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元代东迁西域人屯田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元代东迁西域屯田者的族属、组织及其屯田的种类、规模、范围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说明了东迁西域人在元代屯田中的重要地位和产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汉的使者校尉与屯田校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先后在西域创立了使者校尉与屯田校尉,在西域屯田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使者校尉直隶朝廷,代表朝廷处理西域事务,兼司屯田,屯田校尉则上隶于敦煌郡,主管屯田.后来成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的西域都护的全称即都护西域使者校尉,戊己校尉则乃屯田校尉脱离敦煌郡改隶朝廷的历史产物,其全称实乃戊己屯田校尉.  相似文献   

3.
《汉书》记载西汉中垒校尉拥有“外掌西域”职权,后世学者对此却提出了质疑,有学者指出“西域”当为“西城”或“四城(门)”之误。但详查史书,未能见到证明中垒校尉掌“西城”或“四城(门)”的确凿史料。随着近些年西汉考古资料的大量出土,班固关于西汉中垒校尉“外掌西域”的记载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4.
对于西汉中垒校尉是否“外掌西域” ,传世文献记载不同 ,后世研究者观点各异 ,本文引敦煌悬泉汉简 ,认为其确有此职能。  相似文献   

5.
自汉与西域交通以来,西域很多国家都曾向汉遣派侍子,与汉建立了臣属关系。汉与西域各国的质子关系非常复杂,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质子"两属"现象,也有汉与匈奴为了在各国培植自己的亲信,进而达到控制西域的目的而展开的争质、立质活动;到了匈奴降汉,退出对西域的争夺后,才出现了各国质子潜心事汉的局面。西域质子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一部分特殊人群,他们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方面发挥着非常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汉比胥鞬屯田与戊己校尉的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比胥鞬当在今鄯善,初屯时约有数百人。随着西汉屯田重心的北移,车师前部屯田人数逐渐增多。至元帝初元元年,汉置戊己校尉对车师前部屯田力量进行了整合,以戊己二校尉领护车师屯田。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时期的班勇,在其父班超培育下,"习边事,有筹略",永元十三年随安息贡使回到中原,任军司马之职。东汉撤回都护后,匈奴势力重新控制西域。永宁元年班勇参加朝堂会议,面对主张放弃西域的权贵大臣,力挽狂澜,说服了与会者。他后被任命为西域长史,率五百士卒往柳中屯田,经他积极联络,西域诸国多拥护汉朝统辖,永建二年在招降焉耆时,班勇遭诬陷下狱,写下了《西域记》。而此后他所追求的统一局面,终于实现,丝路畅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再现热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排比分析,推论认为:《汉书·郑吉传》所载郑吉“数出西域”,很可能是指他曾参加过太初元年(前101年)击大宛、元凤四年(前77年)刺杀楼兰王、本始二年(前72年)护乌孙击匈奴等事件。  相似文献   

9.
侯甬坚 《西域研究》2020,(3):65-79+170-171
从古代历史文献的考订,到近现代新疆、河西地区大量简牍文书的发现和论证,中国西域屯垦史已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再次提出屯田区概念,试图构建一个中国西北边疆史的西域屯田发展系统。通过对历代西域屯田区的实证举例,可见其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反复变化的过程。本文从中归纳出屯田区的基本内涵:即以遗址、遗迹形式见存的古城及其附属的防卫建筑、堆放粮食等物质的仓禀建筑、屯田人员的居住建筑、靠近河流建立的水利设施、沿河流两岸分布的屯田田地(农业生产范围),靠近沙漠、戈壁、山脚、民田等不同地貌的屯田区边界等。本文提出应在屯田区域研究中注意淬炼和使用行之有效的复原方法:史料考订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历史地理学方法、绿洲学方法、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等,以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推进西域屯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出土汉简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域都护的始置年代及其职掌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1.
西汉西域伊循屯田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伊循屯田始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后不久,规模扩大在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或三年(公元前67年),此后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伊循都尉是西汉派往西域管理伊循城屯田的最高长官,受敦煌太守领属,具有属国都尉和部都尉的双重性质;作为西汉经略西域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伊循屯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鄯善国并进而威慑南道国家,但客观上却推进了西域南道经济的发展,保证了西城南道的畅通,促使了西域都护的建立和巩固,从而在西汉与西域南道诸国及中亚一些国家的政治交往和商贸往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屯垦戍边的源流、屯垦戍边的目的、屯垦戍边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对两汉时期西域屯垦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汉简,论述了西汉时期汉人进入西域的不同方式,对屯戍士卒的 构成,吏卒更代制度,汉人留居情况,以及西域汉人的郡望,做了全面探察。  相似文献   

14.
试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古文经学的对立是学术体系的全方位对立,它们在学派宗旨、学术内容、治学方法、学术渊源和思想资料等诸方面有很大的歧异.这两大学派斗争的性质是学术成分参杂着政治成分.在阶级社会中学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但学术有其独立的价值所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种学术或学派衰朽了,自有另一种学术或学派兴起以矫正其弊病或取而代之.今古文经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斗争和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论汉代公羊学的夷夏之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夷夏之辨是汉代公羊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公羊传》,到形成公羊学的关键人物董仲舒,再到公羊学的集大成者何休,他(它)们的夷夏观具体反映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公羊传》继承了先秦儒家严夷夏之别的思想,却凸显了礼义文化这一区分夷夏的标准;董仲舒发展了《公羊传》的思想,不但对夷夏的分辨更为精细,强调“从变从义”,而且从王者一统的角度肯定德化四夷的必要性;何休对公羊学的夷夏之辨所作的发展,则是将其历史“三世”说与夷夏之辨相结合,用一种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夷夏关系,肯定“太平”之世是一个没有夷夏之别的天下一统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贾丛江 《西域研究》2006,1(4):12-22
本文探讨了两汉时期西域人采用汉式姓名的问题。认为王莽于西汉元始二年(2年)操作实施的“去二名”改制措施,是导致以后西域人改用汉式名字的直接原因;论证和复原了西汉曾经在西域实施过“去二名”措施以及东汉继续在西域推行汉式名字的史实;讨论了有关西域人采用汉式名字或姓名的模式问题;探讨了来源于汉地的姓氏观念在西域的植入和生根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王佑夫 《西域研究》2014,(3):117-123
西域诗学是由书面与口头、汉语与民语构成的集合体,具有多元性、交融性、纪事性与断层性等基本特征。虽然它远不及西域诗歌创作繁荣发达,但也是一笔值得珍视的西域文学遗产,具有开发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走进西部,以其切身体会,从全国经济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本质要求;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等几个方面,论证了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