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西交通史,研究的是中华民族同西方各民族物质、文化交流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中西交通史”一辞,最早出现于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前此,关于中西关系方面的研究,命名是相当混乱的。直到三十年代初,张星烺、向达正式提出“中西交通史”的概念,作为一种专门史,研究上自秦汉,下迄明清的中西关系,包括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先后传入中国及对中国社会生活的作用、中国边疆地区同西方联系的孔道的地理形势、交通路线、民族及其文化与历史、中西间的使者往来和文化商业关系,等等,中西交通史遂逐渐为学术界承认。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国多是由不同文化的群体组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向人类呈现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背景。本文试图对跨文化适应及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找出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思考针对高校留学生这一群体因留学时间、留学动机、留学生个体等因素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留学生面对跨文化适应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如何调适。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交流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 所谓民族文化,其实就是区域文化。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基本上是按地域生息与繁衍的。不同地域背景之下的特定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熔炼陶冶了世界上的各个民族,由此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种种民族文化。 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由于征服自然的能力低  相似文献   

4.
同样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不同比较者对比较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和选择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如有人是为了论证“中不如西”,鼓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推行全盘西化;有人是为了阐明“西不如中”,力行民族文化本位主义,拒绝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有人是为了说明中西哲学是绝然对立的两种类型,“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彼此各走自己的路,互不相涉;有人是为了“建立一个整体定位的世界哲学体系”,如此等等。中西哲学比较作为哲学认识活动,认识主体有此多极取向之目的应属正常。问题在于,不同的目的祈求和价值理解会将中国哲学引至判然不同的归向,直接关涉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  相似文献   

5.
中西交通史是现代史学分科趋势下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汉学的影响,禀承晚清域外史地和西北史地研究的学术余流,中西交通史启其端绪.20年代,中西交通史的基本学科框架初步构建.30年代以后,随着史料建设与学科体系的初步确立,中西交通史进入了逐步完善的阶段.80年代以后,在继承与发展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中西交通史学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文化形成中的文化认同与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趋势日益增强,以至全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全球文化是以各民族、各国家都认同的人类优秀的文化因素为骨干而构建起来的,既含有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共性,又含有不同文化的价值特性,是一种具有“和而不同”精神的崭新的先进文化。只有建构多元一体的全球文化体系,才能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是经外交部批准、被世界知识出版社列为“九五”重点的图书 ,2 0 0 2年元月出版。该书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喜所任主编 ,陈尚胜、林延清、李梦芝、元青、张静、刘景泉为分主编 ,经过 6年的艰苦努力 ,反复修改而完成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书出版后 ,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是从 2 0世纪 2 0年代开始的 ,当时称为中西交通史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国别、地区、事件、人物或文学、史学等专题来进行的。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世界流行的各式各样的文化理论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当今,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日渐扩大,世界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广泛,人类文明由此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在历史上,文明和文化的交流并非都如田园牧歌般祥和与美好.由于存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关系,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常发生剧烈冲突和碰撞,甚至表现为大大小小的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充满不平等和暴力冲突的野蛮文化交流方式,虽然不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历史的主流,但也深刻影响和制约了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进程.即使到今天,在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的时代背景下,这种陈旧、落后的文化世界观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突出表现就是以"西方中心论"为实质的形形色色的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9.
《重庆社会科学》2010,(12):45-45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动力。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梳理关于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最新研究文献,供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碍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而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差异是由各自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的。由于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因此,从语言学的视角以饮食文化为基点对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不同的语言系统所隐藏的不同观念系统,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而且通过英汉语言特点与各自思维特点的对比研究,还能够更好地理解造成英汉民族文化差异的本质原因,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交流和贸易越来越频繁,文化生产和流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跨地区、跨民族和跨国界的文化交流已成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民族文化类型,必须准确地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积极推动草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加入到国际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去,通过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互动,向世界展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当前草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2):189-192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期民族生存发展史在文化音乐形态上的结晶凝聚,传承好、保护好,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自信,以个性鲜明的"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超越意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民族,在其各自的审美文化衍进中,都在不同的层次上追求着这种审美超越的价值.然而,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哲学意识上的差异,使得各自在审美超越意识的把握上呈出了迥异的风格.探究这种审美超越意识的差异性,无疑是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中西审美意识的差异性,有着深层的文化哲学背景.—般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切文化肇端的逻辑起点,对于自然,中国和西方先民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其客观原因在于,历史上,古希腊民族是直接从野蛮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文明的;在地理上,远古时代的地中海沿岸气候十分恶劣,希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环流频繁出现,其结果必然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和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显然是不对等的,东方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以东方文化为主;反之亦然。由于时空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多种文化的共存已能持包容的态度。本文拟就当今中西文化多元化的持久、共存、文化相对主义的极限和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环流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交流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化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研究文化交流与翻译的关系,就能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既促进各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也能丰富世界文化,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只有深入地了解文化交流和翻译的关系,才能精通所要交流的语言与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际间人文交流遭受阻隔的时代境遇下,习近平提出构建人文共同体,其相关重要论述具有多重逻辑意蕴。人文共同体是以马克思文化交往理论、"真正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础,遵循世界人文交流融汇、中华文化包容式发展和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逻辑,立足于回答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之问、破除中外文化交流壁障和推进上海合作组织人文交流的实践逻辑,为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全球文化治理和国际文化秩序构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习语既是语言与文化的精华,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西习语多姿多彩,形象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同少而异多。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以相关的文化语言学、词汇学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分析中西习语中相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语义和不同的习语形式表达相同的内涵,揭示习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质,以及在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之间建立起对立性的关联,使人们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中西习语的文化涵义,促进跨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人类的文化传播再没有空间的间隔 ,人类必将出现一个超越于各种文化的世界性文化浪潮。由于欧美民族在世界上的优势 ,这一世界性文化浪潮很可能会推出以英语为主的人类主流文化 ,它将对世界已有的各种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人类文明发展的潜质在于它的多样性 ,倘若在这一文化浪潮中失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人类将进入一个停滞时代。东方必须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奋斗 ,这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身体生活在客观世界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然而,我们的心灵却是生活在文化世界中,人类的整个历程,是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历程。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就称为文化世界。文化世界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映。人们在社会中生活,通过各种联系手段沟通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成员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构成了某一民族、某一社区的文化世界,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传留给后代。因此,文化世界不是指某个人的对于客  相似文献   

20.
季羡林的多元文化观和文化交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德贵 《齐鲁学刊》2003,6(1):109-114
季羡林先生的义理之学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文化多元观 ,其二是文化交流论。文化的产生是多元的 ,不能说是一个地方产生文化 ,或者一个民族产生文化。民族不管大小 ,都对世界文化做出过贡献。文化一旦产生 ,就必然要发生交流。交流是双向的 ,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双方都获益 ,并由此推动整个人类文化不断前进。鲁迅提倡的拿来主义已经证明不是全面的 ,应该既拿来 ,又送去。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相结合 ,就会使我们的文化政策比较全面 ,也会使中国了解世界 ,世界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