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不仅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而且也以农民大国著称于世,农民数量大、素质低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制约因素,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它们不仅构成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实现三个转变,即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法创生现代法治,其惰性因素严重阻滞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实践。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必须着眼中国社会现实,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及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模式构建:从中国经济政治变革中寻找根本动力,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不断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正确处理继承淘汰与移植创新关系;构建理性法律文化及先进的法治理念;培育现代法律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3.
国家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学习与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构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吸纳现代法治观念和先进的法律文化,同时也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以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新的中国现代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民能力发挥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的各种能力建立在个体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农民能力的强弱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行动力的强弱。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自身能力的充分发挥受到精英人物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制约;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降低了农民能力的发挥;农村的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抑制农民自身能力的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缺位,导致农民缺少提出诉求的机制,从而削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关系网络、信任结构、制度规范为内容的社会资本,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来源和理论支撑,同时现代法治又为社会资本的积累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阶段,其社会资本也因此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共存的现实形态。农村传统社会资本中诸多不良因素的延续,无疑会给农村社会法治秩序的构建带来诸多障碍。因此,当下农村社会法治建设的关键,乃是要创建有助于法治秩序实现的现代性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6.
农村行政法治建设是中国行政法治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分离并且必须同步进行的重要方面 ,是建设法治中国 ,实现农村经济全面转型的内在要求 ,是农村政治民主化的客观需要 ,也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由于受传统观念特别是计划体制下“管理论”、农村居民素质、舆论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行政法治建设受到极大限制。为了真正实现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精神 ,推动农村行政法治建设的进程 ,实践中必须消除其推进过程中的城乡差别格局 ,克服“管理论”的片面性 ,转变“行政即命令”、“法即义务”的观念 ,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特别是法律素质 ,同时加强执法检查 ,强化监督行政机制。  相似文献   

7.
农村行政法治建设是中国行政法治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分离并且必须同步进行的重要方面,是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农村经济全面转型的内在要求,是农村政治民主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由于受传统观念特别是计划体制下"管理论"、农村居民素质、舆论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行政法治建设受到极大限制。为了真正实现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精神,推动农村行政法治建设的进程,实践中必须消除其推进过程中的城乡差序格局,克服"管理论"的片面性,转变"行政即命令"、"法即义务"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同时加强执法检查,强化监督行政机制。  相似文献   

8.
[提要]法治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与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乡村,在其实现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势必受到作为新兴思潮的法治文化的冲击。对于这种思潮冲击,如何既能保持乡村基本秩序与精神价值稳定,又能真正落实法治乡村建设,进而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探求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的进路。传统文化“开新”是新儒家希望搭建传统与现代沟通和对话平台的尝试,近代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过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文化领域,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的变迁中,找到其合适的定位,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出新的枝丫,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化中国基础、方向和发展路径的现实需要。因此,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空间,实际要提供解决乡村权力格局的现实与法治秩序的冲突、法治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话语体系的冲突、法治运行成本与乡村治理资源匮乏的冲突的空间;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路径,应坚持国家在传统文化遴选和开新方向上发挥作用;以山东曲阜的“三治结合”为例,探求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竞合,即文化子系统的竞合问题。法治建设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传统文化的开新不仅包含了儒家,也包含了法家、道家等思想,在传统文化开新遇到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艰难一跃的同时,还面临着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法治 ,源于人的感性生命的需要。传统中国儒家否定了人的感性生命的合理性 ,因此法治无由产生。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 ,传统中国的人治社会逐渐转变到了现代法治社会。由于法治在现代社会己受到相当重视和强调 ,本文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强调法治何以在西方能够落实而在传统中国却不能的原因。本文认为 :法治的落实 ,必须以人的智性心的开发为前提和基础 ,这是传统西方的经验。传统中国 ,以道德涵摄一切 ,因此智性心开发不出 ,法治无由产生。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中国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亲密的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家族社会、专制王权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这四个方面从总体上制约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及其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体上呈现出极端国家主义的公法文化和私法规范极端落后的特征,本土资源中反法治的成分是主要的.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实质是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互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已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同时,旧式农民的文化传统,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也逐渐随之消解,开始向现代转型。与此相应,农民的文化诉求,如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科技文化、与当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文化、贴近农民生活需求的大众休闲文化、保障农民权益与农村稳定的制度文化等也出现了多方面、多格局和高层次等趋势。有鉴于此,正确引导农民文化选择的自觉性,以先进的主旋律文化引导农民文化诉求的方向,以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增强农民文化诉求的底蕴,以最新的科技文化提升农民文化诉求的层次,不仅是农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农村“文化小康”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以农村“文化小康”体现的农民主体性、农村进步性、国家发展性三重价值维度为基础,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乏、政府主导性缺失、社会关怀度不够的突出问题。提出以切实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激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来加强农民的主体性与本位性;以保护与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优势文化,努力推动农村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复兴;以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来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农民,是农村“文化小康”视域下打破农村发展困境、助力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径依据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社会控制模式以及价值系统,不仅强调国家通过法律来控制社会,而且也强调国家本身受法律的支配。但作为西方文明产物的法治有着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体现出人权、民主、平等的文化精神;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文化精神。因此,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讨了我国法治进程中应正视和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的制度、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这就必须弄清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关系 ,在初期的现代化理论的框架之下 ,人们产生了对农村文化传统、农民群体的偏见和误解 ,认为农民文化传统是落后的 ,是导致农村落后的根源 ,必须被取代。对此本文提出了质疑 ,历史实践表明 ,完全取代农村文化传统是不可能的 ,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绝不仅是农村传统和农民的保守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思想和行为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要 ,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农民精神生活的港湾,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团结互助的精神动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中国农民共有精神家园逐渐荒芜。构建当代中国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借鉴吸收其他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发展具有乡村特色、乡村风格、乡村气派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先进文化,使乡村传统文化生命力更强、魅力更大,进而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6.
集体行动的难以达成,以及缺乏足够权威的领导,是当今许多农村陷入贫困的重要动因.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以信任、互惠为基础的嵌入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道德资源,可以有效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提升成员合作水平,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制度得以有效运转的关键.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原有的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资本被打破,但以契约、法治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资本尚未建立,道德规范的弱化、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迷茫更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的不确定性,现代中国大部分农村已经进入"高风险社会".因此,要以实现农民的基本国民权利作为拓展新型社会资本的基础,以农民结社搭建现代社会资本的载体,以培育新型权威作为社会资本转换的纽带,方能实现农村社会资本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乡土社会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中西法律文化矛盾冲突最为剧烈的地带.从乡土社会法治实践经验看,中国社会法治之路必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根本上摒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治因素,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法治文化;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利基础,建设合乎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法治建设问题。指出由于国家制度供给、国家发展模式与资源配置、农村社会结构、历史传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法治建设仍然存在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法治的平等精神缺失、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认为农村法治的未来发展宜采用政府主导推进型模式,在政府领导下通过各种具体制度的建构来促进农村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吸纳中国以民本主义和人格自由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主自由精神,它是培育当代中国民主自由精神的心理和文化基础;必须吸纳现代西方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分权制衡、民主法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由精神,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必须发扬党和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与现当代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它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基础;必须创造出新时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和宏伟纲领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以民主自由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法治介入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有:农民自身法律知识不足、传统文化中“无诉”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社会长期以来物资条件相对落后。法律知识不足导致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使其维权意识淡薄;落后的经济状况也直接影响执法和司法的公平与效率,导致农村的治安状况不良;根深蒂固的传统民间文化、宗法观念等导致农民不是依靠法律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阻隔了其法治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