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文化哲学通过对人之存在的历史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阐明了历史与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使文化哲学超越了一般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的文化哲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新的历史解释模式.文化哲学始终以自觉的文化批判精神为指导,通过对人类文化精神生成过程的宏观与微观的描述,力图阐明现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文化根源,并为未来的人类生存提供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2.
思辨意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哲学史的两种主导的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由于受到思辨意识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导致了社会历史研究的线性决定论和主观宿命论的误读。以文化哲学理解范式重新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则呈现为一个包含丰富内涵和多种可能性的实践进程。这种解读有助于一种真正的人的历史的生成,展现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丰富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化哲学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但还处于起步、初创、泛化而不精细的阶段,目前至少存在着实证性的,不自觉的,非反思的,知识学的,范式性的等几种文化哲学类型。造成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泛化和多样化特征的直接原因在于,它的兴起面临着复杂多样的文化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思想理论资源,而深层原因在于,尚未真正实现从意识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范式转变,深化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理论范式的自觉,避免把文化哲学理解为一种部门哲学,而把它定位于一种通过回归文化而真正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范式,一种新的历史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种哲学理论或哲学理解范式的提出或确立应该以具有相对明确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特的研究方法、相对突出的理论旨趣为前提。与此相关,文化哲学是一种透过文化符号形式达到对人的总体性把握,而不仪仪把对文化符号形式的研究作为最终目的;文化哲学运用历史科学研究方法把人视为非连续性和异质性的存在物并加以把握;文化哲学在理论旨趣上是对以文化符号形式为核心的文化模式的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话语:文化哲学的兴起彰显了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的历史境遇。文化哲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在一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作为历史生存论阐明了人类历史性生存所发生的"辩证逻辑".这一辩证逻辑表明:人类从"类本质"的原初自由开始,经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发生的双重异化(精神的异化和经济的异化),最终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实现了向自由本质的回归,即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历史生存论是马克思哲学对人类历史性生存所遵循的"辩证逻辑"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文化哲学泛化,使得文化哲学的基本性质和研究层面仍然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三个前提决定着文化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基本性质和研究主题:现代化的逻辑演进以及总体现代化观念的产生,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以及一种超文化形态——“世界文化”理念的生成,和文化发展的逻辑、文化总体性以及文化本体经验的凸显。这些根本变化,使文化哲学成为当代各种哲学形态的潜流和底蕴——文化哲学的理论形态只是这种潜流和底蕴的集中体现和自觉形态。文化哲学有三个研究层而,即哲学文化价值研究、文化形而上学和文化批判。因此,文化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8.
新康德主义对文化哲学范式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把道德的彼岸神性基础置换为此岸的自然人性基础,建构了新的价值哲学;使哲学研究摆脱了自然科学化的倾向,确立了人文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独立性;强调随机性、偶然性和特殊性才是研究人及人类历史的焦点;使哲学研究的主题向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9.
刘军 《探求》2014,(6):59-63
互联网族群文化作为一种亚网络文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空间产生了一定辐射和影响。这种文化现象是研究网络文化的一个全新视域,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文化价值。互联网族群化现象的兴起与涌现,反映了社会发展中人的现代性的多元化。在互联网空间内的各类互联网族群,其行为不单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场域,互联网族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场景给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选择,它是比社会空间更加合乎心意的交往空间。在这种交往空间中,虚拟生存投射和延伸了现实生存。通过网上与网下的联动,充实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和谐互动",进而实现良性循环的"虚实共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在取得诸多成就与共识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所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这种延缓甚至阻滞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基于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所遭遇的困境,尤其是对文化内涵、文化模式、文化转型等基础性问题的理解。唯有对文化内涵等文化哲学元问题展开深入的前提性批判,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哲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也就决定了对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差异。文章力图阐明作为一种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核心是“人化”,是将人“文化”化,是自觉非自觉地、历史地建构起的“人的形象”。作为实践活动产物的文化彰显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实践性维度,塑造的是美德的人、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之形象。而以此文化内涵为根基所建构的文化哲学,指向的并非是诗者的呓语,而是现实世界的实践。文化哲学是“文化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并非奠基于虚幻的乌有,而是基于现实的实践,其生命力就在于对人与社会完善性的超越性追求与历史性实践。  相似文献   

11.
哲学总是面向于人的存在,<文化哲学>作为中国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论纲是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特质的反映,表达着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核心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和关注现实生活的时代观念,它面向人的现实性存在,以对社会历史的现实发展为关切,不是源于人的求知本性的理论兴趣,而是源于人的现实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因而在其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既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对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文化研究的回应,但更重要的表现着对社会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考察所形成的认知逻辑.实践论文化哲学的研究尽管以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实践为目的,但不同于动物本能性活动的人类自觉实践决定了其必然包含理论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和实践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心理需求及生存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传统的宗教心理学研究,或者探索宗教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第一种研究路径),或者探索心理机制对宗教的形成和宗教行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第二种研究路径)。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有第三种研究路径,即采用新近兴起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索人类复杂的宗教信仰与心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对引起、促进和构成人类主观信仰和精神功能的文化心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应该可以为当代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揭示人类复杂的宗教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3.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质是一场文化危机,正是对这种危机的深刻反省,促使了文化哲学在19世纪兴起并在20世纪兴盛。文化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哲学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哲学未来的发展形态应该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国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面临着从传统的自发性的农业文化向现代的自觉性文化的转变,如果没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习俗传统、生活方式和存在样态的彻底革命,现代化是不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话语:哲学与文化有着不解的本质关联,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总是人类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的外显,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哲学概莫能外。然而,哲学往往不是文化模式的自觉的显现,文化问题的课题化和文化哲学的自觉是相对晚近的事情。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文化哲学在20世纪突然从隐性的哲学理解范式转变为最有影响的显性的哲学理解范式之一?是什么力量推动文化哲学走向理论自觉?可以断言,文化哲学的理论自觉除了同哲学理性演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理论前提
  陈树林在《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哲学理解范式,文化哲学显然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所以有必要厘清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几个理论前提,才能避免对文化哲学的误读误用乃至泛化。第一,文化哲学理解范式合法性争论原因。首先,文化哲学概念的提出者们所属的新康德主义流派缺乏合法性。这个流派的基本哲学立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它拒绝对文化世界的认识给出“绝对真理”,这显然与传统的具有合法性的苏联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冲突和对立。其次,文化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缺乏合法性。由于文化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界定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作为部门哲学的文化哲学的理论边界就变得十分模糊。文化哲学作为一种不同于思辨哲学、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解范式,存在的价值正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第二,哲学面对的是自然物理世界,还是文化精神世界。综合胡塞尔、康德等哲学家的论点,指出哲学面对的对象是与人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由人改变过和创造的世界,而不是纯粹的物理自然界。并强调哲学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并且以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为旨趣。哲学家们自觉地认识到,应该在生活世界、文化世界中建构哲学,而不是把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在文化世界中进行简单应用。第三,哲学是大写的理论哲学,还是小写的实践哲学。哲学必须接受经验科学的易错论式自我理解和程序合理性,哲学不能拥有特殊的真理观,以及独有的方法和对象领域。只有这样哲学才能在内部分工中发挥其最大效力,才能坚持其普遍性的问题和合理重建的操作方法。第四,哲学的旨趣是获取规律,还是一种理性反思批判。文化哲学承认人类社会存在某些共同性、共通性、普遍性、一致性等特征,但是更加注重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特殊性。文化哲学并不排斥理性及其在把握生活世界中的作用,但是,对理性的理解更为丰富多样。哈贝马斯在总结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特点时指出,神话中的整体思想、万物归一思想等都是同一性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两个名词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从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也成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形态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文化的视角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文化哲学的视角本来就内在于实践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从历史角度对德国文化哲学概念的提出及文化哲学在德国获得的系统化发展进行了梳理,其次对当前德国文化哲学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当前德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范围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阐释,展示了德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及其在20世纪90年代复兴和当前迅速发展的新动向。并以德国文化哲学研究为范例,揭示了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方向的性质,澄清了当下流行的一些将文化哲学等同于一个主题领域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原创文化研究本身是一种方法 ,或者说是一种视野。简略地说 ,原创文化研究是要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 ,回溯到哲学发生的源头去 ,在精神空间的层面上进行比较研究 ,在与古希腊和希伯智慧的比较研究中对中国人的精神空间进行反思 ,自觉我们自身在精神空间维度上的缺失与不足 ,以拓建适合当代生活的精神空间。试图用简略的界说来表述一种研究方法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并且这个界说本身就会有许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例如 ,为什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 ,而不是立足于当前人类的困境呢 ?为什么只选择古希腊和希伯的智慧来进行比较 ?为什么偏要反思中国人精神空间的不足与缺失 ,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不正是当前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重要资源吗 ?在这篇短文中 ,我只能试图通过对我在研究中国哲学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点粗浅思考来努力廓清思路以就正于有道。  相似文献   

19.
论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本期起,本刊增加页码,愿新的版面能为广大读者带来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新年之始,我们开始推出文化哲学研究栏目,邀集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者从哲学、文学、科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大视角对人类精神做回顾与前瞻,做广义的文化哲学的透视,力图揭示世纪之交人类精神演化的新态势、新发展和新突破,以迎接人类精神和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0.
论20世纪的文化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7,34(6):5-12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P220),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一直伴随着人的生存和历史的演进,一直影响着人类的实践和人类的认识,因此,哲学总是人类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的外显,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哲学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