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丹凌 《中州学刊》2012,(1):202-206
新媒介技术推动了新型传播交往关系的形成,并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公民新闻网站、新闻网志、微博等为代表的非专业型新闻生产撼动了科层式的新闻传媒机构,使专业传媒机构的专属权力扩散化、弱化;新媒体技术造就了新型的传播交往关系,消弭了传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使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危机成为重要问题;新闻制作权的泛化和信息扩容则带来新闻的泛化以及新闻理性和新闻责任的旁落。新闻专业主义遭遇的困境并不意味着它的全面失败和沦陷,从另一维度来看,新媒体语境召唤着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及新一轮赋权,包括媒介的深度融合、职业身份的重构、新闻价值标准以及新闻伦理的现代重建等。  相似文献   

2.
冯剑侠 《理论界》2012,(4):166-168
作为美国新闻业成熟的职业意识形态,新闻专业主义发挥着整合社区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本文对其构建过程进行了梳理,包括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如何产生、职业伦理规范如何形成以及专业教育如何展开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体系对我国新闻业构建职业意识形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专业主义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是在中国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受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及时代要求的映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须以中国化为前提,必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史学传统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均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在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高于新闻专业主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改造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为新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它为新闻主体赋能:数据驱动采集与自动内容生成、多重视角新闻与创新叙事形式以及量身定制新闻与多维交互模式。然而,这项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主体危机,如削弱专业价值、冲击业务模式,影响新闻职业、贬低工作价值,加剧权力不平等、植入特定价值观,污染信息生态、引发信任危机等。为了应对主体危机,新闻编辑部应制定使用指南和规范伦理原则;新闻工作者需调整角色定位,发挥跨界整合能力;新闻用户应强化数字媒体素养,从而推动人机关系从共存、协作向“共情和共同进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郑恩  孟婷燕 《江淮论坛》2009,(5):155-160
作为新闻伦理基石的新闻自由与客观性在全球化语境下遇到了现实困境。面对隐喻策略的国家利益和基于文化沙龙主义的意识形态偏见,媒体丧失了其独立的品性,成为强势话语的牺牲品。新闻伦理仅能在“技艺”层面捍卫其尊严,这种“反抗无效”的悖论反映了新闻专业主义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新闻伦理面临自身禁地。  相似文献   

6.
新闻专业主义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客观性在新闻实践中并不能阻挡其希望排斥的主观价值与道德判断的渗入。除了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有其他的可能,作为一种开放的新闻道德探询机制,新闻活动就是一种追求优秀和卓越的社会实践,专业与优秀的标准也是善的标准,善的标准同时规定了职业人的德与行。在实践中,要通过对历史、社会生活和新闻社会性的深度理解、通过具体事件和案例的公开讨论来建构相对稳定和适当有效的新闻道德原则和相应的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研究表明,公民身份是一个高度性别化的概念。公民身份的两大理论传统从公私领域的划分、公民主体的预设、到普遍主义的基本理念都是以男性经验和利益为基础的,忽视了女性的特质和需求。这一高度性别化的理论建构正是女性不能充分实践完整公民身份的理论根源。女性主义要求打破西方政治思想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重塑公、私领域,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的道德基础,打破伦理领域的男权制统治,揭开传统公民身份普遍主义的伪装,真正包容女性的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女性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传媒关于公共卫生危机的报道大幅增长.其中的一部分事件,可以说是"媒体制造"版的"伪公共卫生事件",使受众和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伪公共卫生事件"与传媒报道的操作失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运用媒介事件理论,剖析了"伪公共卫生事件"的建构过程及其内驱机制,揭示了商业主义、煽情主义对传媒建构公共卫生风险议题的伤害,提出应参照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从新闻实务和职业伦理规范等层面来防范"伪公共卫生事件"的负面影响.换言之,应从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入手,推动公共卫生危机报道.  相似文献   

9.
网络"公民新闻"的社会舆情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新闻的核心是报道主体的变化以及报道内容的非政府化,公民新闻的舆情预设有些与政府舆情预设会产生对立,而且公民新闻舆论经常会放弃客观立场,引发媒介审判、网络暴力.但是,对公民新闻的认识却忽略了两个关键问题:公民新闻传递离不开主流网站提供的平台;不加选择地制造新闻又失去了传统新闻的价值.因此,当代中国的公民新闻还需要完善和规范,需要寻求价值与身份认同,而不应该在网络监管和制止侵权的整治下扼杀其民主表述的内核.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某些具有特定身份的证人免于强制出庭的义务,但我国并未因此而建立起证人拒证权制度。本文拟从“亲亲相隐”这一儒家传统礼法制度展开,认为无论是基于天理伦常的亲属拒证权,还是基于社会分工和职业伦理的职业拒证权,抑或为了保护国家秘密及公务秘密的公务拒证权,以及为了保护人权的不强迫自证其罪拒证权,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均具相应的伦理基础和现实意义。进而,本文从证人拒证权的主体、拒证权行使程序及拒证权之例外情形诸方面,尝试对证人拒证权进行制度建构,认为近亲属、享有保密义务的专业人士、持有公务机密的公职人员或曾经担任公职的人员及可能因为作证而受到刑事追诉或处罚者,可以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拒绝以任何方式作证;但是,在证人自愿放弃拒证权,以及在某些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中,或因证人兼具被害人或共犯等其他身份时,亦须对证人拒证权进行必要限制。  相似文献   

11.
都业虹 《理论界》2014,(10):60-63
新媒体时代以其鲜明的特征,对新闻道德产生强烈冲击,有的新闻工作者表现出宗旨淡漠,逐利增强,真实性下降,引导性乏力等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新闻工作者需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升思想境界,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追求报道的真实性,坚守新闻工作的道德底线,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发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一些人与媒体无关或媒体自身发展并不需要但却依托媒体的经济实力或社会影响力谋生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寄生现象分为游离层、松散层、紧密层、核心层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表现为:假冒记者,敲诈勒索;"稿件制作工厂",骗取稿酬;所谓自由撰稿人,追求稿件见报率以获得稿费,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编造假新闻;通讯员搞有偿新闻,招聘人员以记者身份谋取不当利益,还有的传统媒体行政人员缺乏敬业精神而勉为其难.解决媒体寄生问题,就必须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深化媒体管理机制、人事制度改革,让寄生者"无从下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记者队伍中出现了一些由于思想混乱、偏见和无知以及职业道德缺失造成的制约新闻报道质量、影响自身形象、损害人民权益的现象,也引发了社会对记者队伍的信任危机。因此,作为新闻记者,要从不同方面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确立清正廉洁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作为媒体业潜规则的“车马费”,本质是记者对自己所掌控的话语权资源进行的一种利益交换。这种话语资源并非私人资源,资源交换所获取的利益,事实上却成为一种私人利益。从职业伦理的角度来看,“车马费”的收受,就是一种将公共资源化为私人资源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从而导致公共资源的消耗和公共利益的损失———即新闻中公正立场和真实性价值的消解。因此,必须重建职业伦理规范,通过媒体与记者的双重自律以及社会系统的多重制衡机制,解决这种群体性的职业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再次暴露了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性,体现了西方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这一事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客观公正原则、新闻自律等系列问题。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广东新闻传媒职业道德的他律与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为新闻传媒带来了经营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也给新闻从业者的价值观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新闻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社会化管理手段不健全、传媒自律不严等原因,广东新闻传媒也出现了导向意识弱化、责任意识淡薄、合作意识缺乏等问题。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新闻立法、建立新闻评议制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从业者的自律意识是当前提高新闻传媒职业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杨丹  陈晓妆 《云梦学刊》2010,31(4):152-156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与新闻媒体都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但是,目前我国政府与媒体的相处现状不尽如人意,政府向媒体提供信息不充足,甚至隐瞒、扭曲事实,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公信力下降,这些都造成了政府与媒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和谐关系?一是政府要以民为本,主动搭建与媒体合作的平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提高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服务媒体,引导媒体健康发展;二是新闻媒体要通过矫治新闻职业道德缺失、创新政府新闻报道形式等手段不断完善自我,架起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新闻传播对受众主体作用的不断重视,构筑人文关怀的传播环境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当前新闻报道中表现出来的党政功能突出、商业利益涌动、低俗倾向愈烈和传者地位至上的现象,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缺失,构筑健全的新闻传播环境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大众媒介组织、媒体从业人员、广大受众及其组织各尽其能,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讨论了公共新闻实践的内涵与边界问题,并通过典型公共事件论证中国媒体已具备公共新闻实践模式,即在公共冲突性的事件报道过程中,在新闻监督的基础上为冲突双方提供间接表达与参与、协商的实践平台,从而为公共问题提供决策或决策辅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