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新形势下,威尔逊借助美国卷入大战和实施战争动员这一难得的时机,通过重新阐释美国的传统与特性以及利用德国作为“他者”与美国相对照,成功地使美国的自我形象与国际角色从19世纪的“共和榜样”和“自由典范”转换为“自由卫士”和“世界领袖”。威尔逊对国家身份的重塑不仅有助于当时的战争动员,而且解决了美国踏上世界舞台后的角色困惑与身份危机,为崛起的美国确立了长远的国家政策走向。他对美国理想、角色和命运的创造性阐释主导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存在意义以及美国与世界关系的理解,成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外交政策话语,对美国外交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叶雨其 《学习与探索》2023,(12):158-166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语文学中,“祛魅化”和“赋魅化”共在的中国套话构成了德语文坛的独特景观。这一针对他者的双重言说隐含了德国人的自我修辞:一方面,通过对中国祛魅,德国人试图构建“国家民族”的身份意识;另一方面,借由对中国赋魅,德国人渴望找回“文化民族”的自我认同,克服二元分裂的精神危机。中国套话的双重性折射出彼时德国人两种正在凝固化的自我认知,认识他者套话背后的自我修辞性,对我们理解西方话语里中国形象的实质乃至构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话语而言,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卓 《学术交流》2006,(3):160-163
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美国华裔作家,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颠覆被美国主流文化“他者化”的华裔形象。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中,不仅将美国主流霸权文化“他者化”,而且在主观上区别华裔文化与中国文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矛盾态度表明,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目的不在于承传中国文化,而旨在建构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形象,在“东方主义”的裂缝中为华裔开拓出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与中国俗文学传统郑战兵马宏柏五十年代末,胡适在美国接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录音访问时,曾就自己以往治学中的“个人收获”问题谈到过所谓的“双线文学的新观念”。他说,他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方面很早就提出了“把汉朝以后,一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5.
有些人说美国的历史短,又是个移民国家,因此,没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其实不然。笔者曾多次在美国访问,停留,深深感到,说美国历史短,是移民国家不假,可美国有自己鲜明的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细细咀嚼起来,颇有味道。包容性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除去那里祖籍印第安人外,没有一个人敢对天发誓,说自己是“纯正”的美国人。今天美国人的主体来自包括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这些移民无疑带来厂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文化,包括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十分有趣的是,这些文化又能被美国文化所融…  相似文献   

6.
刘君萍 《东西南北》2014,(11):32-34
有人在网上讽刺他名字像越南人,长得像日本人,口音像台湾人,护照是美国人,其实,他是党的人。阮次山创造性地探索了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第三种忠诚",即在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和独立地、有主见地看国家和政治人物两者中找到中间道路。这名生于台湾的美籍华人、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努力展示一个身处体制外的建议者形像。他强调自己败忠国家而不是党和政府,但最看重的“效忠”方式是对党和政府高层施加影响,主动替他们分忧。  相似文献   

7.
海景房泡沫     
黄秋丽 《东西南北》2014,(23):38-39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在这个13亿人口的内陆国家,中国人均海岸线只有2到3厘米,“面向大海”一直是一个奢侈和美好的想象。但是,想象最终要跌落在现实里。经过了一轮价格暴涨之后,2014年以来,海景房骤然降温,销售越来越难。而且,这次海景房还遇到了三年一轮的地产低潮。海滨地产的泡沫会破裂吗,这些没有人住的海景房命运如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法律移植与现代国家转型为背景,考察了最近20年来法理学思潮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到法律文化论和法律现代化论的内在发展逻辑,提出了这些主流思潮坚持一种“没有国家的法律观”,它不仅是法律移植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且是法律共同体的职业意识形态的产物。这种思考与法学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由此被称为“法律人的法理学”。基于反思这种法理学在处理国家与法律关系上的方法论误区,作者考察了当代法理学中的边缘学说,即实用主义法理学,对整个主流思潮的批判,以及由此形成本土主义方法论与本土主义政治立场之间的张力。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立法者的法理学”,试图在更广阔的理论背景上,重新把国家与政治作为法理学思考的中心,从而在技术意义上整合“法律人的法理学”,思考中国在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的转型中面临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易萱 《东西南北》2013,(10):12-14
有人注意到,中国新任国家主席收到的贺电中,奥巴马的名字迟迟没有出现。于是,一些人揣测,中美关系是否出现了“变化”?其实,3月14日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选择了以打电话的方式表示祝贺,法新社还对他“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印象深刻。多年来,无论中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领导人等在别国领导人换届、重要节庆等时间节点互致贺电贺函或电话祝贺,已成为一种外交礼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运动与中华文明复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与全球化趋势”三大张力之中。这三大张力彰显出确立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所面临的三大难题,是我们认清中国在当代世界历史中的位置,把握中国发展历史趋势的思想坐标。为解决难题,需要建立“复杂现代性”理念,并以此作为分析中国面临挑战的分析框架和探寻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法论原则。同时,需要建立与“复杂现代性”相应的思维方式,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崇科 《浙江学刊》2003,(1):132-136
本文从“现代性的追求”与“考问现代性内核、他者与另度理路”两个层面对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从“上海现代性的想象与重构”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3,(6):34-41
在作为其教化伦理学宣言的《独白》中,施莱尔马赫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自我的本质及其使命、爱和想象等诸多问题上提出了与以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哲学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思潮针锋相对的观点。他反对当时已经开始显现的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批判将人物化为对象的做法,在世界与自我的关系上,指出前者是后者展示自身的镜子和舞台。不过,这种自我并非理性主义所主张的普遍的理性主体,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自我,必须充分发挥为理性主义哲学所鄙视的爱和想象的功效,生活在团体中,在与他者的交往和沟通中充分培育和展现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才能完成自我教化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代帝国主义实施侵华行为的中国当地条件制约或限定了侵略的方式和特性。外来侵略者通过条约体系内化为中国权势结构的一部分,又依“例外法则”在中国形成一套与西方基本价值观相冲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故这些西方代表在中国表述着“西方”却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列强既要中国实行改革以维持西方标准的“正常”秩序,又是与西方标准相异的中国秩序之构建者和维护者,扮演着改革推动者和既存秩序维护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4.
进入 2 1世纪 ,北京的城市空间和文化想象的改变 ,成为中国变化的一个象征。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都”的想象曾经是北京文化的前提。目前 ,一个新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全球都市”业已成为北京的中心想象。  相似文献   

15.
村上春树的现代寓言:自我的损毁与死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上春树深切描写了现代人心灵死亡的三种方式 :为了满足自我而失去了自我 ;为了保护自我而完全封闭自我 ;多种现实力量撕裂了自我。而且在创作中 ,他始终以一个独立自由、平凡普通的人的眼光审视、思考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困境 ,试图为那些身处孤独之中的现代人探索合情合理的生存方式 ,帮助他们返回人类健康快乐的精神家园。   2 0世纪之后 ,精神不朽的英雄神话虽然已经破灭 ,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也不再是个体生命者考虑的问题。但是 ,如何在有限的存在中完成生命的使命 ,实现生命的价值 ,并且保证这一有限存在的完全实现 ,却成了…  相似文献   

16.
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撰文指出,高尔基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于是认为最早提出“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是高尔基;进入21世纪后,钱先生又说,“文学是人学”的发明权应归属于泰纳。本文认为:事实上,高尔基未曾提出过“文学是人学”的建议,泰纳也没有作过“文学是人学”的完整表达。不过,尽管如此,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政治与文学生态中,能提出“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并阐释文学的“人性”品格,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才情,更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在后来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中,这一提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不过,也应该看到,“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缺乏其自圆其说的学理性依据,尤其站在新的世纪,以更高的标准对这一命题进行审视,其存在的局限性也是较为明显的,这就是:人是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不是文学描写对象的全部;人是评价文学的一个尺度,并不是评价文学的唯一尺度。文学还应遵循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恩施双龙村的田野研究,认为女性既不是传统所认为的无主体的“他性”存在,也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是多种生存策略所体现的理性主体。女性的自我首先是一种情感主体,这种情感主体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双重特征。女性自我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女性情感主体的包容性给乡村社会的整合赋予心理与实践的基础,而女性情感主体的排他性则给突破乡村社会既有规范与习俗创造了空间。女性通过一种“柔性的风格”参与了整个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爱国主义"与反恐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爱国主义”与宗教信仰密切结合在一起 ,强调忠于美国的政治价值观 ,相信美国是承担着上帝赋予使命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自从建国起 ,美国就一直根据外部某个“邪恶堕落”的对手界定自己的“使命” ,凝聚国内的“爱国主义”。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使美国的“爱国主义”一度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多元文化主义抬头 ,美国国家认同面临挑战 ,“爱国主义”的基础随之发生动摇。“9·1 1”事件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 ,使命感、“例外论”和非白即黑的宗教善恶观为美国反恐战争中的单边主义外交提供了国内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人的美国观这一视角来看,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美国及美国人在中国的形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在这短短的大约15年间,美国由中国人上下敬仰、有口皆碑的‘“友邦”渐而变之为万夫所指、妇孺耻言的“死敌”。特别是在1946至1947年之交不到一年的工夫,由“顶好’到“滚出去”──以此为标志,美国在中国的“友邦”形象彻底化为乌有。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当有人呼吁“用一切力量把美帝国主义踢出去”的时候,此后数十年中美关系的历史也就大致“定格”了。要想真正化解中美之间的疙疙瘩瘩,尚须时间的慢慢消化,亦有赖于方方面面持续、艰苦的努力。因为伤痕太深了。  相似文献   

20.
哈代对“现代人”的探索──主要围绕《远离尘嚣》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在英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他是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主义的先行者。就象他的生命历程横跨两个世纪一样.他的小说也超越了传统格局.表现出对“现代人”的本质及其命运的最初的展示。这里的“现代人”有两层含义,首先它表达的是对现代人的本质的一种认识.人不再被看作是纯理性的动物了,而是理性和非理性扭结而成的复合体。生命就是迫动,人时刻都生活在多种心力(本能冲动、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等)的交相冲击之下,而不是铁板一块,死寂无声。哈代的先进和深刻就在于他具有了这种超前意识,因而他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