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强 《人才开发》2007,(5):49-49
“求职包装”已经是个不太新的名词。花钱将自己的求职介绍信和简历精美地装订成册,这已经是每一个求职者的起码装备。今年,在一些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中,又有了更新的“装备”。为了在求职应聘中增加取胜筹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在原来仅仅“包装”简历证明信件的基础上,真正大把大把花钱“包装”自己了。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创设了一系列新制度、新规则,但实践中用人单位会采取五花八门的手段规避这些新制度、新规则,使刚走上社会的劳动者陷入到一些沟沟坎坎之中。为了让大学毕业生对这些招术有所认识、防范,我们主要归纳了大学毕业生要注意迈过劳动合同的十个“坎”。  相似文献   

3.
走出校门,进入职业生活,大学毕业生们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又一新的征程。这时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在许多方面感到既新鲜又不太适应。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适应新的环境;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良好的开端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大学毕业生从从业开始起,应通过各种途径对自己工作的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单位的资料和信息。例如:单位的特色,生产经营的情况,发展前景;干群关系等,尽快将自己“融”进新的群体中去,主动争取社会接纳,成为新的群体中的“正式”’成员。就业初期…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中专毕业生已逐步走向市场,自主择业。但目前由干一些机制不够健全,或受其他因素影响,一部分毕业生感到就业困难,尤其是一些临近毕业的学生有很大思想压力,影响了正常学习。目前,毕业生之所以感到就业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单位人员臃肿,岗位满员。二是部分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就业渠道受限。三是“关系网”、“人情风”的存在,把一些有才能的毕业生拒之门外。四是部分单位领导在认识上存在有偏见,不愿接收女性毕业生。五是一部分毕业生层次较低或专业不对路。六是部分地方经济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5.
赵声馗 《人才瞭望》2014,(10):12-13
“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在该群体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居住条件差、就业质量不高、收入较低、普遍存在“在职贫困”的发展困境。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蚁族”现象也将更为严重。如果把“蚁族”向大城市聚集视为理性经济人的合理选择.那么在排除个人原因之后.从“蚁族”外部来看,政府、市场、社会三重失灵是导致“蚁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这三个方面采取针对性对策.可以更好地解决“蚁族”问题。  相似文献   

6.
毕业生档案可以详细反映毕业生求学期间的表现,也是确定毕业生身份的重要资料,但近年来,一些地方毕业生档素转递不规范,出现了“人档分离”现象,一些毕业生人在甲地,其档案却在乙地,给毕业生就业和组织人事部门考察毕业生带来一定的麻烦,更有一些学生因“人档分离”时间过长,而丢失档  相似文献   

7.
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潘林 《人才开发》2005,(8):35-37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出现了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待就业”现象,深入探讨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的成因,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现阶段部分大学毕业生“待就业”的成因分析所谓“待就业”,是指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有就业意向、就业能力,而由于种种原因未…  相似文献   

8.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听到一些用人单位抱怨说:“现在应届大学生的‘成活率’太低,单位花费的岗前培训成本太大,与其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还不如直接招收有经验的员工,这样就可以‘来之能战’,从而降低用人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本报讯 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供需矛盾愈演愈烈.业内专家近日提出,可通过建立“校外导师制度”来提高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校外导师制度已经有非常成功的范例,对缓解应届毕业生初人职场面临的困境和压力起到了明显效果.维也纳医学大学在2009、2010学年启动了“资深导师计划”,由18位资深学者担任导师,两年之后该校已有超过120位导师.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人才资源。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自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我国高校  相似文献   

11.
李琳 《人才瞭望》2017,(5):30-31
在当今就业热、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纷纷“有业不就”或感觉“无业可就”,为培养一批实践型人才,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为大学毕业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通过考试、选派的形式将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担任村官,这样既对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又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高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近日,河南省焦作大学、焦作市人才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2007年毕业生公益性双向选择洽谈会,吸引了省内外26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800多个,有6000多名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上会应聘,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500多人,为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年”活动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对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提到“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并把“就业比较充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人数众多、涉及面广、解决的难度大,所以,我们吁请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人才资源和主要承载者,妥善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强国之需,  相似文献   

14.
日前,大学毕业生攥着大学文凭”回炉”技校的新闻屡见报端。大学生“回炉”上技校已由个体变为群体,成为一种现象、一股热潮。有了大学文凭,还”降格“到技校念书,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事。它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一个怎样的信号?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还是上大学学不到实用本领?大学生们放下架子,到技校“回炉”,又因何而起?这一切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又是大学毕业分配时,每年的这个季节,对于寒窗苦读了十几载的学子们来说,是最紧张忙碌的时候,因为他们就要走向社会了。在充满憧憬与惶恐的同时,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能找到一个“我爱你,你也爱我”的单位了。当然,仅靠大学生自己是不够的,还要有社会各个相关方面的努力。国家人事部强调“要引导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择业”,一些企业争夺人才也直奔高校……高校人才资源是富矿,看来,建立高校人才市场,科学引导毕业生择业,已成为一种可能。大学生就业币场是大学生找工作、用人单位选人才的场所,是毕业生就业所涉及的各…  相似文献   

16.
于慧 《人才瞭望》2009,(8):30-31
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选择.考上大学不再意味着进入保险箱。而且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也不再缺乏,  相似文献   

17.
论开展大学生职业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迪  庞晓宇 《人才开发》2005,(10):27-28,3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确是不争的现实,据统计,至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待业人数累计达到63.67万人,至2005年,估计要超过100万。然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800万个,2004年达到900万个,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学毕业生理应有较大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会在职者中有50%左右的人群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中认为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太对口”和“完全不对口”的人比例高达三分之一,大学生“错位就业”现象…  相似文献   

18.
当前有不少人感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在的大学生就业为何难?作为个人,如何正确面对这个问题?在新一届大学毕业生即将步出校园走上社会之际,我想就此话题作一粗浅的探讨,希望能给求职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社会上的就业岗位除了自然减员等因素空出的岗位外,主要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而新增岗位的数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据测算,  相似文献   

19.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其具备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形之手”、破解宏观就业难题的“非常之力”和保障大学生就业之责.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行机制的困顿现状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行机制的困顿现状主要表现是: 1.社会发展战略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键取决于在就业市场上有无竞争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成为影响社会毕业生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把高校毕业生看成是一种社会资源,那么,这种资源是有一定的可替代性的。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降低毕业生的可替代性,使得毕业生相对于其他社会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