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性、表现性。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似)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性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鲁迅作品漫画讽刺笔触的犀利和深刻,在其杂文中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2.
作家的笔名,不仅存留着时代的折光,时代的侧影,而且也往往成为作家思想的窗户。人们常常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作家的笔名里感受作家的喜怒哀乐,揣测作家的愿望、企求,窥见作家的品格理想。因此,对作家特别是对伟大作家笔名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了。就鲁迅笔名的研究情况看来,虽然还未开拓更广阔的领域,但也有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文章。本文准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溶进自己一得之见,对鲁迅较重要的笔名作一些考释,以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创作和思想。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较大成就,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丰富的成果。纵观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研究现状,不难看出中外学界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将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作为鲁迅海外翻译传播研究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对之加以甄别和梳理;对鲁迅作品的英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语言和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从文学翻译活动的角度观照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分析其中的得失与价值;专门分析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揭示出文化语境对鲁迅作品海外传播的影响。相较于鲁迅作品在国内的出版和研究而言,鲁迅作品的海外翻译和传播研究仍是一项有待拓展和深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略论鲁迅杂文幽默的语言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文化内涵研究是近年来语言研究工作者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文化底蕴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本文以发掘鲁迅杂文中“幽默”的历史传统为宗旨,以鲁迅作品特有的语言形式为例证,从鲁迅作品的修辞特点入手,揭示鲁迅作品的“幽默”来自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一个方面,以见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还大有可为,并进一步认识和把握鲁迅作品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笔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境和文化意蕴,其中几个笔名与《周易》有着深刻的联系。鲁迅巧妙地化用《周易》的卦名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些笔名不仅与署此笔名的文章内容密切相关,暗示着鲁迅的立场和态度,而且传达着鲁迅对《周易》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品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教育作用,包括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批判、倡导博采众长、反对全盘西化、马列主义文艺观教育等等。必须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认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联系现实认识鲁迅作品,结合教学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鲁迅”笔名出现的时间、知名度和涵义 ,探讨作家鲁迅的人生道路。指出鲁迅的生活道路是平凡的 ,思想道路是曲折的 ,政治道路是坚定的。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思想家 ,鲁迅的道路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辫子”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保守性特征的典型概括的结果,是鲁迅情感和思想借以表达的对象物,它使鲁迅作品讽刺和幽默的色彩更加鲜明,也体现了鲁迅创作中取材与加工的个性特征,研究“辫子”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可以加深对鲁迅作品美学及思想意义的体验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对于2005年度鲁迅作品研究的论文,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梳理。笔者按照鲁迅作品的各分集、各文类,作出介绍性、综合性评述。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了笔者的观点。本综述共分两大部分:鲁迅作品各分集及文类研究和鲁迅作品整体研究(各种视角和层面)。第一部分意在对鲁迅作品的各个分集(如《呐喊》、《彷徨》等)和诸种文类(如杂文、诗歌等)进行汇总整理,共分9小节。第二部分意在从各种视角和层面透视对于鲁迅作品的整体研究,这一部分发文数量不多,笔者精选了其中5种较具代表性和颇具新意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感。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 (似) 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感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  相似文献   

11.
伤痛与爱抚     
研究鲁迅作品,论者多从宏观入手,本文取相反视角,以生命个体经历为参照系数,追寻兄弟失和与鲁迅创作之潜隐关系,透视鲁迅在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为解读鲁迅作品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2.
研究鲁迅作品,论者多从宏观入手,本文取相反视角,以生命个体经历为参照系数,追寻兄弟失和与鲁迅创作之潜隐关系,透视鲁迅在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为解读鲁迅作品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3.
对于杨译鲁迅作品的研究旨在探讨译作选择、翻译策略、译作推介对于译作域外传播的影响。使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杨译鲁迅作品的选择及国内外出版给予客观呈现;通过文本对比,分析杨译鲁迅作品的翻译策略;通过馆藏统计和文学评论分析,阐释杨译鲁迅作品在域外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杨译灵活的翻译策略为杨译鲁迅作品的域外接受铺平了道路。但其译作在国内的出版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的重印高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文学接受上出现了明显的滞后。这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因素在50年代对于杨译鲁迅作品的域外接受产生了消极影响。到了70年代,意识形态对立相对缓和,通过出版人和文学评论家的共同努力,杨译鲁迅作品迎来了域外文学接受的高潮。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5,(6):47-51
鲁迅是越南读者熟悉的作家,他的作品被从多个角度理解、分析,他对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的贡献得到了越南文学研究界的广泛认同,有不少来华留学的越南学生的毕业论文涉及在越南的鲁迅研究。20世纪20、30年代鲁迅在越南文学文化中出现,50、60年代中越关系最友好时期,越南需要一股强烈的革命精神,出现鲁迅作品翻译热。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心和贫穷农民生活的关心、鲁迅作品中充满影响力的精神话语,体现出一种爱国、反封建、改造国民性思想,充满喜怒哀乐的心情,越南读者能从中找到积极性的关于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农民精神生活的、作者精神的话语。这使鲁迅作品20世纪50、60年代受到越南文学研究界、越南读者热烈欢迎的重要原因,鲁迅作品的精神话语也成为越南读者最关心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中深刻的自我人格内涵,是鲁迅作品的文化价值的精髓所在。鲁迅用自己行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觉醒了的先驱者形象。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最高水准的人格内涵及其力量。鲁迅作品中渗透了他自身的人生价值与感情的体验,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契合在它的作品中,鲁迅的人生和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光芒便是那带着悲剧色彩的“鲁迅精神”——鲁迅人格。鲁迅人格是传统人格美的更完善的体现,鲁迅人格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生哲学的内涵。鲁迅形象,鲁迅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格美的追求。鲁迅的人格是崇高的,伟大的。  相似文献   

16.
为隆重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深入开展学习鲁迅、研究鲁迅活动,努力提高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水平,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和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于八月四日至十五日,在浙江省绍兴市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鲁迅研究讲习班”。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四十一所高等  相似文献   

17.
文本法之于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以《秋夜》教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的方法正面临着时代性转移。传统的“还原法”一般适用于作品产生的当时或稍后。时代距鲁迅已越来越远 ,从文本角度来研究鲁迅更有意义 ,也更符合文学规律。  相似文献   

18.
论鲁迅笔名的修辞艺术(续)谭桂声二、鲁迅笔名衍变的修辞艺术从个人已有的名字出发,对其字形、语音、语义、语法等要素加以变换而衍生新名,这是人们重新命名的一个规律。鲁迅把修辞手法作为笔名再生产的艺术手段,即通过对先前笔名或他本人的名号加以艺术的变换而衍生...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三十年来的"鲁迅与民俗"研究,从鲁迅作品中的民俗表现、鲁迅与民俗学学科的关系、民俗生活对鲁迅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体现了时代的意义,并从更多的侧面解析了鲁迅之所以成为文学巨匠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课文的教学取向的角度,对建国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鲁迅作品加以梳理,探讨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取向及其变迁.从注重情感体验和文学教育两个层面揭示新课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取向的进步意义,并由此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编制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