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峻 《中南论坛》2009,4(1):33-34,38
当前独立学院的法学怎么教?基于法学这一学科的世俗性,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实务导向不言自明。如何落实这一导向,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至少达到以下三个相互勾连的要求:其一,以实践选择理论;其二,多研究“常见”、“多发”的问题;其三,关注特定事实多于关注一般法则。  相似文献   

2.
一美国反动法学家庞德,把法称为"社会控制"的工具,称自己所属的学派为社会学派,另称自己的法学为"社会工程学."他的哲学立场是实用主义,特别是工具主义.在法学内容上,他接受了实用主义法学另一派,即实在主义老祖宗霍尔姆斯的衣钵,同时又抄袭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欧资产阶级的许多反动法学理论,特别是耶林的社会功利主义和柯勒的文化理论等有蛊惑性而他认为有用的东西.庞德的方法也完全是实用主义的.他反对研究法的内容和性质,而强调研究它的目的和功  相似文献   

3.
法律是调整人类相互行为的一种社会秩序,是以强制作为制裁的手段来对付对立行为。国家创造或实施法律,亦即以国家机关名义来执行任务的个人在创造或实施法律;国家是一种中央集权他的法律秩序,构成国家这种社会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法律关系;但国家不是“法律的上帝”。纯粹法学说的任务在于分析实证法的结构,因此不能解答一种既定的法律秩序是否合乎正义的问题。正义与法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义并没有客观标准,它是建立在人们的主观情绪因素上的价值判断。二元论者把法律分为真实法与实证法,如卢梭认为法律是表达“普遍意志”、德国历史法学派认为法律渊源于“民族精神”、社会速带关系说则认为只有符合“客观法”的实证法才有拘束力;但是他们对所谓“普遍意志”、“民族精神”和“客观法”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确定的问题都没有提出答案,实际上只是以一种超级的法律来为实证法辩护而已。因此纯粹法学说坚持将正义与法律划分清楚。  相似文献   

4.
一、“纯粹”法学的理智基础和范围(1)维也纳学派的背景——1911年凯尔逊在维也纳大学担任讲座时初次阐明他的“纯粹法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学说在欧洲昌盛起来了。这一法的理论是一个独立的罗辑体系。凯尔逊和奥斯丁不同,他不仅抱着同近代发达社会的法律  相似文献   

5.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针对传统法学独尊“纸面上的法律”提出了“活法”概念。卢埃林认为:法律是官员关于纠纷的行为;弗兰克认为:法律并不是“书本上的法律”,而是“行动中的法律”;“活法”概念向人们揭示了:影响人们行为、决定司法审判的不仅只有国家立法机关创制的成文法和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法官所创之法(判例法),社会现实的其他事物,如政治、经济、道德、习俗、甚至人们的感觉情绪都对法律生活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活法”将“法律”概念泛化,与其他社会规范混同;法律的“意义”并非必须期待“活法”来填充,现行法(实体法)已具有“先决强制力”;官员行动并不等于法律规则本身,而只是适用法律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不当得利,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不正常现象,怎样去认识这种现象的法律性质,以及如何对待由它引起的法律后果,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一、不当得利是法律事件民法中的不当得利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事实表明,它无疑是一种法律事实。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法学界的共识。然而,法律事实又表现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不当得利这种法律事实属于“行为”还是“事件”,在众多的有关论著中却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回答。有的法学词典在注释不当得利这一词条中,认为它“是履行违法和显然对国家有损害的法律行为……。”①显然,在这里不当得利至少在一定情况下或者说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一种法律行为。有的教材尽管明确指出:“不当得利不是法律行为而是一种事件。”但是,与此同时却又认为:只有受损失的疏忽大意而没有取得利益人的贪占便宜的心理状态,同样不能  相似文献   

7.
少一点“我认为”,多一点“我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通常会用“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或者“我的理论是……”等形式表述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本身,而用“我发现……”、“我根据……”或者“我依据的证据事实是……”等形式报告其研究成果是怎么做出来的。按常理,面对事实并不一定都能正确挖掘或抽象出其中的理论,而理论却一定来自于特定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然而在我们中国,一提人的素质,人们总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到城市人身上,而往往忽视农民的素质,认为农民无需“素质”,农民是“素质低下”的代名词。事实也确是如...  相似文献   

9.
国际法主体问题是国际法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人们历来争论的焦点。传统国际法认为,只有国家才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这个结论主要是基于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这一传统定义的。这种观点自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战争和和平法》发表以来,在国际法历史发展的三个世纪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尽管一些著名的法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如社会连带法学派的狄骥(Duguit,1859-1928)、塞尔(Selle),美国著名法学家凯尔逊(Kelsen,1896-1973)、杰塞普(Jessup)等曾提出  相似文献   

10.
在民国法学家蔡枢衡先生的论述中,“殖民地性”成为描述中国近代法制的关键词,也是中国近代法制性质的一个面相。在蔡枢衡看来,法制的“殖民地性”决定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属性。在去殖民化的社会思潮中,法制的“殖民地性”变得更加明显,中国近代法制变革的目标也更加明确。在这一过程中,“唯新是从”的法制变革模式引起“中国法学的贫困”,法律认知上的形式主义使得法律形式与法律内容严格区分开来,由此,作为社会事实的法制发展出现了“断裂”。循着蔡枢衡对于中国近代法制“殖民地性”的解释脉络,厘清蔡枢衡意义上“沈派”与“反沈派”的历史社会处境,明确蔡枢衡“法学第三立场”的世界观、法律观和方法论,为当下的法学本土化路径之探索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对劳动力商品范畴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这是《资本论》中一个大家熟悉的论断,所以传统的观点都认为劳动力商品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作者在文章中认为,劳动力商品应该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范畴,并连带就劳动力成为商品同劳动者的生产主人翁地位和按劳分配阐述了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2005年3月14日,万众瞩目的《反分裂国家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诞生。来自武汉的周洪宇教授,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而也正是他,曾於一年前在人大会议上提出为“统一”立法的建议。周洪宇不是法学教授,不是法律界人士,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个法律上的“外行”。那麽,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他成了第一个为统一提出立法建议的人呢?  相似文献   

13.
论连带义务     
连带义务与连带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本文揭示了连带义务的内涵 ,并对其进行了定义。本文认为 ,连带义务具有牵连性、权利性、中介性等特点 ,其产生是基于法律的规定、合同的约定及其它法律事实 ,从外示的形式角度可将连带义务分为平行型和附从型两类 ,并对研究连带义务的法律意义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者,他实现了“分析哲学”由哲学向“语言的转向”。他认为语言和世界是‘同构”的,命题是事实的图象,他清洗了《逻辑哲学论》的主要思想──图象说,认为其有指称性,词语的使用往往由其语境规定,而与词语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15.
论刑事证据与案件事实之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认为“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都是证据”,这并不正确。在诉讼中 ,证据并不就是事实。而事实并不是人。证据作为在诉讼中证明待证事实的根据 ,必须有物质形态 ,能够为人们去收集并向裁判者举示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诉讼中的证据与事实 ,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事实是证据的内容 ,而证据是事实的载体 ,“人证与物证”是证据的存在形式 ;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 ,并不是证据 ,而是证据中蕴含的证据事实。证据并不就是事实 ,但证据必须蕴含事实  相似文献   

16.
重新审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元伦理学以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被认为是价值概念的基础。以“是”为述词的判断形式和以“应当”为述词的判断形式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当代哲学的这一认识来源于休谟。但休谟是在一种道德文化转换背景下意识到这种区分的,当现代哲学家把它看成是价值研究的基本前提时,就取消了价值存在的本体,从而把价值看成是对主体自身态度的表达。新自然主义提出区分自然事实与社会事实,认为价值与社会事实内在相关,我们认为,新自然主义的这一认识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对呈现于其感官面前的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还有人认为:“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以上两种观点,各持一端,割裂了事物的双重属性,歪曲了事实的真实涵义,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事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对主体而言的.事实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和媒介,因而事实中具有主观客观,主体客体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18.
F.V.哈耶克是当代西方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认为,社会进步建立在人们经验累积的基础之上。社会进步可作如下描述:人们在“自生自发”的社会活动中不断积累起自身的经验,同时也从他人行动中汲取有益经验。当人们在自发社会行动中增加了经验时,当个人经验与他人经验相互蕴涵而形成一更新经验时,社会进步终于发生了。所以,社会进步纯粹是自然的过程,而绝非人们事先设计的结果,任何企图设计或规划人们行动的做法,都是出于对设计者理性的过分依赖,从而都可以视为“唯理主义”。唯理主义在当下的社会思潮中有两类表现,一是主张由组…  相似文献   

19.
狄骥是宪法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公法学家 ,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其以社会连带理论为基础 ,提出一整套完整的宪法理论 ,至今仍有深刻影响。然而法学界和思想界对其宪法思想毁誉参半 ,评价迥异。本文以探求狄骥宪法思想之真谛为要 ,力图以全面评析还其本来之真实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有影响的法学思想家。一、他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论证了“法久必敝,法敝必变”的思想。“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形成主动;“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形成被动。二、他主张大力提倡民权,认为处今日生存竞争之世界,非籍民权无以保国权。三、他重视法理学之研究,认为“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他对法律起源的学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都作了深刻的研究。四、他非常重视立法工作,主张立法要为“公”。立法权要由众人掌握,才能制定出“善法”来。不能孤立地制定某一种法律,而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并要特别注意培养行法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