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航  江鹏  鞠聪  彭开丽 《管理世界》2023,(6):71-85+99+86-89
深刻认识农户的土地流转决策行为对于完善农地流转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而现有研究聚焦于流转结果,缺乏对流转决策过程和行为机制的深入考察。本研究利用仿真模型模拟城镇化和农村老龄化背景下农户开展土地流转的行为规则和动态过程,基于现实数据进行参数校准后的模型所输出的结果得到了样本村实际土地流转数据的验证,其在多个模拟场景下的初步应用为农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直观的参考。本研究揭示了异质性农户自发性土地流转的决策机制和自下而上农村土地集中化的发生机制,为在更为复杂条件下考察土地流转和土地集中的机理和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基准模型,也为开展农地流转政策实施效果的事前评估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城市化与工业化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而现阶段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就是农地资源的非农化。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农地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农地进行保护。将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由两难的境地转变为双赢的局面,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农地保护政策的执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寻找合理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出发,提出了合理的农地非农化度的概念,并将其与实际非农化过程结合起来,把现阶段农地非农化的数量细分为代价性损失、过度性损失Ⅰ和过度性损失Ⅱ。然后通过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土地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效益曲线,计算出1989~2003年间中国农地非农化的代价性损失比例为33.4%,过度性损失I比例为44.9%,过度性损失Ⅱ的比例为21.7%。结合可操作性,得到中国1989~2003年期间合理的农地非农化度应该为不超过实际非农化数量的78.3%。过度性损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对土地市场价格的干预,因此文章提出为了减少农地非农化的过度性损失,应该加快完善国有土地市场体系,减少对土地价格的行政干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2  
根据效率原则配置土地资源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在理论上分析了土地资源空间效率配置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通过计算省级区域建设用地和耕地产出效益,结果表明,我国的土地利用效益存在明显的区域梯度差距;在产出效益的基础上计算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建设用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大部分中部地区则在农地利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文章应用C-D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不同区域1989~2001年农地非农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中部地区的1.24倍,西部地区的1.39倍。文章据此对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耕地保护政策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的分解方法没有考虑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发挥土地利用的空间比较优势原则,并提出了基于空间效率差异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农地整理已成为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产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但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将对整理区水资源、土壤、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县级政府作为廉租房政策的基层机构,其对廉租房政策目标的解读、政策资源的利用、政策执行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廉租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本文从县级政府这一微观视角,研究其在廉租房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变执行不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晨溪 《决策与信息》2008,(11):121-122
土地用途管制作为一种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早已正式提出。本文正是对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涵义、内容、实施现状及实施障碍原因等问题研究进行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我国耕地保护执行主体分类及耕地保护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基础上,探讨基于微观角度的耕地保护措施:继续加强耕地用途管制,提高耕地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高耕地占用的补偿标准,避免耕地的盲目占用;加大耕地保护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耕地保护观念;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适时促进农村土地功能转变;适度扩大耕地耕作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8.
中央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耕地保护问题,把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用途管制等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毫无疑问,利用规划手段,严格保护耕地,协调城市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探寻两者之间的均衡将是耕地保护的主题和重点。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保护耕地,一要强化用地空间管制,将耕地保护落到图斑;二要突出土地整治,耕地保护既要节流也要开源;三要使耕地等别监测工作制度化,动态监测全国耕地等别;四要加强公众参与监督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江苏、广西、湖北和黑龙江4省(区)的调查数据评估现行农地流转政策的执行效果,探讨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农地流转政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政府促进农地流转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户农地流转行为日趋活跃,促进了农地集中,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户农地流转满意度较高,农地流转基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初步实现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但也存在农地流转总体水平不高、农地行政性调整时有发生、农地流转自愿程度下降、农地流转签订合同比例不高、政府引导和管理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因此,通过适时改革农地集体所有制;农地流转既要坚持自愿原则,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采取明晰农地产权、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转入土地农户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农业职业培训、在加大农业补贴发放强度的同时将农业补贴发放给粮食种植户等可以更好地促进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江苏、广西、湖北、黑龙江4省(区)99个样本村、896户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刻画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时空变动规律,并实证分析影响农地流转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3年间,农户农地流转参与率日趋上升,农户家庭劳动力特征、土地特征、资本特征、土地确权特征以及村庄环境特征中均有变量对农地流转存在显著影响,但全国层面和分省(区)影响农地流转的关键因素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要促进农地流转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农地流转政策的普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一方面,要围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在明晰农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地承包权、放活农地经营权的基础上,在全国层面上离析出影响农地流转的关键影响因素,据以制定有普适意义的农地流转政策;另一方面,又要在遵循国家农地流转方针、政策的前提下,认真分析各地影响农地流转的关键因素所在,采取契合当地实际的促进农地流转的举措,使中央农地流转政策"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1.
倾向性是指政策执行中资源分配的策略安排,一方面联结着社会政策的资源分配机制,另一方面联结着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成为两者之间的矛盾集中点。分析县级政府部门的人员和资金配置的倾向性策略有利于理解和解释政策执行问题。倾向性策略体现为"本级任务"优先于"上级任务"、"政绩"优先于"民意"、经济发展目标优先于社会发展目标、政策实施重于政策监督四个方面。产生倾向性的本质原因在于县级政府面临的权力双重来源、资源局限困境、追求经济增长的利益取向以及单向的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运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查与监测是获取土地信息的重要渠道,能够反馈土地政策并能检验土地措施执行的结果。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兴起,为土地利用调查和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本文讨论了基于光谱信息土地利用现状的提取技术,为新一轮的土地资源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全性是现阶段农地市场发育缓慢的产权原因 ,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完全性又与其法律属性不明确有关。不完全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降低了农户农地经营收益和农地交易价格 ,提升了农地交易成本 ,降低了农地市场交易的净收益 ,最终减弱了农户的农地需求和供给。要加速我国农地市场化进程 ,就必须按物权理论规范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 ,通过法律制度的建设 ,从产权安排上克服我国农地市场发育的产权制度瓶颈。引言已有的大量文献曾致力于评价私有财产与共同财产制度的相对优劣性 ,这一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哈丁“公地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熊薇 《管理科学文摘》2009,(29):343-344
土地利用规划肩负着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任,无论是政策法律、规划理论、还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都需要土地利用规划发挥其综合协调、控制与引导的作用。但从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分析了目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土地问题以及其凸显的土地利用规划作用缺失,在此基础上,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失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决策导刊》2006,(5):10-11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最关键的手段之一,对于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稳健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着极其积极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创新思路,完善机制,规范运作,积极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地方经济增长中的不健康因素,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经济与发展的基本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的发展仅靠市场经济的调节已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政府管制,两者相辅相成,进而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推动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创新来提供新动能。其中,政策创新是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源。第一,在体制机制政策方面,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是土地制度。在"三权"分置制度下,集体所有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又体现了国家对农地进行用途管制和严格保护耕地的要求。把经营权与承包权拆分开来,既能保留现阶  相似文献   

18.
农地流转交易的市场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逻辑一致地理解农地流转交易中影响农地供给和需求意愿的因素,以及市场力量对土地均衡交易量、交易价格和经济效率的作用,建立基于农户和企业最优决策的需求-供给模型,并求解和分析模型的均衡。结果表明:(1)给定影响土地供给和需求意愿的因素,与竞争性土地市场比较,垄断将导致均衡交易量和均衡交易价格下降,并使经济效率降低;(2)给定其他因素,一个(影响土地供给或需求意愿的)因素在竞争性土地市场和垄断市场中对均衡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影响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领导工作的政策梗阻主要表现为政策敷衍性执行、选择性执行、口号式执行和停滞式执行四个方面。政策梗阻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政策设计先天不足、关系结构错综复杂、纾困目标缺乏聚焦、利益分配分化失衡和决策信息难以对称等。消除政策梗阻,应强化政策决策论证过程,提升政策执行的持续性;理顺纵向横向结构关系,减少政策传递的摩擦力;建立健全精准施策制度,确保政策目标的精确化;完善公众参与议程机制,扩大政策利益的辐射圈;借助数字通信技术工具,提升政策信息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盘活城乡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国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政策上从禁止到适度鼓励和引导做了较大改变,也为学术界关于农地流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从土地产权、农户个体行为和土地流转市场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的主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