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隆庆六年 (1572) 五月二十五日,张居正与高拱、高仪在乾清官内隆庆皇帝病榻前受以"顾命"重任.第二天,三十六岁的隆庆皇帝病逝.六月,朱翊钧登基,开始了万历时代.这一年新皇九岁.张居正四十八岁,梦寐以求的柄政宿愿终于实现了,历史降临了契机:辅弼幼皇,从而有更多的展现才华、实现报负的机会. 张居正一生有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从此在朝中任职升迁,终生未出任过地方官.进士后的馆选被认为是升迁、入阁的捷径."自天顺二年 (1458年)、李贤奏定纂修 (翰林院修撰、编修) 专用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爬梳,确认明代进士祖上三代生员出身少的现象乃史籍缺载所致。事实上,明代生员概率接近常态;何炳棣采集的史料若特指生员而言,其来源本身就有局限性,由此统计的数据不宜当作明代进士社会流动率高的一个依据。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在讨论明代B类进士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代进士祖上三代生员身份的有限记载,主要来自民间的《进士同年录》而非官方的《进士登科录》。生员身份是否有资格作为进士家状的基本内容之一,必载于或应载于《明代进士登科录》?若是,又始于何年?作者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5,(6):144-149
进士家族即指五代直系亲属内有两名以上进士的家族,明代270多年间共产生这样的家族2088个,其地理分布十分广泛又很不平衡,尤以浙江、南直最为集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代进士家族分别为311个、1500个、209个、51个、12个、4个和1个,属于这些家族的进士共达4970名,占明代进士总数的20.21%;而真正出自进士家族的进士仅占明代进士总数的11.55%,反映了明代科举制度造成并维持了很高的社会流动率。一、二、三代进士家族分别占进士家族总数的14.89%、71.84%和10%;说明接近87%的进士家族不能传至三代,96%的进士家族不能超过三代,这也验证了古语所云"富贵不过三代"大致符合实际情况。明代进士家族发挥政治和社会影响大致在三四十年至二百年之间。  相似文献   

4.
赵时春是明代中期甘肃著名的人物。他不仅在当时文坛上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而且以通达国体,议论朝政阙失,颉顽于当时。本文仅介绍其生平并浅析其“事功”思想。 赵时春(1509—?),字景仁,号浚谷,甘肃平凉人。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曾被诠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官刑部主事转兵部之事。嘉靖九年(1530),因上疏揭露都御史汪鋐、副都御史许攒等人,献“瑞麦”、  相似文献   

5.
也谈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与骆兆平、李大东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明代科举题名文献的流传形式、现存文献和利用情况作了比较系统的考察,认为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是独尊海内的,天一阁研究学者在现存明代登科录的考核方面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为学界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但骆兆平先生和李大东先生的“天一阁现存明代科举文献百分之八十”之说不确;对《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评价亦失公允;部分细节也欠斟酌。本文于献疑的同时,就登科录的概念、内容和实质以及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汪沛 《浙江学刊》2008,(3):111-119
明代山人群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引人注日的文士群体.作为明代山人的狂异之士,徐渭以其感同身受的独特遭际,勾勒出明代山人别样的人生与情感世界,为我们研究山人文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本文围绕入而不用的共同命运、避而不入的别样人生和滑稽恢突的自我解脱三种不同的人生样态,以王寅、杨珂、陈鹤为明代山人的典型个案,分析山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7.
王超 《社科纵横》2013,(10):126-128
在诸多文献记载中,明朝嘉靖进士菅怀理,往往因为"菅"、"管"字形相近,易于混淆,在传抄转刻中被讹为"管怀理",更有许多文献误非为是。本文依据地方志、历史文献以及现存的碑刻记载,认为明代的"管怀理"当是"菅怀理",并梳理了他一生的行迹。  相似文献   

8.
传说百济移民曾大批参加编纂古代日本的史书,但是日本的《古事记》或《日本书纪》等史书却大量歪曲有关朝鲜半岛的记载,这是什么原因? 日本古代社会组织的核心是部民制度。很多人认为它是受新罗骨品制影响而形成的,其职能是表示古代贵族阶级的身份。臣、连为“姓”之最高者,其下有直、君、首、史、忌寸、吉士等。“吉士”在朝鲜半岛也很常用,可见它和新罗十七等官品中的第十四品官“吉士”不无关系。部民制度既然是身份制度,当然是世袭的。因此,“史”、“姓”皆都由具有汉文教养的百济移  相似文献   

9.
陈梧桐 《唐都学刊》2013,29(4):127-128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是卫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世袭武官优厚的待遇,有利于卫所军队的军政建设,同时也埋下诱发卫所内部矛盾的祸根,对明代卫所制度的兴衰乃至整个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明代军事制度乃至明王朝兴衰的认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然而迄今为止,只有很少的学者涉足这个领域,研究成果极为有限,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很不够,留下诸多的学术空白。梁志胜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学术专著《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0,(6)
关于边防军事的策问,是明代前期殿试时务策的重要方面。洪武朝关注的是边疆民族的兴衰对于国家安危的影响,永乐朝关心的是军制沿革与明代军制的优劣,正统朝的策问则以巩固边防、建设边防为题。不同时期士子们的对策也各具特色,从中看出明代进士所具备的广博知识与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11.
承袭明制,清初庶吉士有俸禄。康熙之后,庶吉士没有俸禄,而给予廪饩。为了解决庶吉士的贫困问题,康熙帝令盐政、关差提供帮俸银,资助庶吉士。这一政策为后继者推行。庶吉士虽然没有授职,但享有官员的待遇。可以说庶吉士是准官员,不再是书生。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6):116-118
关于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其内容大到通论性的研究,小到关于科举考试规模与录取率,甚至是对科举文献的研究,种类繁多,研究方式也多种多样。进士是科举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不同地域的进士作为一个群体,进行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体性研究。针对明代甘肃进士群体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人数考证、时空分布及地方文教状况等方面入手,在群体的研究中又包含了个体的分析。还有一些关于清代的甘肃进士研究成果,其中或多或少提到了明朝的进士状况。在这种将两个朝代相对比的研究角度下,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罗冬阳 《求是学刊》2006,33(1):131-138
按照明代的宗教管理体制,并非所有不在国家祀典的民间信仰一概被视为淫祠。但地方官在实际的行政中往往过激,将祀典以外的神明和祭祀一概视为淫祠。明代的官方制度和禁毁淫祠活动非日常化的运动特征,都为民间信仰的存在留有空间。同时,明代国家祀典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不时将有影响的民间信仰纳入,扩大了该信仰在民间的影响。由于明代的国家既非依据民众的合意也非依据儒学的原理而成立,因此,代表国家意志的儒臣既要禁毁民间的淫祠,也要限制皇权的淫祀,但效力有限。  相似文献   

14.
对于明代杭州刻书,学界认为明代杭州虽不失为全国刻书重地之一,但丧失了全国的领导地位。笔者统计明代杭州府的私人刻书机构至少在229家以上,对明代杭州私人刻书的繁盛不能低估。这里既有前朝刻书的积极影响,又有纸张等刻书材料充足、刻书成本低廉等优越的刻书条件,特别是浙江省识字人口多,科举考试人口众,进士人数居各省之首,为书商刊刻科考用书提供了消费市场,杭州的科考用书更是远销华北各地,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使民间社会有余力消费书籍商品,江浙两省藏书家多,都助长了杭州书籍商品的大量生产,使得杭州成为明代书籍商品的生产中心,在全国书籍流通市场上占首要地位。因此,对明代杭州私人刻书的地位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明代官员考察制度化的过程及其内容。认为这是我国历史上官员考核制度成熟的标志。由于明代封建专制的社会历史条件,考察制度的推行受到各种权力的干扰,加之明代后期政风腐败以及考察制度本身的一些弊病,使罢黜不职官吏的制度反而成为滋长贪污腐败和党同伐异的工具,最后趋于瓦解。但明代官员考察制度本身的一些内容,于今日仍有很多可惜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黄册制度是明代有关户籍与赋役之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其研究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系明代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基础课题之一。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依据文献记载进行的,其中绝大多数论说,又往往偏重于制度史本身的考察。即使在制度史方面,历来研究中仍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有的解释或论断甚至是错误的。因为明代黄册从其内容来说,记载着明代户籍与赋役的基本制度,但其表现形式乃是定期攒造的一种官府  相似文献   

17.
明代对官员因病请假、辞职和请求致仕的管理主要涉及致仕制度和老疾制度,从明代前中期到后期,两项制度日趋严密和严格。皇权对官员的控制日益加强,官员越来越难以实现个人的诉求。在此背景下,官员不断丰富奏疏的内容,变换叙事的角度,以获取皇帝的同情和信任。总体而言,明代官员的病患叙事呈现出四重演变趋势:由铺叙病情到预测病势、探析病因;由陈述医治结果到引述医生的治疗与康复意见;由叙说患病个体的经历到展现患者家庭的境遇;由描述耳目、四肢的感受到强调脏腑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明代科举搜检制度主要用于防范“怀挟”作弊,是在继承前代特别是元制的基础上,根据明代具体情况而设置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乡、会试搜检官及军士的简拔、搜检方式及对作弊者的惩治等;该制对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制度滞后和执法不严等弊端.  相似文献   

19.
刘晋华 《社科纵横》2003,18(3):68-69
明代内阁制是在废除传统的宰相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从它确立起 ,阁、部关系就十分紧张 ,阁臣之间亦勾心斗角 ,争权夺利 ,任用私党 ,排除异己。同时内阁与阉宦之间时而斗争 ,时而勾结 ,从而导致党祸绵延不断。故笔者认为 ,党争和内阁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这是明代党争激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朱炳宇 《社科纵横》2007,(10):130-131
唐代科举选拔人才尤重进士科,随着进士科的确立和发展,其对唐代文人的心态、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随之促进了进士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