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岱召是一座"城寺"结合的寺院。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成吉思汗第17代孙阿勒坦汗(俺答)曾在此居住,经历了蒙明战争、"隆庆和议"、"俺答封贡",以及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
俺答汗(1507—1583)亦译称阿勒坦汗(Altan khan),是蒙古著名的中兴之主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巴尔斯博罗特在达延汗统一漠南、漠北以后掌管着右翼三部,即鄂尔多斯、土默特、喀喇沁三部。他死后,其长于衮必里克(《明史·鞑靼传》称吉囊)“与其弟阿勒坦汗二人为首,率右翼三万人”。嘉靖初年衮必里克(1506—1550)到了河套地区(包括现今陕西北部),成为鄂尔多斯部的领袖。此后不久,俺答汗离开了河套地区,移居到现今呼和浩特一带,成为土默特部的领袖。在衮必里克死后的嘉靖二十一、二年前后,是俺答汗威势煊赫时期。他北征大漠,西蹂青海,东蹠察哈尔,南迫长城,控制了蒙古右翼地区。  相似文献   

3.
奇洁 《阴山学刊》2013,(5):29-34
美岱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大青山南麓,是内蒙古地区建造较早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美岱召的建造以及发展历史对于明清时期漠南蒙古藏传佛教历史线索的厘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关岱召壁画中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壁画当属大雄宝殿佛堂四壁。殿内壁画从多方面再现了土默特地方在明清两代蒙、藏、满、汉等多民族交流的盛景,诠释了蒙古族人民对于汉地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借鉴融和,继而产生的具有蒙古族审美特色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城、寺、宅院三位一体的明代建筑美岱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乡,东距包头旧城约50公里,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为明代隆庆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即俺答,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兴建并居住过的一座古城堡。城堡周围有石块包砌的城墙,高约四米,城墙四角各有重檐角楼一座;正面为城门及一座歇山式城楼,内有大雄宝殿、三佛殿、达赖庙、太后庙等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明隆庆五年(1571年)阿拉坦汗与  相似文献   

5.
明代北方蒙古社会著名的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1507年—1583年)在万历六年青海仰华寺大会以后,实行了政教并行政策,以治理他所控制的广大地区。在政令上,他制定了《阿勒坦汗法典》,在教令上,他制定和宣布了《十善福经教法》,以打击珊蛮教、推行喇嘛教。这两部法规,是阿勒坦汗晚年施行政教并行政策的两大台柱,二者缺一不可。阿勒坦汗所颁布的宗教法规很少为人所知,笔者欲略加考述,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之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十六世纪初,随着达延汗统一蒙古事业的完成,结束了元亡以来蒙古社会“百年内讧”的局面,蒙古高原的社会状况出现了重大转折,整个蒙古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十六世纪中叶,右翼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雄长于蒙古”。他发展了漠南蒙古的社会经济,建立了与明朝的互市贸易;尤其是池促进了喇嘛教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是蒙古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对阿勒坦汗时期蒙古民族皈依喇嘛教的历史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美岱召大雄宝殿后佛殿壁画的西壁下部有一组蒙古贵族供养人像壁画,据考为阿拉坦汗家族供养人像,画面中的主要9尊人物按照其身份的等级阶次,大小不同,位置有别,反映出了有关明清时期土默特蒙古族服饰、习俗、音乐。壁画重绘时间应晚于林丹汗时期,重绘的最大可能是旧壁画所绘的尊像是其它教派宗教领袖,作为黄教寺院供奉着他派或敌对派别宗教领袖,这点黄教是不会接受的。  相似文献   

8.
美岱召村汉语方言在包头方言中具有极为特殊的代表性,其形成与明清之际的"走西口"移民活动密切相关,大量使用蒙古语借词,不仅使其独具特色,而且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走西口"活动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境内大青山麓的美岱召,它的历史与明朝未年土默特部的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多认为此即阿拉坦汗所兴建,明廷赐名的“福化域”,同时又是喇嘛教的黄教派传入蒙古地区的一个重要弘法中心。在大雄宝殿西壁,有一组描绘蒙古族上层男女的供养人壁画,据构图、形象及服饰等分析,很可能为阿拉坦汗家族的重要人物。这些人物的身分还有待详考,今仅就壁画上出现的蒙古族发型服饰,浅叙一下元明清以来蒙古族服饰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泰和门石匾为美岱召留下唯一有文字记载的文物,石刻文字不长,不易弄清楚的地方却很多,对石刻题记中有关五兰妣吉、灵觉寺建立时间等史实进行重新考证,有益于人们对美岱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大明金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村美岱召遗址,现存一方明万历三十四年顺义王扯力克妻五兰妣吉纪念灵觉寺泰和门落成石额,铭文曰: “元后敕封顺义王俺答呵嫡孙钦陞龙虎将军天成台吉妻七庆大义好五兰妣吉誓愿虔诚敬赖三宝选择吉地宝丰山起盖灵觉寺泰和门不满一月功城圆备神力助造非人所为也 皇图巩固 帝道咸宁 万民乐业 四海澄清 大明金国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曰庚午时建木作温伸石匠郭江” 该石额“大明金国”的落款,揭示了明朝万历时代,以丰州滩(今呼和浩特地区)为中心的漠南中西部地区,曾存在一个蒙古封建主统治的名为“金国”的政权,而且还是“大明金国”,即明朝属下地方政权。 现存史籍中,《万历武功录》及《明实录》的记载,给美岱召石额揭示的史实作了有力的旁证。隆庆四年九月俺答孙把汉那吉降明,大同巡抚方逢时受降。十月俺答在赵全煽惑下兴兵索孙,驻营平虏边外,《万历武功录》记云:“边吏曰:寇深矣,其若之何。逢时曰:彼幸索我急,此天所以赞我也。乃遣使金国,赍传贴往,杀之。已遣侯金柱往,又杀之。已  相似文献   

12.
(一)林丹·呼图克图可汗(、,√锄;9相似文献   

13.
李美玲 《阴山学刊》2002,15(6):34-36
阿勒坦汗是蒙古历史上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可汗.他在自己领地内发展农业、手工业,兴建城市,促进了经济发展;引进和传播喇嘛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促成与明朝通贡互市,推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对蒙古社会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引言土默特是个古老的蒙古部落,由于她自十五世纪以来,长期驻牧于内蒙古大青山南北广大地区,因而这一带向以土默川著称于世。清初,土默特部被编为左右两翼。由于大规模移民开垦牧场,土默特蒙古族被迫由牧转农。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土默特地区设置归绥、萨拉齐、武川、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包头七县和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二市、旗县并存。现土默特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上述这些地区。行政上,现基本上都隶属于呼和浩特和包头二市。土默特蒙族集中居住地为土默特左旗(隶属呼和浩特市)和土默特右旗(隶属包头市).本文论述的都市、都市化与土默特蒙族的文化变迁主要集中在上述范围内,时间跨度为本世纪初至今。  相似文献   

15.
论16世纪下半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16世纪下半叶的蒙古社会,对于阿勒坦汗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来说,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他从登上政治舞台起便异常活跃,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措施、行动,对本部落乃至整个蒙古社会的稳定发展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就...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从达延汗到阿勒坦汗时期,蒙古社会中发生了三次与土默特万户有直接关系而又规模较大的析产分封。通过三次析产分封,巴尔斯博罗特、阿尔苏博罗特、阿勒坦汗、拉布克台吉以及阿勒坦汗诸子先后成为土默特万户的大小领主。北元中后期蒙古封建领主的析产分封一般是在其生前进行的。但如果某领主早逝,未及为诸子析产分封,他所遗留的部落、领地就会在该领主死后被其诸子析分。北元时期的蒙古社会出现了析分家产中的长子优先权,这是北元时期蒙古社会中析分财产习俗发生的一个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张箭 《阴山学刊》2007,20(4):65-71
古往今来世界上版图特大的帝国(王朝)有哪些,其中最大的是不是蒙古帝国——这是一个饶有兴趣并有待研究的问题。通过地图量算和文献研究,得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英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1580—1640年的西班牙帝国是第二大的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帝国是欧亚美连成一片的第三大帝国,13—14世纪的蒙古帝国则是地跨欧亚的第四大帝国。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与藏族都是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作用与影响的民族。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特别是蒙古族帝王与吐蕃即藏族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彼此之间的接触往来亦十分频繁。这在民族关系史上是很值得一提的。 一、蒙古皇室与藏族宗教首领的接触往来 蒙古帝王与藏族宗教领袖的直接接触,《蒙古源流》言称是在成吉思汗45岁时的丙寅年(1206年)。而我们认为这是不足为信的。因为当时成吉思汗刚刚统一蒙古草原,他本人不可能顾及“地广而险远”的藏族地区。 第一个和藏族首领发生直接接触的蒙古王室成员,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成吉思汗之孙(窝阔台之子)西凉王阔端(藏史作郭丹大王),他曾派大将多达那波进军西藏,而遭到吐蕃地方的强烈反抗,这使蒙古统治者感到用武力压服吐蕃地方不如任命有影响和威信的宗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研究往往把“隆庆和议”的实现完全归功于阿勒坦汗的努力,忽略了其他蒙古首领的积极参与及推动作用.其实,“隆庆和议”前后的“通贡市”活动始终有蒙古各万户首领参与其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不会对阿勒坦汗的历史功绩有所损毁,还可以从新的视角揭示阿勒坦汗为之奋斗的事业的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0.
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建立年代,建立者以及它们的蒙、汉钦定名称和俗称,过去人们众说不一。本文主要依据清代《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印务处档案》和其它有关蒙古文献,试图对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的蒙、汉名称,建立的年代和建立者加以考证,并概括地论述各个时期建庙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各寺院对蒙古各部产生的影响。 1576年,为了迎接喇嘛教黄帽派最高法王索南嘉错达赖三世,按土默特部阿勒坦格根汗的意图,蒙古右翼三万户在青海东岸蒙、藏、汉三族交界处建立的察卜齐勒庙,是蒙古封建主在蒙古地区建立最早的黄教寺院。根据察卜齐勒庙大会精神,阿勒坦汗从青海带领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