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文章阐释并演绎了解构主义文学翻译理论的奠基文献<译者的任务>中的文学翻译理念,揭示出本雅明在该文中构建的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文学翻译的"纯艺术"、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文学翻译的"纯语言"以及文学翻译者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本雅明文学翻译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的作品《译者的任务》(1923年)被认为是西方解构主义思想的发轫之作。本文从解读本雅明论翻译的作品《译者的任务》(1923年)来探寻他的语言观和翻译观,并指出本雅明论翻译是在语言哲学的框架下,探讨翻译的可译性,翻译的语言和语言的翻译。《译者的任务》看起来像是讨论翻译的问题,实际上是讨论语言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京华烟云》是一种独特的英文创作,其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30多年间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构。从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和韦努蒂的异化策略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英文传译内容。  相似文献   

4.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京华烟云》是一种独特的英文创作,其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30多年间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构。从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和韦努蒂的异化策略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英文传译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并非是片段、零星的,在其晦涩的语言观阐释中包含着对现代性进程的独特体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辨证批判的思维方式融入到对语言的思考中,看到了语言背后的现代性问题。或者说,他是在借语言问题,展示了一幅现代性语境下人类语言堕落的图画。他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堕落,而是更深层次的人的堕落。对于本雅明来说,正是翻译摧毁了现在堆砌在堕落的人类语言上的废墟,使纯语言的光芒在翻译这个“深海采珠”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原文与译文"、"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体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雅明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翻译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浅析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纯语言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解读《译者的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翻译观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纯语言的概念入手来分析纯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本雅明基于纯语言原理下的直译观,文章最后论述了纯语言翻译观在翻译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篇文章简要介绍沃尔特·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中涉及的"纯语言"哲学观点,试图从此角度分析纯语言和翻译的相互关系,指出这种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翻译观在形式与内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文本的可译性等一些翻译的基本问题上颠覆了传统观念: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壁垒,并提出直译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翻译不单是为了传递内容, 而是为了传递真理等思想,这与文学作品语言的无限创造性、文本的高度虚构性以及随后衍生的文本解读的开放性等突出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刘宓庆先生在《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的介绍、论述和译例,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实质上是诗歌翻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出一种"纯语言"来实现不同诗歌语言的"互补"。这种翻译思想无疑从另一种角度看待、诠释及评价诗歌翻译,对诗歌翻译不啻为一种启示。译者的任务是在译语里激起原作的回声,为此,译者要找到的是体现在译语中的效果,即意向性。我们应该在新世纪多元化翻译理论与标准指导下,让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作为一条指导理论,恪守译者的天职,进行诗歌乃至文学作品及各种原作的共生互补的伟大工作。  相似文献   

12.
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亦因其在翻译领域的卓越成就而被公认为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认为,翻译并非要向读者传达原文的含义,译文与原文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纯语言"。本文简要介绍了本雅明语言及翻译理论上的学术思想,从几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其纯粹的翻译思想能够解释翻译理论中的诸多争论,并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与西方解构主义的译论观点后认为,译界对于钱先生的“化境说”多有误渎之处,其实质上是对传统的“信”翻译观的反叛,隐含着翻译作为一种“调控性转化”和“后起的生命”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比西方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翻译学派更早地提出一种中国式的“解构”翻译思想,道出了翻译的本质,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和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提出了一种"纯语言"的翻译观,这种翻译观看似"狰狞",因为它放逐了"读者"(接受者)与"交流",甚至放逐了"意义"。理论上它是一种"和谐"的翻译观。在纯语言这一"和谐、圆满的领域"的观照之下,原作与译作、忠实与自由这两对以往总是争吵不休、相互对立的概念也和谐地统一起来。本雅明这种"纯语言"的翻译观在更多的层面上只是一种理想的翻译观,带有本雅明式的"弥赛亚"救世精神。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已经受到许多中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译界对其中的很多观点仍然莫衷一是。从"翻译与人的关系"、"意指对象、意指方式和纯语言的关系"以及"译者的天职"等三个方面出发,对比分析了一些国内通行的《译者的任务》汉译本,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厘清了歧义与误读。得出了"翻译的本质不因人改变"、"纯语言来自于意指对象和意指方式的作用"以及"译者的天职是寻找纯语言、重建巴别塔"等结论,并梳理出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的逻辑框架,为今后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传统翻译理论将译者放到次要、从属的地位,认为译者是“仆人”,只不过是信息的隐形传播媒介,而解构主义是对“逻各斯”中心注意的反叛。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语言本质是不确定的、游移的和模糊的;文本并没有唯一的、一成不变的意义,它是无限开放的,每次解构都出新意,并且这种新意相互交织,互为文本。作者的观点与意义不是“神圣”的,而作者的地位也被推下神坛。翻译不再是对原文本的简单重复,而是原作的新生。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不再被视为从属于作者,而是具有创作力的个体。正是这种个体的特性造成同一版本著作的各种翻译版本的出现。《论语》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巨著,通过分析《论语》中对“君子”一词的多个翻译版本,笔者尝试解读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股哲学思潮,解构主义的确立引起了诸多学术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翻译研究领域也不例外.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文学、翻译学等学科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入手,探讨传统的出于连贯的翻译策略,并进一步指出连贯翻译策略下的译文与原文本文化不能完全对等.  相似文献   

18.
朱纯深借助中国传统智慧,把翻译的本质简言为"橘逾淮而为枳",翻译现象中原文到译文的变化可以说是橘到枳的变化。本雅明认为译者通过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语言碎片互补彰显上帝的纯语言。不同的译者在实现橘到枳变化的过程中,展现不同的翻译方法,采用不同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语言模糊性理论及解构主义翻译观之间的客观联系,推导出前者所倡导的语言及翻译的不确定性正是对后者的理论支撑;而解构主义翻译观又为翻译中语言模糊性的处理提供了可行方案,并通过联系翻译实践论证了解构主义翻译观在翻译中语言模糊性处理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许渊冲对诗歌的贡献不仅在于翻译理论,也在于他的翻译实践。根据本雅明对翻译中纯语言的论述,即上帝的语言是纯粹的,人类的语言因带有偏见,是不纯粹的为依据,再次探索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以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为例,肯定许渊冲的翻译硕果,同时兼顾翻译理论发展与翻译实践的译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