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为参照,可见孔子学院命名在语言对外推广和文化对外传播理念上的滞后。孔子学院命名主要存在涉及宗教或宗教因素的问题,忽略孔子妇女观、民主观、科学观的问题,对中国文化理解上的问题。因此,孔子学院应改名为曹雪芹学院。  相似文献   

2.
孔子学院是中国对外传播汉语的非营利机构,它的根本宗旨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以教授语言为切入点。中国和俄罗斯人文合作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孔子学院在俄罗斯的发展,另一方面,乌克兰危机本身引起了俄罗斯对自身安全的考虑,俄罗斯一直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有戒备心理等因素给孔子学院的发展造成障碍。孔子学院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本文拟以跨文化传播为视角,分析孔子学院在俄罗斯传播文化的现状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主要载体的孔子学院,从孵化阶段步入成长阶段,在世界各地的基本布局已初步形成。准确地定位,从而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英国文化协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等世界各主要语言推广机构的成功经验来看,品牌效应对语言传播具有积极影响。塑造孔子学院的品牌效应,必须从自身发展、外部环境和品牌价值三个方面入手,并注重质量、个性化、创新的品牌战略组合。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但是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输出显得比较欠缺。2004年中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主要任务,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国与其他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现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重点,探讨“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孔子学院是中国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构建跨文化"第三空间",关注跨文化传播过程,激励学生主动挖掘和探索传统汉语言文化精髓.量化和质性评估结果表明,孔子学院"汉语+典籍"教学模式是传统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有效途径,也为孔子学院创新发展、当代典籍外译工作及传统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孔子学院是中国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构建跨文化"第三空间",关注跨文化传播过程,激励学生主动挖掘和探索传统汉语言文化精髓.量化和质性评估结果表明,孔子学院"汉语+典籍"教学模式是传统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有效途径,也为孔子学院创新发展、当代典籍外译工作及传统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国外孔子学院文化课中,“艺术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兼顾其语言目标与社会功能亦十分关键。阿德莱德大学孔子学院Cultural Workshop的语言目标核心是汉字,增强趣味的手段靠艺术,社会功能的兼顾在管理。阿德莱德大学孔子学院Cultural Workshop教学法可以增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法的内容内涵,可为汉语语言需求相对较低、文化需求较高的目标国借鉴经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工作者及其零基础或中低龄教学对象提供可尝试课程案例。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才艺课及其教学法存在天然局限,如在与传播中国中医智慧相比,在传播中华科学文化的性价比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摘要]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是中西交流史、世界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史上的奇迹。要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动因层面思考并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在全球范围内制造汉语需求、满足汉语需求,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和使用频率,夯实孔子学院发展的市场基础。其二,建立并维持有效的驱动力关系,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发掘并运用新的驱动力因素,激发孔子学院的办学活力。其三,坚持传播以“和”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精神,提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学院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世界各地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推动下,海外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分析孔子学院建设的时代背景,详尽阐述了孔子学院的文化沟通意义、文化调控功能和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承意义。孔子学院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是自身文化的一次发展成熟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0.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的公益机构,是海外朋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学习借鉴不同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发展而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龙头产品,孔子学院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发展的势头引人瞩目。本文谨就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趋势作一概括性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控辩双方享有质证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抗,在对抗中澄清争议,发现案件真相,使庭审不走过场。然而,审判实践中质证大都以书面形式出现,往往流于形式,与立法初衷相去甚远。其症结在于:我国缺失有关质证权实现的保障措施。该保障措施来源于:交叉询问规则之完善和相关配套措施之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