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从金 《社会》2007,27(1):180-180
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米尔斯对美国传统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抽象和僵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新的理论取向和方法论取向。在对人类历史和当代的看法上,在对宏大理论的批判上,在对实证主义的态度上,在对学科分化的理解上,以及对价值倾向的偏好上,米尔斯都表现出很强的后现代转向。然而他对现代社会学的批判是立足于古典社会学传统之上的,并没有完全放弃现代性,这使他的思想有别于纯粹的后现代主义,处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之间。这样,通过对《社会学的想像力》进行再解读,似乎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理论和现代社会学在逻辑上连接起来,表明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迈新 《探求》2008,(5):23-28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公共行政领域提出的一种具有批判和建构意义的先锋派理论,它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尤其是理性官僚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质疑和批判。文章首先介绍了西方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概况及两大流派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联系中国公共行政面临的环境与现实,指出中国公共行政正处在传统、现代、后现代因素混杂的阶段,距离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主张和思路,尚存着相当的差距。对中国公共行政而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兼具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既是一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战的背景下,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应运而生.他认为,现代社会是由时间体验主导的,后现代社会是由空间范畴主导的,特定的空间转换可以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进而言之,现代主义是时间性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空间性的.由此,在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詹姆逊对空间尤为关注,形成了其后现代空间理论.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强调空间优位,有其自身的形态和特征,能够以"认知图绘"加以把握,为我们研究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凭借其"无畏扩张怀疑批判对象"、"大胆革新怀疑批判方法"、"多元分散怀疑批判立场"的独特手法,在人类既往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制造出一场效应强劲的颠覆狂潮.在与后现代主义交锋对话的过程中,女性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极力倡导的反本质主义、反二元对立与权力话语理论进行了积极援引与有效契合,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后现代转向.而在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下,一种建立在女性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动性长足提升基础之上,鼓励"叛逆"和"另类",推崇多元和差异,带有抵制、抗争哲学思想与自我、不羁浪漫情怀的后现代女性生存方式越来越成为"真实的现实",并为女性在实践上合法终结现代父权社会的旧传统创造出一片新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5.
陆俊 《浙江学刊》2004,(6):27-31
新批判理论致力于超越当代批判理论的两种主流思想: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在批判现代社会、分析社会病症以及探索解放潜力等方面都给新批判理论家的超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灵感.在社会批判理论的重建中,马尔库塞思想在当代依然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反思与批判科学理性,是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夹缝中的当代俄罗斯哲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哲学"批判"所取的价值理念是人本主义,它揭示了科学理性对人的负面影响,质疑科学理性的认识与世界观功能;"批判"所用的理论工具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它揭示了以科学理性为根基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强调以具有传统性、浪漫性、人文性、宗教性的俄罗斯传统文化,重建后现代社会人类文化;"批判"所指的未来社会是后现代化,它强调以自主、个性、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超越现代化社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当代俄罗斯哲学的科学理性批判,既有合理性又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因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扬名学术界.詹姆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进行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寻找一种支撑,保持一种张力,形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路向.兼容并蓄中体现总体性与统一性、批判继承中彰显独创性与坚定性的理论风格与特征,使得他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辩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坚定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地位.但他虽然在努力调和着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有些后现代立场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彼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和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德里达、阿多尔诺和富科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理性的批判突出了哲学探求的新的和交叉领域的论题,如现代性的合理性,启蒙思潮、界限,意义和西方理性的价值;理性和批判间的联系,现代社会的病状,以及后现代替代现代的可能性等等。然而后现代理性批判中蕴含着自我参照性的悖论。这里所提的问题是,能否给出批判的理由而又不陷入行为和旨义,操作和陈述之间的操作矛盾。就是说,能够不用理性方法而进行理性批判吗?这种理性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包括、蕴含或使用证明、论据、概念以及概念间  相似文献   

9.
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共同诞生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之中,"思想性"的社会理论和"科学性"的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张力,在后现代社会理论登场之后达到了新的临界点.后现代社会理论总体上对现代西方理性思维方式的质疑、反本质主义与整体主义、知识论上对"普遍真理"的消解以及对边缘话题的关注,全方位解构了以科学性为核心的社会学,预示了后现代社会学的基本趋向:在反思社会学"科学性"、客观性和把握社会规律可能性的前提下,坚持对社会学常识的反思;倡导多元主义警惕话语霸权;关注偶然性和边缘性话题.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还是尼采?--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 ,麦金太尔揭示出启蒙的失败 ,并进而在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中提供了第三种选择。他的选择既不是现代 ,也不是后现代 ,而是前现代。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界 ,在后现代问题清理中有了新的话语转型 :以共同对话取代话语对抗 ,以多元阐释取代话语霸权 ,用兼容并包取代话语独断 ,用承认差异的新思维代替强求统一的旧思路。社会科学在有效厘清后现代理论的负面效应的同时 ,正在不断摆脱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之间话语沟通的理论困境 .当代中国学术界在获得对历史和现实的新的观照中 ,接受新的文化理论变革理念 ,有了真正意义上文化社会的反思。这体现在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研究、后现代问题与神学思想的厘定、后现代社会科学问题的剖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华丽 《学习与探索》2008,1(1):70-72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的思想语境中,一切源于西方的文化思潮都必然和马克思主义相遇,后现代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后现代思想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言说,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形成过程中"不可超越的视界".同时,马克思主义准确地预见到了"后现代"的某些特征,具有了某种后现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遇,源于二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弊病的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知识观其非确定性的理论来源,在古代、近代、现代等传统知识观中都有迹可循,特别是继承和张扬了现代知识观中一些主观性和相对主义等非确定性的思想.它并非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知识观,对近代知识观有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不仅在发展中出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较多的吸收了现代主义中的因素,在早期以否定性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也有继承性一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的共同倾向是对力图构建一种有着确定性和统一性的理论和知识大厦的基础主义进行批判.后现代知识观和传统知识观之问是一种否定性的继承关系,在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某些继承,继承的结果是远离了现代性,表现为一种断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政治就是城市政治,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都从批判和辩证的角度对发生在城市这一现代特定场域下的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论反思。在这一意义上,新马克思主义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关系分析方法,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定矛盾以及后现代特定时空下城市的政治状况,以城市空间的权力关系和城市正义为分析进路,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和批判城市政治。新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全新视角,赋予了城市政治研究持久的动力,对于认识和反思当代城市社会政治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工作不应该沦为一种“治理术”,而应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回应社区需求的社会保护机制,这促使我们从长期以来对社会工作的技术型塑转向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关注.通过反思性地批判了现有关于上述议题的理论范式及其限度,笔者借助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和社会保护理论,尝试从社会公正、社会理性、社会保护和社会团结等维度构建社会工作“社会性”的理论内核,以作为思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可能框架.同时,要实现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重塑,应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将“社区”视为社会工作与社区大众互动的实践场域,重构“社区”作为人们生活、情感、精神共同体的社会属性,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探寻社会工作的“社会”真意.这是社会工作之于中国语境所需具有的“社会想象力”品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性人物,阿格妮丝·赫勒及其丈夫费伦茨·费赫尔的现代性思想具有深刻的学理意义和人文价值.《后现代政治状况》一书是赫勒和费赫尔所撰写的系统研究现代性理论的著作.在书中,作者透过对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关系、现代性的道德状况及政治原则、“社会问题”的解决路径及欧洲文化的现状等问题的探讨,研究了现代社会的格局、现代性的逻辑机制以及现代性的时空观等问题,对现代社会的整体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述介张志斌《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一书(Post-modernTheory:Criticalinterogation)的作者是美国左派思想家斯蒂文·贝斯特(StevenBest)和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Kelne...  相似文献   

18.
人对社会和世界的反思与批判,实际上是对人自身的反思和批判.批判理论作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以其人本主义的传统,所关注的正是现代人与社会中深刻的矛质性.历史的步及变得疲乏之时,却是世界进入沉思之际,世界的沉思是人的醒悟.人经启蒙而觉醒,到如今又因启蒙后的蒙昧而醒悟.智慧的醒悟通向和谐的本真世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讨论了表演与后现代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后现代艺术中迥然异趣于传统戏剧概念的表演兴起以及相关理论论争的分析,揭示了表演如何呈现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景观。他强调在后现代条件下,表演并没有演变成为一种纯粹的躯体运动的游戏,它在超越现代主义的纯粹性之后,仍保持着自身的社会批判性和反权威特征。本文作者马文·卡尔森系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现为纽约市立大学戏剧和比较文学专业“西尼·科恩知名教授”,著有《戏剧理论:从古希腊到现在的批判概观》、《意大利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的位置》、《戏剧符号学》等。本文译自他的新著《表演:批判导论》(1996)。该书一出版,在英美学术界就引起了不小反响,也招至不少商榷和质疑,因为这本书是西方学术界第一部以多元视野来讨论表演问题的专著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的建构与反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学是关于现代性的科学,“现代社会向何处去”是社会学始终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社会学自创立之日起便以重建社会为己任,以社会秩序达成为根本追求,因此,社会学理论实质是社会建设理论。如果把因现代性的发端与扩展而兴起的社会建设理论称为现代性社会建设理论,那么就可以把关于现代性的反思性或后现代性的社会建设理论称为后现代性社会建设理论。建设性与反思性是社会建设理论的双重品格,一直贯穿在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