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理论工程。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尤其党的建设的实践决定了党的建设理论的宏阔视域和独特发展逻辑。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前提下厘清党的建设的理论视域,为此,要以马克思恩格斯政党学说、列宁建党学说为理论源流,以苏共亡党的教训和启示为理论镜鉴,以西方的政党政治理论为理论比较,以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治理智慧为理论延展。只有在宏阔理论视域中构筑党建理论发展的立体空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才能呈现出科学的、革命的、开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态。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9,(6):83-90
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繁荣发展党的建设学科的关键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面对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斗争、建设年代的艰辛探索、改革年代的严峻挑战和新时代的崭新使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集中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共同主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进程,形成了一系列契合时代性要求的崭新观点。其中,毛泽东党建理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新时代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亟待继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就是把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放在优先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85年来党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创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先进性,并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而后不过两年,他又放弃使用这个概念,主要原因是此概念缺乏科学性,并容易引起逻辑上的混乱。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当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替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本国化这一命题上并不是先驱者,我们只能算是一个探索者,而苏联东欧国家先于我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现在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过去的成功对我们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上有着启示与借鉴作用。同样我们也应该反思他们的失败与教训,来告诫自己。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科学发展观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状态、目标和基本要求,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以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将中共二大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考察,结果表明,这次会议不仅深入分析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性质、步骤、对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也给予了正确的回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本国化这一命题上并不是先驱者,我们只能算是一个探索者,而苏联东欧国家先于我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现在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过去的成功对我们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上有着启示与借鉴作用。同样我们也应该反思他们的失败与教训,来告诫自己。  相似文献   

9.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一个前提,即坚持马克思主义;营造一种氛围,即营造一种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环境氛围;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世情相结合、与国情相结合、与传统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保持一种精神,即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坚定一条道路,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不仅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而且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哲学基础、根本原则、基本途径和方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有着党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认识更加深刻、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抗日战争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丰富的斗争实践等时代和社会历史背景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新的显学,目前研究热点和关注重心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与规律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研究;关于现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和规律研究还存在意识形态的痕迹,政治命题与学术命题混同,历史研究力度不够。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现代化的关系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比较研究的领域还太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更新认识和拓展视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选择,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和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爱国主义实践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终点和结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主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实践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有机统一,生动展示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只有与各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锻造适合本国要求的强大政党。梳理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党员发展程序,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相统一的党员标准,使得组织发展更加贴近革命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中国革命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使得中共走出了一条既重视质量,又重视数量的党员发展道路。中共通过自身发展壮大的事实,最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力量所在,而寻找组织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成功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革命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表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属性和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了的。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他针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勇敢地提出“反对本本主义”,进而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并身体力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独创性历史经验,吸收中国优秀文化精华得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原则,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它的主体思想和支柱理论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要求传播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多重适应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第一级传播模式明确了传播的基本流程,锁定了传播工作的七大重点;第二级传播模式,包括人内模式、人际模式、组织模式和大众模式,拓展和完善了第一级传播模式的功能,相互作用,彼此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二级传播模式组,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70年历程中,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学说、国家学说、国家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领导创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奠基创业篇;邓小平提出的精神文明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进程中的转型开局篇;江泽民提出的先进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与时俱进篇;胡锦涛提出的和谐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进程中的创新繁荣篇.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的实践绝禾会停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也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带根本性、决定性意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坚持它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舍此来谈“中国化”,就会产生“化”有余,而“马”不足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重要、更带根本性。只有实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国情化、时代化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是科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