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书中有关徐偃王的传说多有相互抵牾之处,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徐偃王是专指某位徐王,还是泛指徐国国君的不同理解有关.实际上,徐偃王是泛指以鹅(古名舒雁)为图腾的徐人的王,故称舒雁王,即徐偃王.而古书中关于徐偃王"好行仁义"、"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视物如伤"的记载似均应视为原始社会中首领与氏族成员之间平等关系的遗风遗俗,与后世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第44页)第二十二章偃王轻身隐丛林十万民众聚徐山徐偃王好说歹说,终于让姜王后安静下来。两人吃过“面鱼儿”,又收拾好行装,装车催马,离了五松岭,朝武原方向走去。这武原地方,地处彭城与郯城之间,水岸边。那里山青水秀。旱季里,水流成河,绕山而行;雨季里,若遇大涝,沂山之水,倾天而至,水淹田亩,山峦成岛。当年勇王和三王子宝明水淹周军,就在那一带地方。徐偃王坐在车前赶着马车,姜王后靠着偃王的后背,慢慢地睡着了。单车独马,偃王扬鞭,缓缓而行,不知不觉已到正午。前面有一道山坡,坡上有一片树林,偃王打算在那林里歇了。一来做点吃的,…  相似文献   

3.
第七章 绥王隐于林 偃王现十世 正当徐国采取裕民强国政策,在东方逐渐崛起之时,西周已到了周昭王时期。  相似文献   

4.
第十章沟通陈蔡瑞物呈祥徐偃王外出周游,所到之处,凡见过偃王的人,无不为他那奇美容貌而称奇,继而又为他的品德仁爱所折服。“偃王仁君”的说法很快传遍整个徐国。国内很快出现了上行下效,体察民情,关爱百姓,兴利除弊,勤俭务实的良好风气。宗子们主动释放奴隶,救济穷弱,抑制强梁,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力更加强盛起来。为了防范周楚两国的进攻,为了方便国人的生活,偃王令巧王组织民力,重新拓宽全国的道路,加固桥梁,疏通河道,做到全国的陆路东西沟通,水路南北相联,水陆交叉,纵横交通。令勇王重修关隘城堡,加紧训练士兵。组织了由…  相似文献   

5.
论郭偃     
一郭偃、卜偃二名同谓考郭偃,春秋早期晋国大夫,但《左传》、《史记》、《汉书》皆无郭偃之称仅有卜偃之谓。而《国语》中二者皆有,注家皆注郭偃即卜偃,到当代,学者却提出郭偃可能是狐偃,或说即是狐偃,或说郭偃卜偃非一人。兹考证之:  相似文献   

6.
徐偃王传奇     
公元2004年清明节前一日,一位旅者,身着休闲装,胸前挂着数码相机,立于彭城徐山之侧,足踏古代徐国偃王的息战之地。此山并不太高,方圆800余亩,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座高山。东面的叫作“黑山”,西面的叫作“马山”,北面的叫“草料山”。当地百姓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左黑山,右马山,北面靠着草料山,徐山坐落在中间。”  相似文献   

7.
地处长江口的弹丸小岛徐公山岛,曾有3000多年前的徐偃王南渡踪迹,2200多年前徐福东渡传闻和930多年前日僧成寻西渡记述,汇聚了舟山海洋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和灿烂光束,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第47页)第十九章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周穆王联合诸国,再次向徐国发起进攻的消息早已被徐国探得一清二楚。徐偃王根据周、楚、徐三国新的形势,将兵力进行了合理调整,再一次动员全国的老百姓,能上前线的上前线,不能参战的在后方搞好生产,多产粮米和布匹刀枪,支持前线。眼睁睁  相似文献   

9.
<正> 安徽英族是西汉时英布的后裔。英布封于六(今安徽六安),为准南王。英是氏,本姓偃,英氏是偃姓的一个分支。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索隐》说:“布本姓英。英,国名也,咎繇之后。”《国语》:“晋有英成僖子。”《通志·氏族略》说:“英,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汉有英布,为九江王,望出晋陵。”又说:“六氏,偃姓,皋陶之后,文(公)五年楚灭之。今庐江故六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英是皋陶之后,本姓偃,后来以国为氏,便称英氏了。又因为英布年少时以罪被黥,遂以黥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凶德为氏,黥,偃姓,皋陶之后,淮南王英布,遂为黥氏。”《史记·索隐》说:“又《春秋传》六与蓼,咎繇之后,或封于英、六,盖英后改为蓼也。”宋邵思纂《姓解》:“英布,因黥  相似文献   

10.
详解六月六     
《社区》2008,(17):42-43
“六月六”和“五月端午”以及“中秋节”都是一样重要的民俗节日。你了解多少呢? 六月初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详细考证,澄清了自汉唐代以来学术界关于秦始皇姓赵还是姓赢的模糊认识,纠正了关于秦始皇二十二岁行"王冠"礼的错误结论,并就秦始皇兄弟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论证了《徐浚墓志》四个方面的史料价值: 第一,记录了徐氏家族的情况,可以订补史籍记载的阙漏; 二, 记载了开元、天宝期间吴越地区的文人群体活动情况,文学史料价值很高;三, 本志由著名书家徐王 寿所书, 具有较高的书法史料价值;四, 记载了徐浚明经及第与调选情况,具有一定的科举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宋校谱之风始于孝宗、光宗间(1183—1194),而于理宗、度宗间(1225—1267)达到高潮。校谱多以达官显贵家为聚集中心,如四明史家、临安张家及广陵张家等,乃由贵家牵头而由门客、雅人做具体校谱工作,性质为私家校谱而非官修。所校之谱多隐晦其来源,但都有以旧谱制新谱的共同特征。校谱之风对南宋中后期的词学发展影响深远。如四明史家所校“清真谱”凭借史家长达数十年的政治影响而成为南宋中后期词风转型的“激发剂”,杨缵《圈法周美成词》则巩固了词风转型的成果并促成了南宋典雅词派的最终形成。校谱不仅团结了大批词客、雅人相与切磋音律、探讨词艺,并且因校谱而逐渐形成了旨趣相似的词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家大族,苏州瓜泾徐氏有其深厚的家族精神传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忠孝节义,一为经世务实。瓜泾徐氏的家族精神传承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具体而微的彰显,而在明末清初这样的特殊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徐汧父子的诗文创作则又是其中之典范,显示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德宗在建中三年接受礼仪使颜真卿的建议以关羽配享姜尚;建中年间郢州刺史郎士元游关羽祠,表达了对关羽的钦敬。贞元元年平叛元戎李晟夜梦关羽请求助战;而贞元二年曾任宰相的刑部尚书关播奏请罢祀关羽等诸将;贞元十八年荆南节度使裴均令地方重修玉泉山关羽庙并命董侹撰文。这些事件的汇合使得唐德宗君臣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关羽崇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帝王崇拜关羽的系列中,唐德宗无疑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太公初封于齐,国小地狭,后世渐行开拓,至战国时期湣王灭宋后,齐国疆域遂臻于极盛.在此齐国版图最大时期的地域范围内,自夏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皆曾有诸多古国存在.这些古国的居民皆为东夷土著,而有国者族属不同、姓氏各异,炎帝后裔之姜姓及东夷姜姓、赢姓居多,后有周族姬姓,间有舜后妫姓及黄帝之后任姓等先圣后裔.这些古国最终都成为齐国的一部分,而各古国之文化因素则随之逐渐汇集融合,终成日后特色鲜明之齐文化.  相似文献   

17.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涿鹿,就是位于桑干河流域的河北涿鹿,即“涿鹿之战”发生之地。根据徐旭生的考证,蚩尤“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结合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析,认为包括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在内的仰韶文化,它们可能都是同一个氏族——炎帝神农氏的遗迹,而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当为蚩尤遗迹。根据苏秉琦的认识,红山文化有可能是黄帝轩辕氏的遗迹。考古资料显示,桑干河流域的若干古文化遗址,存在有红山文化层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的现象。这表明了在桑干河流域一带,出现过红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的事实,推测即与黄帝战胜炎帝的传说历史相关。  相似文献   

18.
论战神蚩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蚩尤是我国上古时期炎黄时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与炎帝、黄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这两场战争,堪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战争,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军事家和一位兵器制造专家。由于蚩尤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他最后的悲剧结局,后世人们将他奉为战神进行祭祀。  相似文献   

19.
南明鲁王败亡舟山,张名振拥兵抗清,三入长江,无功而返,后猝死于军中,部属在舟山为之建墓立碑.三百年来江山陵替,其墓几毁几建.如今墓已平,碑尚存,疑非真迹.往事沧桑,供人凭吊,也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