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伦春族的骨卜和树枝卜鄂伦春族的占卜分为三类,即骨卜、树枝卜和枪卜,下面介绍前两种。骨卜是一边祈祷一边用火灼狍子的肩肝骨,依据裂纹预测凶吉。如家人外出长久未归,裂纹短说明快回来了;裂纹长说明近期回不来;长列纹中有横裂纹则预兆发生了事故。骨卜是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2.
恽寿平是清初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尤善作没骨花鸟画。没骨花鸟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徐崇嗣,历经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到了清初,恽寿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写意与写生结合起来,创造出淡雅妍丽、形态生动、画格高逸的没骨花鸟画风。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在题材、用笔、设色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尤其在设色上,境界高逸。笔者主要从撞水撞粉法、点写法、渲染法、勾勒法四个方面来分析其设色风格,文章通过解析作品中的设色技法来论述恽寿平"没骨花"的设色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恽寿平是清初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尤善作没骨花鸟画。没骨花鸟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徐崇嗣,历经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到了清初,恽寿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写意与写生结合起来,创造出淡雅妍丽、形态生动、画格高逸的没骨花鸟画风。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在题材、用笔、设色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尤其在设色上,境界高逸。笔者主要从撞水撞粉法、点写法、渲染法、勾勒法四个方面来分析其设色风格,文章通过解析作品中的设色技法来论述恽寿平"没骨花"的设色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在治疗急慢性颈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急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颈椎前路手术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症状体征及颈椎影象学;结果:颈椎前路手术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迭97.5%;结论:颈椎前路手术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颈椎外伤、颈间盘突出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颈椎外伤术后早期并发症较颈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5.
在甘南尕海草原上,到处传颂着一个李贡式医生的故事。事情发生在一九六○年四月。一天,碌曲医院来了个叫齐甲木措的藏民,他得了腰椎结核病,请求贾进禄大夫治疗。贾大夫经过详细的诊断,发现病情此较严重,要彻底治好,必须动手术进行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手术。要做这样大的手术,根据当时医院的设备条件和技  相似文献   

6.
捡骨葬——壮族主要的葬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共骨”。(《墨子》节葬下) 关于“炎人国”的情况,其他古籍没有什么记载,所以我们知之不多。但《墨子》一书治学态度严谨,绝非一般“志怪”之书可比,书中记述大都有较翔实的根据。“楚之南”按方位考之,当在今湖南南部和广东、广西、贵州一带,这正是古代壮族先民居住的地方。“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正是壮族捡骨葬的真实写照,故《墨子》这段记载,无疑是壮族的主要葬制——捡骨葬的最早记录。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中尼边境樟木镇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夏尔巴人的骨系观念、骨系认同下规定的婚姻与亲属关系,以及通过象征仪式形成的多层次亲属网络与社会组织。研究表明,骨系认同是夏尔巴社会人群结合的重要纽带,所建构的亲属网络与社会组织适应了中尼边境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同时在全球化趋势下这一社会结构更表现为族群认同与地域认同而得以延续。结论对进一步探讨跨国界生存的夏尔巴人亲属网络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边境社会等问题有着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8.
“骨系”等级婚制是卓仓藏人婚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婚姻形式而言,它是一种等级婚,它的产生,主要来自阶级制度.在卓仓藏人用以强化族群属性的各种手段中,“骨系”等级婚制的保留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卓仓藏人“骨系”等级内婚制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一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9.
阿里骨为董毡养子,系北宋时期河湟吐蕃政权第三任赞普。阿里骨作为非唃厮啰家族的人物,继承唃厮啰政权的"赞普"之位并长期执政,一方面证明阿里骨具有超常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这一致命缺陷让阿里骨统治的唃厮啰政权走向衰落,他的统治也成为青唐吐蕃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0.
一、“嘎拉哈”释名 东北的满族人,在春节期间有玩“嘎拉哈”的风俗。“嘎拉哈”又称“噶什哈”、“喀赤哈”,源于满语“嘎出哈”。《五体清文鉴》将“嘎拉哈”称作“背式骨”,列入“戏具类”中,《清文汇》书则称“嘎拉哈”是小孩子的一种玩具。 “嘎拉哈”的学名称作“距骨”(Astragalus),是连接胫骨与蹠骨、即踝关节上的一块骨骼。“嘎拉哈”略呈长方形,有六个面,其中上下左右四个面可以站立,都有特定的名  相似文献   

11.
捡骨重葬俗盛行于广东省连山壮族和清新汉族地区。据笔者调查发现 ,捡骨重葬俗的传统理念可以从民间道公的斋醮中找到。因此 ,本文拟以宜 /忌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为线索 ,从壮汉两族的民间道公所收藏的经文和调查的结果相结合来探索有关捡骨重葬的投资功利理念 ,再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死的传统理念”和壮汉地区流行的捡骨重葬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对4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所有病例均通过CT扫描证实颅内损伤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恢复良好13例(27.6%),中残18例(38.3%),重残11例(23.4%),植物生存1例(2.1%),死亡4例(8.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辩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提起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的农业不能不联想到他们在西北时农业发展的状况,因为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是18世纪从西北迁移过来的。柯尔克孜族起源于叶尼赛河上游,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史籍中有着不同的民族名称,先后有“鬲昆”、“坚昆”、“隔昆”,“纥骨氏”、“契骨”;“黠戛斯”;“吉利吉斯”。唐朝以后,在中外史籍中才有较为详尽的史料记载,这可能与唐朝的强盛、中西联系的加强有关。尽管如此,诸多史籍对柯尔克孜族农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业是人类社会伴随农业发展的传统经济形式。西藏畜牧业的发展大约有数千年的历史。西藏早期畜牧业的发展,是从狩猎业发展起来的。这一点可从一九七八年发掘出的卡若村遗址大量的骨制工具如锥、针、斧和牛、羊、马鹿、獐、狍骨、犬齿等器物中得  相似文献   

15.
南朝任昉《述异记》中记述的"盘古国",应是岭南历史上越人建立的古国之一.往昔学者对任昉《述异记》中说的"盘古国",多是从"神话盘古国"的角度来研究,未有人从"历史盘古国"的角度来探讨.笔者经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以为,盘古国与苍梧国一样,是岭南越人建立的众多古国之一,是盘古国民众最早创造了盘古神话,其神话来源于他们生活经历的回忆."洪水遗民"是盘古神话的核心内容,是发生在最后冰川期洪水泛滥成灾的历史回放;神话中的"垂死化生"应是岭南越人"碎胎化生"、"吃人葬骨,灵魂再生"观念的反映.考古发现的"肢解葬",应是"吃人葬骨"之俗的具体表现.《述异记》中所指的盘古国不是苗瑶族所建,而是岭南的原住民族越人及其先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16.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 《民族研究》2006,(2):87-96
靺鞨七部的名称始见于隋代。唐人对靺鞨七部的区别已不甚清楚,对伯咄、安车骨皆统称为靺鞨,乞四比羽出自这部分靺鞨。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未参与渤海建国,余部依附高句丽,即“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大祚荣出自这部分粟末靺鞨。渤海建国集团主要由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构成,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  相似文献   

17.
西藏古代科学技术大事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卡若村发掘一遗址。屋基9座,出土石、骨、陶瓷3200余件,以及鸟兽骨骼等,为研究西藏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和藏汉间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壮族拾骨葬,从一个侧面映现了壮族的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等文化面貌。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变化而变化,但在它形成之后,又有相对的稳定性,独立性的特点,往往落后于社会生活变化而显得原始古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局限性,消极性和落后性更加显著,成为深化改革的不利因素。在现代建设中,移旧风旧俗势在必然。而要移风易俗,彻底改革拾骨葬,必须对它进行科学客观的探讨研究,弄清其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长期存在的原因,方能一举中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拟通过对拾骨葬的  相似文献   

19.
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作为西州地区的官方文件 ,颁发于唐贞元七年 (791年 )二月初三之前 ,亦即颉迦斯·骨咄禄改尊佛教之前。文书中印章的主人是颉于迦斯·骨咄禄 ,亦即后来继承汗位的跌氏的第一任可汗———怀信可汗。如若再考虑到颉于迦斯·骨咄禄此前信仰摩尼教 ,对该教有一定的感情 ,且需要摩尼信徒的支持 ,则可将颁发时间推定在其据有西州后不久 ,即贞元七年(791年 )秋至贞元八年 (792年 )之间。  相似文献   

20.
柯尔克孜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聚居在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其余则散居在拜城、乌什、和田和特克斯、额敏、伊宁、乌鲁木齐以及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等地。 柯尔克孜族最早始见于《史记》,这里被称为“鬲昆”,《汉书》、《魏书》、《北周书》、《隋书》依次被称为“坚昆”、“纥骨”、“契骨”,唐代称为“黠戛斯”,宋代称“黠戛司”,辽时称为“辖戛斯”,元代称为“乞尔吉斯”,明代称为“吉里吉斯”,清代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现根据柯族自称的语音译为“柯尔克孜”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