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1990年第7期《国外社会科学情况》中,我们介绍了日本学者横山宁夫对“舒茨现象学社会学与韦伯理解社会学”关系的研究。横山宁夫认为,这其实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产生,不仅受韦伯理解社会学的影响,而且还受胡塞尔后期  相似文献   

2.
罗朝明 《社会》2019,39(4):153-185
面对韦伯所谓“现世的祛魅”所引发的共同时代问题,使此前由胡塞尔创建的现象学对欧洲诸经验科学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现象学社会学虽然蕴含着多种可能进路,但长期以来只被当成舒茨作品的“代名词”。这种误识不仅遮蔽了现象学社会学的实情,而且阻滞了对其他现象学社会学进路的探索。本文将现象学社会学置于现象学运动的情境之中,试图阐明其发生之初蕴含的多种可能之样式,重点考察作为现象学社会学“正统”范例的胡塞尔-舒茨式进路由欧洲发生到北美发展乃至式微的生命历程。本文虽然偏重对胡塞尔-舒茨式进路的梳理,但也试图揭示拓展现象学社会学之可能,希望这种奠基性工作能激发对其他现象学社会学进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在新自由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批判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的影响下,国际安全研究逐渐改变原来单一的政治学和客观主义方法,向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转变。这股新安全研究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安全理论的社会学回归。本文以"社会世界"本体论假设为基础,对安全的社会学本质进行解读。从社会本体性生存出发,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个体或社会群体对他者行为可预期性程序的社会信任,体现了社会互动基础上的一种主体间认知;安全的主体与指涉对象最初是以个人为参照的,尔后推及到由个人组成的各层次政治、社会群体。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安全本质有利于促使对国家安全的研究走向多层次、多议题与机制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4.
许茨的主体间性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林 《求是学刊》2005,32(3):26-32
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他在批判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对世俗主体间性、特别是主体间的理解进行了独特的系统探讨。许茨的研究虽然有诸多局限,但他在主体间性问题上试图超越意识哲学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研究的结论对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田毅鹏  刘拥华 《社会》2006,26(2):102-114
自社会学学科创建以来,社会学的“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从对费孝通晚年一文的解读出发,试图在解读的基础上对此问题展开进一步阐述。文章认为,基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学科的人文属性是社会学题中应有之义;从社会学的“学科意识”这一维度出发,阐述在社会学本土化趋势下,社会学如何与人文科学进行有意义的勾联,是社会学扩展自身传统界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清楚地看到,从主体中心化的理性出发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中心化主体的突破和超越,也就无法使自我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及对群体的认同。为了克服主体性哲学的负面影响,他从生活世界出发,构建了蕴涵着主体间平等、真诚、正当交往的交往理性,以此摆脱当今西方社会人与人交往困境。汲取这一理论成果,对于解决中国当今社会在多元分化态势中人与人交往的扭曲及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等方面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1):1-4
对国家而言,世界是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共同分有的世界。无论国家或者具身的人如何意识,世界不以文化环境、国家空间、信仰类型、主观愿意为转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不是形成这样的、就是那样的命运共同体。存在是主体间的共在,共生性是主体间的客观事实。觉解何以走出当代裂解式发展的人类困境、觉知何以建构基于组织形态的主体间性、开示何以通达文明间发展对话的整体人类观,共同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音乐内的社会关系研究属于音乐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本文利用第一手英文资料探讨了舒茨的音乐社会学思想。在舒茨看来,音乐内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三种,而每一种社会关系都具有"相互取向"的性质。在"共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演奏者充当了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中介。在音乐持续的流淌中,参与者得以在内在时间中共享"一段生动的现在"。舒茨对于音乐内社会关系的深刻分析不仅成为音乐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的现象学方法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参照行动的文化结构化理论来解释北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猎巫事件--萨勒姆审巫案。对该案如何以及何以发生的理解与解释,需要考虑当时活跃在清教徒生活中复杂且被深刻感知的意义。本文揭示了清教文化中的危机。这场造成19个英国男女被绞死的审巫案是在原告、牧师及法官的主导下进行的,他们深植于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观中,操纵这一世界观,并最终借助合法暴力捍卫这一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根据如下的紧张与矛盾节点而得以重建的: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殖民地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世界如何运转的形而上信仰(如巫术与驱魂)。研究萨勒姆审巫案牵涉文化、诠释以及社会学解释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指出:(1)文化社会学的解释包含且不限于叙事性意向、意识、言说的意义及行动者的策略;(2)文化社会学的解释应把符号结构与政治经济学的互相嵌入纳入考虑范畴,但又注意不将前者化约为后者;(3)一个危机或事件的走势与参与其中的人们对危机的诠释之间相互纠缠。这意味着,文化社会学能够给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因果性诠释,从而超越在理解与解释之间长久存在的区分。  相似文献   

10.
李国武 《社会》2002,(3):25-28
社会学向来有关注知识的传统 ,这一点可以从社会学古典理论家(如孔德、迪尔凯姆、韦伯、马克思等 )的论著中可以看出。到后来在舍勒和曼海姆的努力下 ,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建立。从对知识研究的角度出发梳理西方理论社会学史是一条很有价值的路径 ,国内有较少学者作了尝试 (参见崔绪治、浦根祥 ,1997;郭强 ,1997、2000) ,但对当代西方理论社会学的知识研究却基本付诸厥如。由于篇幅所限 ,这篇短文只打算对“后帕森斯时代”的几位欧陆(德、法国 )社会理论大师 (他们是舒茨、哈贝马斯、布迪厄、埃利亚斯、福柯)的知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杨敏 《创新》2009,3(11):5-1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问题现象有着根源性含义,故亦称之为"社会学的元问题"。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催生了"社会互构论",这一理论又促发了更多切近经验层面的社会现象研究,如社会行动的现代性变迁研究、中国扶贫研究、社区建设研究、城市发展与社会建设研究、农村民俗制度变迁研究等等。其中,"个体安全"研究既是理论扩展也是实际应用。也许,上述研究更重要的启示在于:社会学是一门不断生长的学科,正是对于现代社会世界之问题性的关切使这一学科获得了新的生长点。"个体安全"研究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社会学持续生长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2.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的世界.并且不是从人的物质性着眼,而是从人的主观性、意识和文化着眼进行研究.这里是主体认识主体.必须同主体对话,才能认识其主观世界、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价值范畴和意义范畴是认识人的存在的内在属性的必要前提.人不可能在不理解存在的意义的情况下去生活和创造,因此,人文科学不仅是对存在的经验表现所作的说明,而是要揭示和论证存在的意义.然而,任何意识活动和文化现象如果离开价值,都是不可理解的.所以由事实过渡到意义,由事物过渡到价值,由反映过渡到理解,便是人文科学形成的前提.事实上任何一项人文科学研究都与价值意义结构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阿多诺的"批判的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证主义社会学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对此,阿多诺持质疑态度: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使社会学成为"没有社会的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导致了总体性的社会的丧失与社会现象意义的丧失;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仅仅看作是客体,忽视了社会还是主体的存在;实证主义社会学使社会学变成"价值中立"的学科;实证主义社会学推崇主观任意性.阿多诺在批判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同时,构建了自己的宏观社会学理论--批判的社会学.阿多诺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实证主义的弊病,但有些批评内容建立在歪曲理解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吉砚茹 《社会》2018,38(5):41-69
齐美尔在与康德的对话中提出“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将社会学确立为对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探究现代个体如何与周遭世界产生联系并由此构建自我。齐美尔通过对比古今社会化形式,进而得出对现代生命内在困境的基本洞察。面对现代世界的外在化和碎片化的生活感受,他并未完全采取康德的思路--用认知的方式构建统一的世界来解决主客体冲突,而是参照歌德的生命观,提出一种介于康德与歌德之间的生命学说,使个体能从自身生命的根基生长出与世界的深刻关联,在生命直观之中达成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和解。  相似文献   

15.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仅诉诸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社会正义的单极思维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话语霸权:这一倾向,人为割裂了制度安排与人的道德意识觉悟的内在密切关联,从根本上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下的现实和学理的应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要求人们更应重视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意义,从而确保制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与道德意识的理性自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善华 《社会》2009,29(1):162-172
本文认为,现象学社会学对定性研究实践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由现象学的内涵所规定而强调的一种积极的认知态度。而这种积极的认知态度一旦被贯彻,就会给我们的研究乃至学生培养和训练带来一种革命性的改变。这样一种认知在研究实践中经由感知与洞察得以完成,从而获得对现象的意义的相对深刻与准确的理解和解释,由此也给出了现象学社会学将“日常生活”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的原因:日常生活即是“生活世界”的中心,而由社会行动者(包括他们形成的主体间际)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组成的生活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个意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由笛  姜阿平 《学术交流》2007,(9):125-128
马克.格兰诺维特的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宿怨与隔膜的一种回应,更是对经济社会学这一领域的新拓展。他不但从理论上建构起网络结构分析框架,而且论述了网络结构实证的研究方法;他对嵌入性理论的进一步阐述与发展是其思想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为后来学者所重点关注与援引;他强调,所有制度都是社会地建构的,而并不是环境的外在的、客观存在的方面,这不同于经济学的观点。关于新经济社会学的中国化问题,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学界面临着双重任务——寻找中国社会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提升。  相似文献   

18.
超越嵌入性范式:金融社会学的起源、发展和新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氚 《社会》2011,31(5):207-225
金融处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核心,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自M.韦伯开始,古典社会学已论证了社会学研究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正当性。随着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社会学学者在新经济社会学框架下,以“嵌入性”为理论起点,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建构两个理论维度研究了金融现象。欧洲学者则挑战了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范式,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金融现象的新视角。在新技术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学能从更多角度对金融领域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的理论和思想,过去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工作中一直未被充分运用.近年来美国有不少社会学家在探讨如何将社会学的思想、分析和数据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他们从对这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中提出了发展临床社会学(Clinical Sociology)的主张,目的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观点来解决人们遇到的实际问题.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哈利·寇恩所著《联系——了解社会关系》一书,是对某些特定的社会学理论同人们的社会生活的直接联系加以阐述和论证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90年代起至20世纪90年代末这100多年间,西方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研究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主题、保守性、连续性和方法论上.涂尔干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研究经历了起步--中断--复苏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关于涂尔干思想研究可分为两大层面:一是对涂尔干思想本身的研究,二是从涂尔干理论对分析现代社会的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启发意义出发进行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涂尔干思想的研究在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局部性研究较多而整体性研究较少、对西方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不够、专业术语翻译不统一、误读原著等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