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波普的自然科学哲学在科学哲学界是尽人皆知的,然而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波普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含颇多富有启发力的内容,他所首倡的境况逻辑(situationallogic),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波普认为存在一种统一的科学方法,它既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humanities)。这种统一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试错法‘themethodoftrialanderror),也叫猜想与反驳的方法。波普关于统一科学方法的信念与密尔等人的科学方法思想一脉相承,所以他Th威人们划归为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派别,尽管实证主义和科学…  相似文献   

2.
面对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底的西方主流人文社会科学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有必要从学理上予以回应。马克思恩格斯对孔德实证主义的批判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核心要旨。从思想史上看,实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是在启蒙运动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只不过,孔德的实证主义是对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理论呼应,在方法论上强调直观、自然与道德,而马克思恩格斯创设的马克思主义真正继承了启蒙运动的批判精神,辩证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前景,在方法论上强调总体、历史与革命。较之于孔德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核心要旨体现为:基于“证实”的实证方法展开研究;坚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与实证主义的抗争从未停息过。当下的“社会建构论运动”正是反实证主义传统在后现代境况中的继续。因此,与其说“社会建构论”是一场运动,不如说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在这一大的前提下,又存在有许多不同的主张。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某些代表观点在社会科学中的发生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发展进行梳理,可以探讨语言(或话语)与心灵实在间的内在逻辑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亦可以此来认识为什么社会建构论者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话语应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合法主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解释和人文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释”与“理解”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分别被用来代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方法论,并经历了长期的争论。新老实证主义者皆主张一元的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也应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为楷模,它们的目的都在于把握规律。新康德主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主张“理解”的方法论,强调从“意义”、“价值”的角度来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哲学解释学提出了“解释学经验”的概念,将它作为理解的对象,意在把握科学活动与人类行为的本体论前提。笔者则提出“语境论”的解释观,将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的不同,归结为问题语境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从可观察的经验出发,通过中立的观察、实验,并经过过辑推导,排除了任何人为的主观因素,因此获得的科学知识是与自然的本来面目相一致的,是客观真实的。因此,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严格的客观性、逻辑操作性、经验可证实性。从这种科学观出发,实证主义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像自然科学知识一样受到经验的证实,包括科学术语在内的一切术语,只有严格地按照感官观察定义,才具有合法性;认为只有可经验证实或分析的命题才是真实有意义的。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科学图景的分析、批判,指出其主张不具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的知识的获取是从寻找规律开始。异于自然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的获取是否也是从寻找规律开始呢?这需要首先搞清楚人文社会科学中是否存在规律。亨普耳作为逻辑实证主义的最后一人,主张人文社会科学中存在普遍规律。他提出将“覆盖律”运用于历史解释,引起了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界大范围的争论。本文从亨普耳的“覆盖律”解释模型入手,以规律-规则-对规律的修正为线索,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逻辑实证主义为实现其“拒斥形而上学”(即拒斥传统哲学)的纲领,提出“意义标准”和“证实原则”的理论。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凡科学的的理论都是由一系列有意义的命题组成的。传统哲学的命题,仅仅是在表面上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相似,实际上它既不能被经验证实,又不能被逻辑证明。所以,哲学的命题是毫无意义的,由无意义命题所组成的哲学理论就应该抛弃。逻辑实证主义提出“经验证实原则”的初衷是要通过经验达到强的证实,即完全的证实。然而,经验并不能证实全称命题,一种科学理论用经验来达到强的证实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主张“社会科学是生产力”的文章屡见不鲜,当然也有持否定意见的同志,于是展开了一些争论。持否定意见者认为:“社会科学是一种纯粹知识形态的科学,它并不直接渗透到生产活动过程中,因而不能看作是生产力。”持肯定意见者反驳说:“生产力有两种属性,即潜在性和现实性,潜在性的生产力就是指还没有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产力。马克思说的科学是生产力主要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科学。社会科学之所以是生产力,因为  相似文献   

9.
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特殊对象的科学逻辑的问题,最初是在实证主义哲学中提出来的。实证主义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哲学,而实证主义的所谓哲学实际上是形式逻辑。莱辛巴赫写道:“如果说柏拉图和康德的学说是哲学理论,那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哲学理论”。认为必须用科学逻辑来代替似乎已经过时了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存在两种全然相对的哲学传统,出于不同的原因,两者均反对物理学和哲学的本体论应相互结合。其中一个划界认为,对客观存在的“存在的结构”应该通过先验的纯思辨形式去考察,这与任何具体科学结论是无关的;另一条划界传统认为,本体论仅仅关系到物理学和经验科学。只有具体科学才有权力去论述基本实体的客观存在及他们的不可还原性特征。对于维特根斯坦和卡尔那普等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旨在分析语言和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对哲学是无任何意义的,形而上学所关注的仅仅是基于对语言的逻辑结构误解而产生的虚假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引言这期合刊集中介绍了资产阶级学者论述自然科学哲学的一些材料,其中主要是新托马斯主义者的文章,也有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和“苏黎世学派”代表人物的文章。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的各个流派,特别是新托马斯主义者和逻辑实证主义者,都力图利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和现代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其中的社会学,在其发展之初,深受实证主义的影响.穆勒的<逻辑的体系>第六卷中所阐述的"道德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近来诸多社会科学方法论都可以追溯到它那里.本文认为回顾穆勒有关如何把实证主义的方法应用于社会领域的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波普尔学说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两大科学哲学流派之间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那么,“否证”则可以说是波普尔学说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和核心。可以说,波普尔的理论体系就是在“否认”这一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以往,我们更多地从波普尔认识论公式中去解释和评价他的“否证”思想,这就难以全面和深刻地揭示“否证”的理论地位,本文试从科学分界和科学发展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学的发展史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一直是两种彼此争鸣且贯穿始终的传统,从社会学“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详细考证上述两种思潮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从而发现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着的差异。社会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超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走出一条将两者完美结合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首先,我们来看科学的内涵。科学的最初形态是一种意识,是对自然规律的概括和抽象。从一般意义来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1]。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本文探讨的“科学素养”中的“科学”是指基础教育中的理科,即数、理、化、生物、地学等自然科学。科学通常是以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反映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以符号形式存储与载体中,以形成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实质上主要是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以及科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智力与非智力的教育,科学素…  相似文献   

17.
逻辑实证主义的本体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实证主义坚持内在论的立场,以命题意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为方法,力图在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严格划界,以此拒斥形而上学,把哲学变成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这种立场、方法和哲学观是以怎样的本体论作为其基础的呢?逻辑实证主义坚持的是一种经验的实在论,或者叫素朴实在论,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是一种关于在者的承诺的本体论,而不是关于在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表现在它的名词化的语言观中。  相似文献   

18.
无论何种门类的知识或理论 ,都将力图为某些特定种类的现象提供解释。解释的合理性程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解释的逻辑结构正确 ;(2 )解释能够或已经为某种经验所证实。社会历史科学 (文化科学 )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围绕社会科学要不要采用经验科学的标准、或者说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标准”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一派是科学主义派 ,坚决主张社会文化科学的科学化 ,认为经验科学的形式是科学的唯一形式 ,因而当然是文化科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另一派是“历史主义派”,强调文化科学处理事件的独特性。这种事件独特性必然要求方法上的独立 ,从而保证了文化科学的独立性。而且 ,自然科学的那种检验要求对文化科学也没有约束力 ,文化科学应该坚决拒斥科学主义的干涉和僭越。解释的合理性与因果性又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对因果性的不同理解导致对历史本身的不同理解 :历史决定论与反决定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呼唤对相对独立于自然科学的诸学科的系统而有效的研究,然而这类科学本身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名称.诸如“精神科学”、“历史科学”、“人文(人的)科学”或过于狭隘或过于宽泛;而对“社会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提法也存在各种争议.文章试图从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人在认识“内部”与“外部”两个不同世界时采取的方法及文化的意义等问题出发,分析这些主流命名方式背后的内在逻辑、知识体系以及在使用中所遇到的困境;并试图指出在命名过程中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等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哲学家通过对逻辑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命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可证实性原则,根据这一可证实性原则,他们认为包括伦理道德判断在内的价值判断是一种没有真假意义的陈述,因为它们具有不可证实性。本文从逻辑实证主义的"价值判断是不可证实的"这一论断的提出及其论证理由入手,检讨逻辑实证主义等关于价值判断是不可证实的这一理论的合理性,以重新确立对寻求价值判断意义和有效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