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小康社会的构建需要一种特殊的理念来指导 ;具有既和谐又竞争的调节功能的契约理念 ,恰好可以承载这一重任。培育人们的契约理念 ,充分发挥契约的调节功能 ,无疑成为我国构建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论小康社会中契约功能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契约在调节社会关系时,尽可能把人的理性与情感、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具有既和谐又竞争的调节功能;小康社会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构建需要一种特殊的治理方式来实现。因而,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契约功能的实现,通过契约来治理社会,无疑会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构建。  相似文献   

3.
契约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推进个人的充分社会化,并使社会运行表现出理性化,而这都离不开契约理念,都依赖于社会契约关系和社会契约准则.为张扬契约理念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道德观念的提升、法制的保障与引导、商品经济的推动、社会舆论的监督等方面作些努力,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准备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4.
现代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具有开放性、功利性和权利义务对称性的特质。契约关系中所蕴含的自由交往、利益本位、权责对等的理念恰好与现代诚信的特质相一致。在经济、社会日益契约化的当代中国,合理引进和倡导契约理念,无疑会为现代诚信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建立起现代诚信坚实的基础性资源。  相似文献   

5.
行政契约在现代社会已被广为承认并得到大量运用。行政契约是公法契约的一种,公法契约应是对应私法上的契约的大概念。那么如何构建公法契约是现代社会公法契约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际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员工-组织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它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工作绩效以及员工的流动率,并最终影响到组织目标的达成效果。本文对心理契约的涵义、内容及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构建企业心理契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契约理念:高校师资管理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契约理念引入高校师资管理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师资管理除了要把握一般的管理原理、原则、方法外,特别需要突出对教师“人性”的充分尊重,满足他们“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更多地体现代表学校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合意”。  相似文献   

8.
以契约理念透视婚姻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法律的角度看,对婚姻的本质有诸多认识,也形成了各种学说,如:契约说、身份关系说、婚姻伦理说、制度说等.本文以"自由、平等、公平"的契约理念符合婚姻法的精神为依据支持婚姻契约说,并进一步以契约理念对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进行再认识,指出其回归契约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心理契约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态度和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本文是以组织变革为背景,立足于高校内的教职员工,对他们心理契约的构建进行探讨,进而改善组织变革中管理者与教职员工的关系,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度和对工作的积极性,使高校的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组织的变革中来,推动组织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成功不仅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更需要有高校组织与教师间心理契约的良性动态平衡这一良好的微观环境。因此,探索和思考高校组织与教师间良性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成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良性心理契约必须在通过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参与管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有效沟通、明确期望;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高校组织和教师间进行双向缔结。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继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它从内容、发展阶段及实现步骤等方面,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绝大多数家庭都过上小康生活为落脚点。小康家庭建设中存在着社会与家庭的互动关系,这是云南小康家庭建设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的边缘化在于教育隔离,教育隔离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因素。民族地区新的教育隔离的瓶颈在于高中教育。解决问题的出路在政府特殊政策的引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战略,结合云南省红河州的实际,系统研究和选择了红河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并为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组织领导保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历史观,同时也是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借鉴继承并赋予其崭新的 内涵,小康社会理论被作为“三步走”战略的核心范畴。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中国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从党执政的55年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有卓越执政能力和丰富执政经验的党;论证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和本质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求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和道路、结果和过程、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是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具体体现出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交互作用 ,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理解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文化地位的提升、功能的扩展和作用的凸现,是“小康”走向“全面”的重要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内含的文化兼有先进性和广泛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过程与实现建设目标、发挥文化作用与积累文化成果的统一。建设上,文化的主导思想必须鲜明,民族精神应深刻蕴涵,科技和教育要紧紧依托,整合与创新亟待实现。而文化要做大,惟有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试析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是有着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各自的侧重点。但是从两者的发展目标来看,它们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要求来看,它们是互相包含、并行不悖的关系;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和谐社会是从小康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和中间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