中国合伙人》。追忆青春、畅想未来,成为2013年的主题词。有人说这两部电影似乎表明了男生和女生的两种青春状态,男生的青春从跨出校门的那一刻开始,而女生的青春则在跨出校门的那一刻结束。而我想说,其实青春是一种心态。  相似文献   

15.
青春的印记     
正去年一整年,似乎都被两部电影营造出的氛围所笼罩,一部是《致青春》,另一部是《中国合伙人》。追忆青春、畅想未来,成为2013年的主题词。有人说这两部电影似乎表明了男生和女生的两种青春状态,男生的青春从跨出校门的那一刻开始,而女生的青春则在跨出校门的那一刻结束。而我想说,其实青春是一种心态。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的旅美作家,《孽子》是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一群同性恋者和从事男妓行业的"青春鸟"们的故事。对于这个生活在黑暗角落里的特殊人群,白先勇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和怜悯,他没有过分地渲染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而是以热忱的笔触刻画了"青春鸟"们及其身边人的诚挚情愫。  相似文献   

17.
“萌”元素在中国青春电影中的发展呈现出本土化的流变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萌”元素的硬植入“、萌”元素的内化和“萌”元素的本土化三个基本特征。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以“萌”元素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和青春电影的重要欣赏群体,二者的结合演绎既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美育价值,同时也存在负面的消极影响。应该辩证性地看待青春电影中“萌”元素对大学生美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严肃对待这一文化现象的美育影响的同时也无需过度焦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全方位多途径的美育教育下,“萌”文化难以撼动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18.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将,与杨德昌等年青一代导演的创作一起,以文化主体性的苏醒为主题,将电影提升为一种审度自我成长、反省历史经验的语言,关注台湾从纯朴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艰难转型,焕发出一种可贵的人文亲和力.侯孝贤的作品深深扎根于台湾“乡土文学”的肥沃土壤,具有厚重的文化品格.特别是《悲情城市》对历史的诗意钩沉,隐含着一种遒劲的历史笔调,重构了一段不可被遗忘的悲剧史实,将个人记忆转化为“人民记忆”,以介入式的历史意识描绘了一幅沉重而苍凉的史诗长卷,给我们带来有益的文化启迪.  相似文献   

19.
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典电影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这种新,不仅意味着新的执政党、新的国家政体,对于民众来说也意味着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新的理想。新中国电影与过去几十年不同,在体制上,从私营为主体转化成为了完全的国营;在性质上,从娱乐、教化、启蒙等多种功能的混合转向了以政治功能为主体;在传播上,从以城市市民为主要对象的流行文化转变为面向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政治文化。新中国电影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电影,它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电影承担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重新书写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阐释中国社会走向、完成中国大众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的使命。新中国电影在1959年和1962年前后创造了两个高潮,诞生了一批经典社会主义电影,形成了独特的电影意识形态和电影修辞系统。  相似文献   

20.
近些日子,各种青春题材的电影、书籍大热,掀起了一股怀旧风。从刚毕业的90后,到一帮中年大叔大婶都在讨论青春。 可什么是青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青春是无数个日日夜夜为了梦想发奋努力,有美好、有汗水、有心酸,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时光。但是也有一类人以青春做幌子,做着荒诞不经令人生厌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