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李炳君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6):102-10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的当代阐释。它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它并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与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龚秀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54-59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费氏人本主义不仅把人从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的泥坑中拯救出来,而且是马克思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核,对当代中国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首先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在哲学史上,凡是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外在的客观物或超人的神,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和宗教神学;而将世界本质归结为内在的主观精神或自我意识.从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直到近代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体——的诞生,才形成了对世界理解的正确的科学的方式,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不同点在于过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相似文献
4.
高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2):134-136
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社会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从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来进一步阐释以人为本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敦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28-32
本文分析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等三个层面 ,指出现代西方哲学集中体现了价值论的人本主义。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扬弃和变革 ,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过程中 ,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同时被创立的。本文肯定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其理论的导向原则和价值判断标准 ,可以而且应该在与价值论的人本主义的对话中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6.
陈霁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3):88-90
马克思从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入手,批判地吸收了他们中的有利因素研究历史,从人的本质、人的自我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起,从人的意识-人的异化-国家异化-异化劳动-社会经济现象,慢慢探索出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地位.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逐渐由不成熟到成熟,渐渐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影响中褪去,发现了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马克思与西方人本主义的解读--兼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娣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3):12-15
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以人为本”的比较分析说明,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是马克思和西方人本主义对“以人为本”的共同回答,但二者因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又存在着本质差别。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而最根本的是把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本”。 相似文献
8.
张雯雯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335-337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是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转化的中介环节。费尔巴哈给马克思的思想解放和哲学转换首先提供了一个唯物主义人本学的立场和方法,即从自然的、感性的、经验事实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出发。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没有真正领会实践的真正含意。以至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有着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有着巨大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变化发展有过深刻的影响,但不能由此推断青年马克思曾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因为青年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线索,同时两者的哲学性质不同,追求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目标不同,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考察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11.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34-34
史少博在《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杨湘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Z1)
源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孕育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贯彻在高校教学中就是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本文论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探讨了高校教学以人为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熊晓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69-71,80
本文对西方社会历史中人本主义的概念的由来与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分析中华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本主义的精华,从人本主义历史发展和中国现实的国情来认识当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的不断更新,以人文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深入管理者的心中。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感性的自然人、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异化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感性直观本体论到感性活动本体论、从“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超越发展。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充满启示,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郭小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61-64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存在于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是具体的、历史的。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存在与价值,但二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理论实质却存在本质不同。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人本观,认清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局限性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洪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1(2):202-204
简要回顾了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发展历程,初步理清了人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进一步分析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阐述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对前者的批判继承.指出了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强调了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陈翔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53-255,259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辨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吴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文章考察了“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指出了它作为人本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所具有的非科学性、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分析了它作为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理论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它作为一种实践原则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指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应随意使用“以人为本”的提法。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各行各业开拓前进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是行政管理的新理念。它在理论上解决了"人本"、"人权"、"人道"、"个人价值"、"保护私产"等问题上的科学定位。在实践上总结了执政党管理国家的正反经验,又为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论的丰富和深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